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3.144.41.223,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语言学研究2015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语言学研究

一 关联理论

来 源
当代中国语言学研究2015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84
摘 要
与微观层面的语用学不同,宏观层面的语用学把与语言理解和使用有关的各个方面都作为研究对象。下面围绕欧洲大陆学派提出的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三大理论,对我国的宏观语用学研究进行回顾和梳理。也撰文详细介绍了维索尔伦的语用学研究框架,分析顺应论的具体内容,指出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语言选择的过程,人类之所以能够对语言做出选择就在于语言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即语言的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介绍了模因学的由来及模因研究的不同观点,进而分析了语言中的模因现象,在对模因论认识的基础上讨论了语言模因的仿制,特别分析了汉语语言仿制的四种类型,即引用、移植、嫁接和词语变形。
关键词

语言

语用学

语境

合作原则

学派

研究对象

相关原则

语用

变异性

Adaptation

关联原则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一 关联理论

字体:

1986年,《关联性:交际与认知》(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Sperber & Wilson,Blackwell)一书问世,标志着关联理论的诞生,其理论目标是“确认根植于人类心灵深处的能够解释人们彼此如何交际的一种内在机制”。[※注]

关联理论是在美国语言学家格赖斯提出交际合作原则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与传统语言学不同,斯珀伯、威尔森认为语言并不是因交际产生的,即使不把语言用于交际,它也可独立存在,它是人类用来加工和记忆信息的基本工具。人类对语言的理解是一种“明示推理”(ostensive-inferential)的过程,应把交际行为看作明示和推理的行为,而且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遵循最佳关联原则。

所谓最佳关联就是对话语理解在付出努力之后所获得的足够和最好的语境效果。根据兹波夫(G.K.Zipf)提出的人类行为理论,人类行为的一个基本准则就是省力,也就是通过最少的努力获得最佳的效果。要获得最佳关联,必须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第一,说话者的语言足以吸引听话人的注意力;第二,听话者也需要在集中注意力的同时付出一定努力,以保证语境效果的存在。只有说话人为自己的话语提供最佳关联,听话者才能对话语有一个正确合理的理解。

这里所说的语境是一个心理建构体,是存在于听话者大脑中的一系列事实的集合。认知语境主要由词汇信息、百科信息以及逻辑信息三种信息构成。认知语境因人而异,不同的人认知语境不同。人们通过“相互显映”(mutual manifest)来达到交际和理解的目的。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把关联看作常项,把语境看作变项,是听话人在语言理解过程中不断进行选择的结果。

从纵向看,我国对关联理论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引入、介绍、评论到应用的过程,这与人们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过程相吻合。沈家煊(1988)最早对《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进行评论,认为关联论是从认知心理学出发,试图建立较具体的认知模式;其次,关联论用相关原则代替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实际上降低了对合作程度的要求,因为合作原则要求提供真实信息、适量信息、相关信息和方式上合适的信息,相关原则只要求提供相关信息;最后,跟合作原则相比,相关原则又比较具体,可以对相关程度做相对的比较,在描写推理过程方面有进步。此外,格赖斯区分语句的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隐含意义是根据遵循或违反合作原则推导出来的,但对字面意义的理解未做说明。相关原则是对整个过程做统一解释,因此减少了格赖斯理论中的任意性成分。何自然(1995)分析了关联理论与格赖斯语用学说的差异,认为关联原则可以取代合作原则;何自然和冉永平(1998)把关联理论看作认知语用学的基础,全面介绍了关联理论的主要内容和新发展。同时,也应看到,国内对关联理论的介绍多限于《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对此书引发的讨论却鲜有介绍,因而难以形成系统性的认识。

除介绍外,因关联理论具有抽象性和简约化倾向,人们对其难免会有不同的解读。我国学者就自己对关联理论的不同认识进行了充分的交换,主要涉及其解释力、对语境的定义、对主体和社会其他因素的关照程度、其理论是否过于笼统等议题(李冬梅,2002)。一些问题在讨论中得以明晰化,如认知语境除具有明显的动态性以外,白彬、朱丽田(2001)认为认知语境还具有即时性,房锦霞(2006)提出认知语境还具有人本性、可选择性和完形性。

应用方面,我国学者做了大量的有益尝试,涉及翻译、文体、第二语言教学、语法、语篇、语调等方方面面。笔者试着以“关联理论”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得到5000余条搜索结果,从1992年仅有一篇(张亚非的《关联理论述评》)到近三年每年多达700余篇,可见关联理论的研究在中国有多么兴盛。有意思的是,李冬梅曾于2002年说有关关联理论应用方面的“文章不多,涉及的面也有限”,而十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到的已完全是另一幅景观,关联理论已不仅应用于文学研究,还广泛应用于广告、影视、幽默等诸多领域的研究。其中做得最好的当属翻译方面。自从1994年林克难在《中国翻译》发表《关联与翻译》(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书评,当前我国关联翻译理论研究已涉及广告、归化和异化、习语、双关语、宗教文献、互文性、隐喻、连贯、回译等 20多个议题。总体上,我国关联翻译理论的研究表现为宏观上有理论构建、中观上有翻译概念的剖析和微观上有翻译现象的解释与应用。[※注]

同时也应该看到,国外对关联理论进行讨论的文章不仅涉及语言学、文学、文体学,还涉及哲学、心理学、人类学、神经生理学、大众传播学等诸多领域,文章覆盖面非常之广。相比之下,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关联理论从认知的角度来探讨人类的交际行为,可以说抓住了语言交际的本质,在这个大的理论框架下,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还有许多文章可做。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