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激光照排
来 源
:
|
当代中国语言学研究2015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1 | ||
摘 要
:
|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面符号,计算机的汉字处理是汉语信息处理的前提和基础。汉字与拉丁字母属于不同的文字体系,有着本质的区别,外国人在设计和制造计算机时没有、也不会考虑中国人的需要,所以汉字编码、汉字输入等一系列的汉字信息处理问题就成了汉语信息处理的第一个“瓶颈”问题。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完整地走过基础研究、原理性样机研制、中间试验、定型生产、大面积推广各阶段,并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最终实现产业化,成功地跨越创新过程中基础研究与产品开发之间的“死亡之谷”,其中的经验值得总结,值得推广。 | ||||||
关键词
:
|
计算机 汉字信息处理 汉字激光照排 激光照排 键盘 汉语信息处理 字符集 铅字 汉字 拉丁字母 748工程 |
在线阅读
四 激光照排
字体:大中小
激光照排,就是把每一个汉字编成特定的编码,存储到计算机,输出时用激光束直接扫描成字。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实际上是电子排版系统的大众化简称,是王选院士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
传统的图书报纸都是用铅字印刷,工人需先用火熔化金属铅,然后再铸成铅字,一本书的出版周期要300—500天。电子计算机问世后,欧美国家开始使用计算机进行文字输入、编辑和输出,极大地提高了办公效率。这对使用汉字的中、日两国形成了巨大的刺激。1974年,国家计委发文确立“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简称“748工程”,“汉字精密照排系统”是其中的一个子项目。当时病休在家的北京大学助教王选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和满腔的兴趣开始了这项研究。
王选用轮廓加参数的数学方法描述汉字字形,通过高倍率字形信息压缩技术解决了激光照排的第一道难关——汉字信息的存储问题;继而,他又研制出了激光照排的控制器,后被称为栅格图像处理器,解决了第二道难关——汉字压缩信息的高速还原和输出。1979年,历经千辛万苦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原理性样机调通,7月27日,我国第一张用激光照排系统输出的报纸样张在未名湖畔诞生。1985年,激光照排Ⅱ型系统通过国家鉴定,在新华社投入运行。该系统被命名为“华光”,意为“中华之光”。1987年5月,《经济日报》排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用汉字计算机激光照排系统实现的屏幕组版、整版输出的中文报纸。1993年,国内99%的报社和90%以上的黑白书刊均已采用国产激光照排系统,延续了上百年的中国传统出版印刷业得到彻底改造,告别了“铅与火”,大步跨进“光与电”时代。西方国家用了40年时间,才从第一代照排机发展到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而王选及其团队发明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却使我国印刷业从落后的铅字排版一步跨进了世界最先进的技术领域,发展历程缩短了近半个世纪,使印刷行业的效率提高了几十倍。到2001年,全国15万家各类印刷厂的年总产值就已经达到1500亿元。汉字激光照排被公认为继毕昇发明活字印刷后中国印刷术的二次革命。不仅是汉字实现了平面媒体精密照排,中国各少数民族的许多文字继而也实现了精密照排。
这项成果先后获得1项欧洲专利和8项中国专利,并获首届中国发明专利金奖。王选本人先后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毕昇奖”等几十项奖励。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完整地走过基础研究、原理性样机研制、中间试验、定型生产、大面积推广各阶段,并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最终实现产业化,成功地跨越创新过程中基础研究与产品开发之间的“死亡之谷”,其中的经验值得总结,值得推广。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