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216.73.216.205,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语言学研究2015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语言学研究

三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现代语义学

来 源
当代中国语言学研究2015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1
摘 要
20世纪是现代语义学继承训诂学传统、研究汉语词汇语义的时代。20世纪80年代以后,汉语语义研究进入了发展的高潮期,学者们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深入研究了汉语的词义系统,现代语义学初具雏形。论述了词义原理、词义分析、词义变化、词义教学、古代训诂注释和外国语义学等。认为词的语义内容包括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色彩意义三个部分,并在词义问题上提出了区分词的一个意义和一个词的意义的问题,推动了词义及词义演变研究的发展。论文专著的引介和编写大大推动了现代语义学的发展,为21世纪现代语义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语义学

语义

词义

汉语词汇

汉语词义

研究成果

现代汉语词汇

音义

语言

结构主义

形式语义学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三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现代语义学

字体:

虽然汉语学界在语义专题研究上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但现代语义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却较为缓慢。

朱星(1980)首次探讨了“汉语语义学”的学科发展,分析了汉语语义学研究的范围及其重要性,提出从建设汉语语义学理论、编写必要的工具书和选印外国语义学代表著作译本三方面建设汉语语义学的构想。几年后,贾彦德(1986)撰写了国内第一部语义学专著《语义学导论》[后做重大修改,更名为《汉语语义学》(1992)],填补了汉语语义学系统研究的空白。该书结合训诂学和国外语义学理论研究汉语的语义现象,探讨了语义单位、语义系统、义素分析法、语义场、句义等问题,重点阐释了语言学中语义研究的意义,并以汉语为例,说明语义研究是切实可行的。该书还讨论了语义演变的问题,指出汉语语义的历时研究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此外,该书还特别强调了语义研究的实践意义,即应该有助于编制计算机用的词典的释义工作,有助于对汉外机器翻译系统的设计。贾先生指出,汉语语义研究要与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相结合,以汉语和民族语言为研究对象,从国外语义学理论和训诂学中汲取营养,建立有汉语特色的语义学。邢公畹(1995)指出,《汉语语义学》是一部功力深厚、奠定汉语语义学基础的开创性著作。

同时期的著作还有伍谦光的《语义学导论》、毛茂臣的《语义学:跨学科的学问》、石安石的《语义论》和詹人凤的《现代汉语语义学》。伍谦光(1987)分析了语义学的研究对象与范畴、语义学的主要流派、现代语义学的基本理论和观点、语义的特征与类型等,讨论了英语教学中的语义问题。毛茂臣(1988)是语义学入门级的读物,主要介绍了语义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语义学与其他相邻学科的关系。石安石(1993)探讨了各类不同的语义、语义单位、语义成分、语义关系、蕴涵与预设等。陆善采(1993)采用大量语料分析了汉语的词义、汉语句子的语义、汉语语义中的反义现象等,详细探讨了语音、隐语、谜语、语言环境、非语言交际、汉字等问题与语义的关联。詹人凤(1997)运用现代语义学理论探讨了现代汉语的语义现象,是继贾彦德之后第二本以汉语语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专著。全书分通论篇、聚合篇和组合篇三大块,其中通论篇分析了现代汉语语义的层次性、语义层级单位的特点等;聚合篇研究了同义、反义、类属等语义聚合体;组合篇探讨了自指和转指、合成词的语素组合等。该书既借鉴了西方语义学理论,又传承了汉语语义研究的传统,兼容并包,深化了对汉语语义单位的系统性和层次性的认识。张旺熹(1999)基于现代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在大量语言材料调查统计的基础上,从语义上分析了现代汉语中几种特殊句法,深入探讨了“把”字结构、主谓结构、动补结构、双数量结构等语义关系类型及其特征,并结合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了一些新观点。

上述研究基本上是应用结构主义的方法,较少涉及当时发展较快的语义学其他分支。从理论到研究课题全面介绍了现代语义学的第一本著作是徐烈炯的《语义学》。该书上篇主要介绍了语言学家、哲学家和逻辑学家提出的各种语义理论,包括指称论、意念论、行为—环境论、验证论、真值条件论、用法论和境况论;下篇重点介绍语言学领域内语义研究的一些重点课题,包括词的意义、词组及句子的意义、语义与语法、先设、题元、照应、定指性和量词,力求重点突出,体现语义学研究的实际状况。徐先生指出,传统语文学范围内的词义研究缺乏系统性,当代语义学家都没把一些具体语义问题列入该学科研究的范围之内,而且当前形式语义学发展较迅速,前沿研究介绍较少,需另书探讨。

继徐烈炯的《语义学》之后,国内又陆续出版了一系列编著与专著。朱水林(1992)系统地论述了逻辑语义学的基本原理、源流和发展,主要包括λ-演算和组合逻辑、蒙太古语法、人工智能理论、逻辑语义理论等,探讨了该学科与相邻学科之间的关系和接口问题,展现了国内逻辑语义学研究的高水准。蒋严和潘海华(1998)基于数理逻辑方法探讨了自然语言的语义问题,是我国第一部形式语义学专著。该书主要介绍了语义、真值与逻辑,逻辑演算,Cp系统和语义解释,类型论,量词、辖域与依存,A-转换,广义量词,时间、时制与时态,对时间的量化与限制、量化类型及其三分结构,可能世界与模态逻辑,内涵逻辑与命题态度,博弈论语义学,篇章表述理论。作者在介绍形式语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如基于类型论描写自然语言现象、基于广义量词的逻辑思想处理量化名词短语、基于时态逻辑对时间因素的运算等,并结合汉语语料探讨了一些特殊句型、时间副词等,体现了两位学者熟练运用形式语义学分析汉语语义问题的能力。邹崇理(2000)指出这本书既是一部运用现代逻辑方法研究自然语言语义问题的教科书,对逻辑学、语言哲学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内的学者而言,它也是一部有分量和有参考价值的学术著作。方立(1997)首先介绍了形式语言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数学和逻辑手段,主要包括与形式语义学相关的集合论、代数系统和逻辑系统,之后介绍了形式语言理论和与之对应的自动机理论,考察不同句法理论的生成能力。作者力求每一个概念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定义并配以简单的例子,章节末附有巩固知识的练习,是一本形式语言研究和计算语言研究难得的基础教材。方立(2000)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对逻辑语义学的核心话题、研究方法以及最新动态做了较为详尽的介绍。该书化繁为简,以大量的例子说明数理逻辑在句子语义解释过程中的具体运用,是一部逻辑语义学的经典教程。

这几本语义学著作代表了我国语义研究的较高水平,促进了现代语义学的发展。当然,现代语义学的产生与发展也伴随着该学科最新成果的大量引介。这时期国内翻译或直接引进的语义学专著主要有:沙夫(A.Schaff)的《语义学引论》(罗兰、周易译)、利奇(G.Leech)的《语义学》(李瑞华、王彤福、杨自俭、穆国豪译)、格雷马斯(A.J.Greimas)的《结构语义学》(徐伟民译)、赛伊德(J.I.Saeed)的《语义学》、莱昂斯(J.Lyons)的《语义学引论》等;介绍性的论文更是成百上千,代表作有:周绍珩(1978、1984)、徐烈炯(1978、1980)、林书武(1984)、沈家煊(1985)、廖秋忠(1985)、方立(1986)、吴平(1996)、邹崇理(2000)等。论文专著的引介和编写大大推动了现代语义学的发展,为21世纪现代语义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