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汉语拼音方案的选择与推行
来 源
:
|
当代中国语言学研究2015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2 | ||
摘 要
:
|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新中国语言规划的发轫时期,亦是现代中国语言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上承清末民国语文运动成果,下启当代中国语文改革方向,新中国就一系列语言问题在语言规划的多个领域进行了官方的确认和实施,出台了文字、语音、词汇、语法和语体等方面的一系列的规范和文件,并以行政干预的形式将各种语文措施和规范推向整个社会。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打造了新中国的语言规划框架,近代以来的语文运动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使文字改革理论研究成为现代中国语言规划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
关键词
:
|
语文 简化字 汉语拼音方案 汉语拼音 语音 推广普通话 语法 拉丁字母 国语 简化字总 汉字简化方案 |
在线阅读
二 汉语拼音方案的选择与推行
字体:大中小
作为近代中国语文运动的旗帜性内容,汉字拼音化是传统汉语进入现代时期在文字层面的重要调整。国民政府后期,清末以来的拼音文字潮流发展为在朝在野的两种主要形式——国民政府公布的国语罗马字母和解放区提倡的拉丁化新文字,20世纪40年代末,随着国内政治形势逐渐明朗,两种拼音文字开始部分合流。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拼音方案委员会在1955年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提出了六套拼音方案的初稿,其中四种汉字笔画式、一种斯拉夫字母式、一种拉丁字母式。1956年初,文改会拼音方案委员会以《汉语拼音文字(拉丁字母式)草案初稿》为基础修订为《汉语拼音方案(草案)》。1958年1月,周恩来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中明确提出:“汉语拼音方案是用来为汉字注音和推广普通话的,它并不是用来代替汉字的拼音文字。”同年2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汉语拼音方案〉的决议》,《汉语拼音方案》正式产生,会议认为“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帮助学习汉字和推广普通话的工具,应该首先在师范、中、小学校进行教学,积累教学经验,同时在出版等方面逐步推行,并且在实践过程中继续求得方案的进一步完善”。
如同清末民初的各派语文之争最后统一于注音字母,20世纪50年代初的文字拼音化方向最终定位于《汉语拼音方案》。《汉语拼音方案》的正式公布是近代文字拼音化思潮在50年代于国家层面进行的选择和确认,《方案》上承清末民初切音字、注音字母的注音识字传统,下启新中国工业交通、信息传递的现代语言需求,以汉字注音为前提,从语音标准、音节结构、字母形式三个方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种有关汉语拼音的争论和不同意见予以了官方的整理和统一,至此,新中国作为“学习汉字和推广普通话”工具的文字拼音方式正式诞生。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汉字拼音方案逐渐向专有名词和国际交际领域拓展其应用功能。1965年5月,国家测绘总局、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少数民族语言地名汉语拼音字母音译转写法》。1974年5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1977年8月,联合国第三届地名标准化会议关于中国地名拼法的决议中建议采用汉语拼音作为中国地名罗马字母拼法的国际标准。1978年9月,国务院批转《关于改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我国人名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的报告》;1979年6月,联合国秘书处发出《联合国秘书处关于采用“汉语拼音”的通知》,此后联合国秘书处采用“汉语拼音”的新拼法作为在各种拉丁字母文字中转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名和地名的标准。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