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52.15.123.168,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语言学研究2015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语言学研究

三 关于语法教学的应用研究向何处去的问题

来 源
当代中国语言学研究2015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0
摘 要
自结构主义语言学出现以来,语法研究一直是语言研究的核心领域,其学术核心地位体现在研究观念、研究方法、事实挖掘、理论创新等各个方面,而且这些成果也不断地向其他领域渗透。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汉语语言学研究观念和方法的更新与发展。可以这么说,在60多年的学术发展历程中,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一直是中国语言学研究最活跃、最具前沿性、成果最为丰富同时也是争议最为突出的领域。这里就当下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基本研究态势及若干值得思考的问题从宏观上做出进一步的说明。
关键词

语法

语言

语文

中国语文

语言学

汉语语法

现代汉语语法

语法教学

动词

句法

语法学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三 关于语法教学的应用研究向何处去的问题

字体:

最后,需要特别提及语法教学的应用研究问题。它既包括中小学(尤其是中学)的语法教学与研究的问题,也包括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语法教学与研究的问题。可以这样说,前者正处于迷茫的路途中,后者正处于转型的关节处,两者正处于一冷一热的状态。

新中国成立后,语言应用研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其根本原因就是社会的迫切需要和学者的积极参与。其中又以语法教学的应用研究为核心。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语法研究和语文教学、语言生活的关系相当密切,语言学者展开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让语言研究(尤其是语法研究)的成果应用到语文教学、语言生活中去。虽然实际上未必能完全做到,这样的认识也未必完全合理,但语法研究的现实意义一直成为推动语法研究的动力之一。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前主要是为教学服务的。从《语法修辞讲话》的发表(1951)和出版,到《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的公布(1956),再到《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的推出(1984),语法理论的应用研究和应用实践一直是语法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同时带动了整个社会尤其是中小学对语法学习的重视。然而,就在《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公布后不久,“淡化语法”的呼声就在中学语文教学界出现,此后,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法教学的分量在逐步降低,以致当前的中学语文教材中不再将较为系统的语法知识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了。尤其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语言研究的“自主性”似乎越来越强,与语言教学渐行渐远,以致目前语法研究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基本上处于“静默”的状态。可以这样说,我们的语法研究正在失去中学语文教学这一服务领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目前的语法学界未见多少反思。这也许与我们长时期里对中学语法教学的定位问题没有深入讨论、研究有关,与我们对教什么、怎么教的认识不充分有关,其实根本上与对中小学生需要学习哪些语法知识、如何学习语法知识的研究付诸阙如有关。当前的语法教学,基本上属于语言学性质的语言结构知识教学,而不是去帮助学生发现汉语结构之美,不能像课文教学那样让人产生欣赏的愉悦和沉思。中学语法教学的目的是否仅仅是为了更准确地遣词造句?这个问题似乎还没有深思过。更严重的问题是,当下语法研究的目标、情趣实际上离应用语法研究似乎越来越远。重要的语言研究机构、著名的语言学家、核心的语言学刊物,似乎都在远离语法教学的应用语法,以致“语法学”和“学语法”彻底分了家。即便是大学《现代汉语》教材中的语法部分,大多仍是几十年一贯制的编写框架,即便试图有所创新,也大多注重于理论介绍和分析上的拓展,对应用语法的分析仍未脱离改病句式匡谬正俗的基本思路。母语语法教学和研究的边缘化,令人担忧。

语法研究在语文教育中弃守的同时,却在习得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中学教学语法研究趋冷的表现相比,对外汉语教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语法研究受到了比较多的重视。长时期里,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在大的层面上沿袭了汉语本体研究中的语法体系,语法习得研究的论题基本上来自于汉语语法本体研究成果的启发,如比较注重结构形式的研究,尤其是句子结构基本类型的研究。目前,人们已经认识到这样的研究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因此提出开展语法项目的用法研究,注重形式、功能、情境相结合的研究,并将研究对象从句子层面拓展到篇章。同时,生成语法对语言能力(普遍语法)的认识大大推动了母语习得和二语习得的研究。尤其是随着中介语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引入和运用,如何分析中介语的各种表征(如正确表达和偏误形式),成为汉语语法研究选题的重要来源,也是检验汉语语法研究成果的重要参照。有学者还进一步提出,要区分“(一般意义上的)汉语本体研究”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本体研究”(陆俭明,2007),后者必然考虑什么样的语法体系最适合于汉语教学,这就必然重视词语或句法格式的用法的研究,必然考虑语言项目教学的层次性和阶段性。这方面的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全面、深入地展开。由于对外汉语教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汉语语法研究不能简单地运用本体研究语法成果,不能通过研究者的语感来直接判定语料的性质,不能基于演绎的分析来构建理论系统,这样,基于不同类型大规模中介语语料库的研究而构建出新的对外汉语教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汉语语法教学体系,或许是一条可行的途径。

中国的语言学者有义务直面中国语言应用中的问题并努力地解决这些问题。无论是语言教学问题,还是语言应用问题,都需要语言学者的积极参与和深入探究。

主要参考文献

[美]布龙菲尔德:《语言科学的一套公设》,选自《布龙菲尔德语言学文集》,熊兵译,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美]布龙菲尔德:《语言论》,袁家骅、赵世开、甘世福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崔希亮:《语言理解与认知》,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陈光磊:《胡裕树谈怎样看待汉语语法的特点》,《语言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1期。

陈宁萍:《现代汉语名词类的扩大》,《中国语文》1987年第5期。

陈平:《试论汉语中三种句子成分与语义成分的配位原则》,《中国语文》1994年第3期。

陈前瑞:《汉语体貌研究的类型学视野》,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程工:《生成语法对汉语“自己”一词的研究》,《国外语言学》1994年第1期。

程工:《名物化与向心结构理论新探》,《现代外语》1999年第2期。

储泽祥:《“名+数量”语序与注意焦点》,《中国语文》2001年第5期。

戴耀晶:《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邓思颖:《汉语被动句句法分析的重新思考》,《当代语言学》2008年第4期。

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方梅:《北京话句中语气词的功能研究》,《中国语文》1994年第2期。

龚千炎:《汉语特点与中国语法学的研究——中国语法学史札记之一》,《汉语学习》1988年第6期。

顾阳:《生成语法及词库中动词的一些特性》,《国外语言学》1996年第3期。

郭锐:《表述功能的转化和“的”字的作用》,《当代语言学》2000年第1期。

郭锐:《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郭锐:《朱德熙先生的汉语词类研究》,《汉语学习》2011年第5期。

郭锐:《形容词的类型学和汉语形容词的语法地位》,《汉语学习》2012年第5期。

郭绍虞:《汉语语法修辞新探》,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何元建:《X标杆理论与汉语短语结构》,《国外语言学》1995年第2期。

胡建华、石定栩:《约束B原则与代词的句内指称》,《中国语文》2006年第1期。

胡明扬:《语义语法范畴》,《汉语学习》1994年第1期。

胡裕树、范晓:《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5年第2期。

胡裕树、范晓:《动词形容词的“名物化”和“名词化”》,《中国语文》1994年第2期。

华萍:《现代汉语语法问题的两个“三角”的研究——1980年以来中国大陆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年第3期。

金立鑫:《语言类型学——当代语言学中的一门显学》,《外国语》2006年第5期。

金立鑫:《从普通语言学和语言类型角度看汉语补语问题》,《世界汉语教学》2011年第4期。

李临定:《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李临定:《句法散议》,《世界汉语教学》1996年第1期。

李宇明:《存现结构中主宾互易现象研究》,《语言研究》1987年第2期。

李宇明:《所谓“名物化”现象新解》,《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6年第3期。

李宇明:《非谓形容词的词类地位》,《中国语文》1996年第1期。

李宇明:《疑问标记的复用及标记功能的衰变》,《中国语文》1997年第2期。

李宇明:《汉语量范畴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李宇明:《语法研究录》,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刘丹青:《形名同现及形容词的向》,《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3期。

刘丹青:《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刘丹青:《汉语关系从句标记类型初探》,《中国语文》2005年第1期。

刘丹青:《汉语名词性短语的句法类型特征》,《中国语文》2008年第1期。

刘丹青编著:《语法调查研究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刘丹青:《语言库藏类型学构想》,《当代语言学》2011年第4期。

刘丹青:《汉语的若干显赫范畴:语言库藏类型学视角》,《世界汉语教学》2012年第3期。

刘宁生:《汉语偏正结构的认知基础及其在语序类型学上的意义》,《中国语文》1995年第2期。

陆丙甫:《作为一条语言共性的“距离—标记对应律”》,《中国语文》2004年第1期。

陆丙甫:《语序优势的认知解释(上、下):论可别度对语序的普遍影响》,《当代语言学》2005年第1、2期。

陆丙甫:《指人名词组合语序的功能解释——从形式描写到功能解释的一个个案》,《中国语文》年2005第5期。

陆丙甫、金立鑫:《论蕴涵关系的两种解释模式——描写和解释对应关系的个案分析》,《中国语文》2010年第4期。

陆丙甫:《重度—标志对应律——兼论功能动因的语用性落实和语法性落实》,《中国语文》2011年第4期。

陆俭明:《对“NP+的+VP”结构的重新认识》,《中国语文》2003年第5期。

陆俭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本体研究和汉语本体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第3期。

吕叔湘:《说“自由”与“黏着”》,《中国语文》1962年第1期。

吕叔湘:《关于“语言单位的同一性”等等》,《中国语文》1962年第11期。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马庆株:《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马庆株:《汉语语义语法范畴问题》,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马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潘海华、韩景泉:《汉语保留宾语结构的句法生成机制》,《中国语文》2008年第6期。

潘文国:《汉语研究:世纪之交的思考》,《语言研究》2000年第1期。

邵敬敏:《“语义语法”说略》,《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申小龙:《论汉语语法学的民族化道路》,《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

沈家煊:《“有界”与“无界”》,《中国语文》1995年第5期。

沈家煊:《形容词句法功能的标记模式》,《中国语文》1997年第4期。

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沈家煊:《句式和配价》,《中国语文》2000年第4期。

沈家煊:《我看汉语的词类》,《语言科学》2009年第1期。

沈家煊:《朱德熙先生最重要的学术遗产》,《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4期。

沈家煊:《“零句”和“流水句”——为赵元任先生诞辰 120 周年而作》,《中国语文》2012年第5期。

沈阳:《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沈阳、何元建、顾阳:《生成语法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

石定栩、胡建华:《“被”的句法地位》,《当代语言学》2005年第3期。

施春宏:《汉语动结式的句法语义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施春宏:《从构式压制看语法和修辞的互动关系》,《当代修辞学》2012年第1期。

史有为:《汉语文化语音学虚实谈》,《世界汉语教学》1992年第4期。

司富珍:《汉语的标句词“的”及相关的句法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2期。

宋文辉:《现代汉语动结式的认知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文炼:《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中国语文》1982年第1期。

吴长安:《“这本书的出版”与向心结构理论难题》,《当代语言学》2006年第3期。

吴福祥:《南方民族语言领属结构式语序的演变和变异——基于接触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的分析》,《东方语言学》2009年第2期。

吴福祥、张定:《语义图模型:语言类型学的新视角》,《当代语言学》2011年第4期。

吴为章:《单向动词及其句型》,《中国语文》1982年第5期。

邢福义:《小句中枢说》,《中国语文》1995年第6期。

邢福义:《汉语语法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邢福义:《汉语语法结构的兼容性和趋简性》,《世界汉语教学》1997年第3期。

邢福义、汪国胜:《全球华语语法研究的基本构想》,《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熊仲儒:《零成分与汉语“名物化”问题》,《现代外语》2001年第3期。

熊仲儒:《现代汉语中的致使句式》,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徐杰:《“打碎了他四个杯子”与约束原则》,《中国语文》1999年第3期。

徐杰:《两种保留宾语句式及相关句法理论问题》,《当代语言学》1999年第1期。

徐烈炯:《与空语类有关的一些汉语语法现象》,《中国语文》1994年第5期。

徐烈炯:《语言学就是语言学》,《语言文字应用》1998年第1期。

徐烈炯、刘丹青:《话题的结构与功能》,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徐通锵:《语义句法刍议——语言的结构基础和语法研究的方法论初探》,《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年第3期。

徐通锵:《“字”和汉语的句法结构》,《世界汉语教学》1994年第2期。

徐通锵:《“字”和汉语研究的方法论——兼评汉语研究中的“印欧语的眼光”》,《世界汉语教学》1994年第3期。

徐通锵:《语言论——语义型语言的结构原理和研究方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徐通锵:《汉语的特点和语言共性的研究》,《语文研究》1999年第4期。

杨成凯:《动词作主宾语是汉语的语法特点吗?——汉语语法特点散论之一》,《汉语学习》1991年第6期。

杨成凯:《关于短语和句子的构造原则的反思——汉语语法特点散论之二》,《汉语学习》1993年第2期。

袁毓林:《准双向动词》,杭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87年。又刊于《语言研究》1989年第1期。

袁毓林:《现代汉语名词的配价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3期。

袁毓林:《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

袁毓林:《话题化及相关的语法过程》,《中国语文》1996年第4期。

袁毓林:《定语顺序的认知解释及其理论蕴涵》,《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袁毓林:《论元结构和句式结构互动的动因、机制和条件——表达精细化对动词配价和句式构造的影响》,《语言研究》2004年第4期。

袁毓林:《基于隶属度的汉语词类的模糊划分》,《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袁毓林:《汉语名词物性结构的描写体系和运用案例》,《当代语言学》2014年第1期。

袁毓林、詹卫东、施春宏:《汉语“词库—构式”互动的语法描写体系及其教学应用》,《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年第2期。

张斌:《汉语语法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张伯江:《词类活用的功能解释》,《中国语文》1994年第5期。

张伯江、方梅:《汉语功能语法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张国宪:《现代汉语形容词的选择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1993年。

张国宪:《论单价形容词》,《语言研究》1995年第1期。

张国宪:《“V+N”短语的理解因素》,《中国语文》1997年第3期。

张世禄:《关于汉语的语法体系问题》,《复旦学报》(社科版)语言文字学专辑,1981年。

张旺熹:《“把”字句的位移图式》,《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3期。

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吕叔湘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赵元任:《中国现代学术经典·赵元任卷》,于邦新译,刘梦溪主编,胡明扬、王启龙编校,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朱德熙:《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语言研究》1956年第1期。

朱德熙:《说“的”》,《中国语文》1961年第12期。

朱德熙:《句法结构》,《中国语文》1962年第8、9月号。

朱德熙《“的”字结构和判断句》,《中国语文》1978年第1、2期。

朱德熙:《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方言》1979年第2期。

朱德熙:《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中国语文》1980年第2期。

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朱德熙:《变换分析中的平行性原则》,《中国语文》1986年第2期。

朱德熙:《语法分析讲稿》,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Harris,Zellig S.,Transformational Theory.Language,41,363-401,1965.

Li,Charles N.& Thompson,Sandra A.Subject and topic:A new typology of language.In Charles N.Li(ed.)Subject and Topic.New York:Academic Press,pp.457-489,1976.另载《主语与主题:一种新的语言类型学》,李谷城摘译,《国外语言学》1984年第2期。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