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3.147.77.120,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语言学研究2015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语言学研究

一 研究的主要成果

来 源
当代中国语言学研究2015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0
摘 要
刑侦语言学又叫侦查语言学,是指运用现代语言学和刑事侦查学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对案件语言材料进行研究,探讨所涉语言的形成和演变规律,寻求语言材料和制作人特征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为侦查破案提供有效途径的一门新兴的应用学科。语言学界还没有很多人去关注刑侦语言的研究,即便是在法律语言学的学术圈内,刑侦语言研究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刑侦语言学是应用性极强的跨学科研究,它不仅和上述的微观语言学、宏观语言学、刑事侦查学等关系密切,与社会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神经心理学、司法精神病学等诸多学科的联系也很密切。因此,加强与上述相邻学科的综合研究也是今后刑侦语言学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语言学

语言

语言学界

刑事侦查

刑侦语言

研究成果

书面语

案件

语言材料

语音

法律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一 研究的主要成果

字体:

我国刑侦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从司法学界和语言学界两个角度进行概括。

一是司法界对刑侦语言学的研究。“最初对于案件语言的研究是从识别案件语言材料中的方言词语开始的。”[※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被视为刑侦语言分析在司法实践中的开端,语言学知识在案件侦破中主要用于方言土语的语言识别。到了70年代,侦查技术人员开始重视对书面言语进行全面分析。邱大任首先提出“案件语言分析”的概念,先后发表了《语言侦破漫话》《语言分析在侦察破案中的应用》《怎样分析案件的语音》等一系列研究论文(邱大任,1985)。公安机关刑事科学技术工作者和公安院校文件检验教育工作者相继发表了研究论文。八九十年代,在司法工作者和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研究成果陆续涌现。邱大任先后于1985年和1995年分别出版了《语言识别》和《侦查语言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侦查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为侦查语言学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进入21世纪以后,学界对侦查语言学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涉及侦查讯问语言和策略问题的教材或著作有《侦查讯问策略与技巧》(徐加庆,2000),《侦查讯问理论与实务探究》(毕惜茜,2004),《侦查讯问学》(王怀旭,2004),《侦查讯问理论与应用研究》(易云飚,2005),《侦查讯问》(侯英奇,2007)等。关于案件侦破中言语分析与鉴定的高校教材有《案件言语分析与鉴定》(袁瑛,2005),《言语识别与鉴定》(岳俊发,2007)等。

二是语言学界对刑侦语言学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末,具有语言学教育背景的潘庆云先后发表了《预审言语修辞论略》(1987)、《“询问言语修辞”简论》(1988),并于1989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法律语言的专著《法律语言艺术》,其中探讨了“讯问语言”问题。到了90年代,法律语言研究专著陆续问世,无不探及侦查语言的研究。如潘庆云的《法律语体探索》(1991)分别探讨了“刑事侦查语言”和“讯问与查证”问题,在《跨世纪的中国法律语言》(1997)中又进一步深入细化地研究了“讯问和查证中的语言”问题。进入21世纪以后,这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如吴伟平在《语言与法律:司法领域的语言学研究》(2002)一书中分别从“法律语音学及语音识别”“录音会话分析”“笔迹学”等方面进行侦查语言的相关研究,杜金榜在《法律语言学》(2004)中论述了法律语音识别和文本鉴定的相关问题。

此外,相关研究成果还有黄萍的《从模糊到精确:侦查讯问的话语策略》(2010)、《中国侦查讯问话语的对应结构研究》(2010)、《话语考量触及侦查讯问的语言本质》(2011)、《侦查讯问话语研究综述》(2013),从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侦查讯问进行的研究。袁传有则研究了中国警察告知体系的建构、警察讯问语言的人际意义以及侦查讯问语言中的言语适应等问题(袁传有,2005、2008、2010)。曾范敬的《侦查讯问话语参与框架分析》(2008)则分析了中国警察讯问笔录中所体现的权力关系,为侦查讯问话语的进一步分析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