一 现代音系学发展历程概述
来 源
:
|
当代中国语言学研究2015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199 | ||
摘 要
:
|
音系学探讨音系表达的本质,分析、研究人类语言语音系统的内在结构与性质,并力图用形式化的方式对各种音系现象进行处理,进而揭示作为普遍语法组成部分的音系知识,揭示决定人类语言结构的音系共性。六十年来,围绕着对音系共性的探求,音系学理论不断发展,其研究方法、具体操作方式也均有所不同。西方的音系学界现在就处于这样一个十字路口,还没有很清晰的突破方向,各种研究,包括OT、韵律音系学、短语音系学等等仍在火热地进行。从最初的跟在西方音系学后面引介音系学理论到运用汉语的材料诠释各种音系理论,尽力揭示音系知识,弄清楚“为什么”,汉语的音系学研究已经有了飞跃的发展。 | ||||||
关键词
:
|
音系 语言学 语音学 学报 语音 声调 语言 研究方法 音韵学 韵律 语文 |
在线阅读
一 现代音系学发展历程概述
字体:大中小
20世纪上半叶是结构主义音系学的天下。音系学从语音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诸如音系学的任务、原理、研究方法、学科性质等问题都得到了解决。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完善了一整套音位分析的程序与方法,并试图用这一套方法对世界上的语言逐一进行验证,为整个学科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现代音系学并不是指这些早期布拉格学派的研究,也不是以萨丕尔和布龙菲尔德为代表的美国结构主义音位学,而是以《英语语音模式》(“Sound Pattern of English”,简称SPE,1968)的出版为标志,这是现代音系学的正式确立。现代音系学也叫生成音系学,发展到今天差不多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生成音系学的早期阶段,经典的生成音系学(哈勒和乔姆斯基,1968)采用特征的形式描写音系成分,音系特征被排成一个矩阵型序列,音系结构则被分成两个不同的层次——表层表征与底层结构,语音表层形式是如何从底层形式转换到它的表层表征则需要运用规则,音系规则的运用讲究次序。这是一种以规则为基础,从底层到表层串行有序的推导理论,规则与规则的排序和推导是音系分析的基础和核心。这一阶段称之为“线性音系学”。经典生成音系学较之于过去的结构音系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但在形式处理方面也同样有一些严重的问题。比如规则之间会发生一系列交互作用,后作用的音系规则有可能破坏推导中已经运用规则的音系环境,音系概括很可能只在音系推导过程中的某个层面有效。而一旦有适合规则使用的环境,规则就自动发生作用。因而,不管底层表达在向表层表达转换的过程中是否经历规则的作用,都可以假定他们经历了规则的作用。这使音系的表达越来越抽象。早在SPE出版时,Kiparsky(1968)就发表了《音系学有多抽象?》一文,对底层形式的抽象性做出批评。诸如此类的问题还包括音系规则的生成能力过强、底层表达的心理现实性很难确定、底层形式与表层形式之间的差异过大,等等。此外,音系表达没有重音节的概念,以音节为作用域的一些音系现象得不到合理的解释,类似重音、声调等韵律单位同音段的其他区别特征等同起来,音步、音节成分等没有纳入到音系结构中,都给音系现象的描写和解释带来许多麻烦。
上述种种问题促使音系学家开始做出一些新的思考,并对理论进行修正。因而,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框架,在音系结构的表达与形式上有了一些比较重要的突破。这一阶段根据研究重点的不同有一系列理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影响范围比较广的包括自主音段音系学、节律音系学、CV音系学、特征几何理论、词汇音系学、韵律音系学、不充分赋值理论等。在如此众多的音系流派中,相通的地方在于音系结构的表达是非线性的,音系的结构是有层次的。以声调为例,在经典生成音系学的理论框架中,声调是元音的附属特征,列在元音的区别特征矩阵内,与其他的特征相比并无不同的性质。而在自主音段音系的框架内,声调处于远离元音、辅音的另外一个层面上,这样许多相关的音系现象就可以得到直接的解释。更重要的是,声调自身的特征有不同的重要性,它的调域、调形完全具有不同的性质,不能也不应该把重要性不同的成分放在一个平面上,而应凸显其不同的特征。因而70年代后,音系学家致力于运用不同的维度表达不同的性质,特征的表述不再是一种线性的方式,而是使用连结线来建立不同音层上各种音系成分之间的联系。这个时期的音系学,称之为“非线性音系学”。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种新的基于制约条件的研究方法逐渐进入音系学领域(Shieber,1986;Pollard & Sag,1994),在Paradis(1988)的《制约条件与修补策略》、Goldsmith(1993)的《和谐音系学》等研究中,制约条件和规则并用,共同处理音系现象。90年代初,音系学理论出现第三次突破,Prince和Smolensky(1993)、McCarthy和Prince(1993)提出了一种新的音系理论——优选论(Optimality Theory,简称OT),当然这是否是音系领域的伟大变革还不好说,直至今天对优选论的评价仍有褒有贬,但从音系处理的角度来说,优选论和此前的音系理论还是有相当大的区别,OT采用与以往研究不同的理论原则和音系处理方法。有学者认为它的出现改变了整个音系学界的研究范式,甚或改变了整个语言学界的研究方法(Davis,2000)。OT模式把语法看作普遍制约条件的等级排列,通过制约条件的交互作用和并行比较来处理各种不同的音系现象,对于共谋问题、跨语言的标记形式、语言习得、双重性问题、类型差异等等问题的解释具有自身的理论优势。同时理论对和谐性的限定,对基础丰富性、分析自由性和制约条件可违反性的规定,对于那些可能却没有在表层语言中出现的“非优”候选项的关注与考虑,促使人们在研究中采用新的思考方式,并从新的研究机制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思考。因而,这一理论成为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主流音系理论,并被借用到句法、形态、语义、历史语言学、语言习得等许多语言学领域的其他分支。从方法论上看,OT跟前面两次理论创新不同的是,OT的表达一步到位,在研究方法上和前两次突破还是有重大差异的。
在上述三个阶段半个多世纪的音系研究中,音系学家通过对大量语言材料的分析和解释为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奠定了生成理论在语言研究中的核心地位。同时,生成音系学也因每一次的理论创新与突破,加深了对自然语言音系结构的认识,进而探讨更深入、更关涉语言本质的问题,使得理论的发展更加符合语言事实,也使整个学科向纵深发展。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