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18.221.83.23,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语言学研究2015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语言学研究

二 顺应论

来 源
当代中国语言学研究2015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375
摘 要
与微观层面的语用学不同,宏观层面的语用学把与语言理解和使用有关的各个方面都作为研究对象。下面围绕欧洲大陆学派提出的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三大理论,对我国的宏观语用学研究进行回顾和梳理。也撰文详细介绍了维索尔伦的语用学研究框架,分析顺应论的具体内容,指出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语言选择的过程,人类之所以能够对语言做出选择就在于语言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即语言的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介绍了模因学的由来及模因研究的不同观点,进而分析了语言中的模因现象,在对模因论认识的基础上讨论了语言模因的仿制,特别分析了汉语语言仿制的四种类型,即引用、移植、嫁接和词语变形。
关键词

语言

语用学

语境

合作原则

学派

研究对象

相关原则

语用

变异性

Adaptation

关联原则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二 顺应论

字体:

1987年,维索尔伦在《作为语言顺应理论的语用学》(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一文中提出了顺应理论,以一种新的视角和途径来考察语言使用,1999年出版的《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Arnold)一书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该理论。维索尔伦认为,语言使用是一种社会行为,所以考察语言使用必须从认知、社会、文化的综观角度将语言现象与其作为行为的语言使用联系起来,也就是说,语用学不是和音位学、句法学、语义学等平行的学科,而是一种功能性理论,即对语言任何一个方面的功能性综观。

语用综观的核心内容是顺应论(Adaptation Theory),即语言的使用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语言选择和顺应的过程。语言有三个特性:变异性( variability)、商讨性( 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语言选择的可能性在于变异性;语言使用者完成语言选择的过程不是机械的,而是灵活地运用语用原则和语用策略,即语言的商讨性;这种选择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交际的需要,这也正是语言的顺应性,主要表现在语境适应、语言结构适应、适应的动态性和凸显性。

该理论问世以后,打破了英美传统学派一统天下的格局,形成了欧洲大陆学派的综观论和英美传统学派的基本分析单元说分庭抗礼的局面。

引进语用学理论一直是中国语用学界的传统。国内介绍引进语言顺应论的先行者当属钱冠连。他于1990年和1991年分别撰文引介该理论,集大成者当属他2000年发表在《外语教学与研究》第3期上的有关顺应论的评述文章,在对顺应论的理论源头和整体理论构架进行探讨之后,钱把顺应论的总体内容提纲挈领地概括为一个基本问题(即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是在干什么)、三个关键概念(语言选择的可变性、协商性和适应性)和四个研究角度(语境、结构、动态性和意识凸显)。何自然、于国栋(1999)也撰文详细介绍了维索尔伦的语用学研究框架,分析顺应论的具体内容,指出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语言选择的过程,人类之所以能够对语言做出选择就在于语言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即语言的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从语言的顺应性出发来研究语言的运用主要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语境关系顺应、结构客体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特性。他们还评价了顺应论的优势,认为顺应性理论是一个非常具有解释力、应用价值和发展前途的语用学理论。

当然,语言顺应论所得到的并不都是赞誉之声。黄衍(2001)就认为语用综观论可能更接近莫里斯的符号学三分法中的语用学的概念,指出想使语用学能对一切语言现象进行观照,这在学术上是不太切合实际的。刘正光、吴志高(2000)对该理论也从意义生成、目标与现实、解释力、顺应与普遍性的问题等方面提出一些质疑,认为将顺应看成一把万能钥匙来解释所有的言语现象有运用过度之嫌。

在评介顺应论的同时,一些学者还将顺应论和关联论进行对比,并试图将两者整合起来更好地解决问题。陈春华(2003)在介绍这两种理论的基础上,从语境概念和交际观两方面比较了二者的异同。文章指出,认知语境为语用推理过程提供了手段,而推理是以关联原则和最佳关联假设为基础的;顺应理论则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选择的过程,是各种关系相互顺应的过程,因而语境是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的总和,是顺应的内容之一。

杨平(2001)是国内对顺应论和关联论进行整合研究的第一人。他首先明确关联理论是从认知的角度,提出话语的产生是一个明示的过程,说话人的关联假设决定话语方式的选择;而顺应论认为语用学是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对语言的使用规律进行研究的学科,因此话语的产生是一个对认知、社会和文化语境进行顺应的过程。杨平在吸取上述两个理论各自优点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新的语用理论模式,即关联—顺应模式,此模式在强调语言认知关联功能的同时,使认知、社会和文化语境具体化,使关联理论解释的充分性和顺应理论的描述充分性得到和谐统一,因而新模式对语用学理论的建设和对语用学的实证研究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冉永平(2004)则观照了听话人,尝试性地提出了语言使用与理解的“顺应—关联”模式。文章指出,关联论和顺应论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审视语言的使用与理解,都是颇具影响的语用学理论,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却是相互补益的,因而尝试性地提出语言使用与理解的顺应—关联模式,讨论语境顺应的动态性,并在此基础上以会话为对象,分析了其顺应—关联性特征。

国内一直尝试将合作原则、关联理论和顺应论整合起来的学者是廖巧云,她分别阐述了语用学的三大代表性理论即合作原则(CP)、关联理论(RT)和顺应论(AT)的优势和局限,创造性地提出了三合一的C-R-A模式。[※注]具体说来,作者认为CP未能说明人们通过何种手段获取含义;RT回答了获取含义的手段问题,但主观性过强,而且缺乏降低主观程度或减少理解或然性的手段;AT只强调语言使用就是语言选择,即做出适合特定语境的顺应,但缺乏顺应的基础和方向。相比之下,三合一的C-R-A模式是一个集哲学、认知和社会三大视角的研究优势于一体的三维模式,三大理论的三个核心概念在该模式中起到不同的作用:合作是成功交际的先决条件,关联是其必要条件,顺应则是其调节机制。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