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词汇对比研究
来 源
:
|
当代中国语言学研究2019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44 | ||
摘 要
:
|
对不同语言/方言的词汇进行比较或对比有两个学术支派,一是历史比较语言学(historical comparative linguistics)对不同语言间基本词汇的比较,旨在发现不同语言间的同源词及其语音对应规律,以探寻语言之间的亲缘关系或不同语言词汇发展变化的轨迹及其原因。这两部方言大词典各有特色,前者基于方言词汇的定点调查和共时描写,后者长于文献方言词汇资料的爬梳抉剔,因而在收词和功能上形成互补之势,为汉语方言词汇研究和普方词汇对比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 ||||||
关键词
:
|
词汇 方言 词义 语义 语言 汉语方言 语言学 词语 视角 方言词汇 研究成果 |
在线阅读
第三节 词汇对比研究
字体:大中小
对不同语言/方言的词汇进行比较或对比有两个学术支派,一是历史比较语言学(historical comparative linguistics)对不同语言间基本词汇的比较,旨在发现不同语言间的同源词及其语音对应规律,以探寻语言之间的亲缘关系或不同语言词汇发展变化的轨迹及其原因;二是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对不同语言/方言词汇进行的共时对比研究,主要是描写分析不同语言/方言词汇的异同,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语言类型学研究和语言教学。在我国,历史比较语言学视角的同源词研究主要归属于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领域,词汇学界所做的词汇对比主要属于对比语言学范畴。但是,由于词汇对比常常需要从共时和历时两个向度上来进行,加之我国语言学界(尤其是汉语学界)对“比较”和“对比”并未严加区分,因此,本节所用的词汇对比是一个以共时为主兼涉历时的广义的概念。
一 汉外词汇对比研究
汉外词汇对比是对比语言学的一个分支领域,不过早期的汉外对比研究侧重于语法和语音比较[※注],20世纪末出版了多部汉英语法对比专著,词汇对比专著不仅没有,甚至在一些概论性汉英对比语言学著作中,都没有词汇对比的一席之地,如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共12章,没有一个有关词汇对比的章节。不过,可喜的是,我国第一部系统阐述对比语言学一般理论和方法的专著——许余龙《对比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设专章较为系统地讨论了词汇对比,包括词汇对比的方法、词汇形态学对比和词汇语义学对比,有关词汇形态学对比主要讨论了词汇系统的形态特征对比和构词法对比,有关词汇语义学对比主要讨论了词汇的理据性对比、词化程度对比、语义场对比、词的搭配对比等理论问题。开拓了汉外词汇对比的理论视野,并提供了研究方法上的指导。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有关汉外词汇对比的论文渐多。从对比的语种来看,汉英词汇对比占绝对优势,其次是汉日、汉韩词汇对比。汉日、汉韩词汇对比的焦点是汉字词/同形词。从对比的层面看,主要有汉外同义词/对应词意义异同、构词法、构词理据、缩略、多义词、成语/习语、词义发展等;从对比的语义场来看,对颜色词、表动物植物的词、情感词和亲属称谓等较为关注。其中有不少立足于语言事实、重视理论创新的研究成果。例如,谭载喜《翻译中语义对比试析》(1982)把英汉词汇的异同归结为四大基本特征:词汇耦合、并行、空缺和冲突。该文重点分析了词汇空缺的原因,并提出翻译中应对词汇空缺的四种方法。严辰松《汉英词汇透明度比较》(1990)基于大量实例分析指出,“汉语词汇具有更高的透明度。汉语大部分词汇的组成成分清晰可辨,词内部的理据暴露无遗”。“英语词汇的内部结构不如汉语那样透明”。并对汉英词汇透明度差异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张绍麒主编《汉外语言对比研究报告》(2004)、《汉外词汇对比研究报告(二)》(2006)收录了多篇对汉英、汉韩及汉日特定类别词汇做细致对比分析的论文。
21世纪以来,汉外词汇对比有了新的进展,表现在:(1)出现了汉外词汇对比专著。蔡基刚《英汉词汇对比研究》(2008)讨论了一些英汉词汇对比的基本问题,但更多的是对字词关系、词汇表达力、词化能力、搭配能力、借词能力、词汇量大小、词语单位信息量等学界有争议的问题进行探索,其中不乏独到见解。不过该书层次不够分明,内容略显庞杂。(2)词汇对比研究视角多元化。除了语言学视角的词汇对比之外,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对比隐喻转喻对词义发展的影响、从文化语言学视角对比汉外词语的文化内涵(如性别歧视等)、从类型学视角对比汉外词化模式或词义引申路径(详见后文)等都有大量的研究成果。英语学界在引进新理论、新视角进行汉外词汇对比方面一直走在前列。
二 普方词汇对比研究
普通话与方言词汇对比研究需要有深入的方言词汇调查和方言词典做支撑。1956—1958年我国开展了一次全国汉语方言普查,在各地方言学者的协作下,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教研室编成一部比较方言词汇集《汉语方言词汇》(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64年版),收集了18个方言点的905条词语。1995年,《汉语方言词汇》第2版由语文出版社出版,将方言点增至20个,词目增至1230个。该书是20世纪下半叶汉语方言词汇研究的重要参考书。20世纪90年代,我国先后出版了两部大规模汉语方言词典。一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主持编写(李荣主编)的《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该词典有分地方言词典(42种)和综合本(6卷)两种版本,均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前者于1993—1999年出版,后者于2002年出版。每部分地词典收词都在8000条左右,集中反映了当地方言词汇的特色。全书收词总数约32万条,总字数约两千万字,是一部精心设计的方言词典总库。另一部是由中国复旦大学和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合作编纂(许宝华和宫田一郎主编)的《汉语方言大词典》(全五卷,中华书局1999年版),收录古今各类著作和现代汉语中的方言词语条目约20万条,包括方言色彩较浓的成语、俗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缩略语和社会方言(行话、帮话)等。这两部方言大词典各有特色,前者基于方言词汇的定点调查和共时描写,后者长于文献方言词汇资料的爬梳抉剔,因而在收词和功能上形成互补之势,为汉语方言词汇研究和普方词汇对比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方言词典的收词通常都力避普通话词语,其实这本身就是普方词汇对比的结果。不过,对普方词汇的差异、特征、演变规律以及普方词汇对比研究方法等还需要一些专门的探讨。李如龙(1982)把汉语方言之间的词汇差异归纳为源流差异、意义差异、构词差异、价值差异、音变差异等五种,把方言词汇差异的性质归纳为对立型、对应型、交叉型、并用型、补充型五种,为普通话与方言及其他方言间的词汇对比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框架,对方言词汇调查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邢向东(2002)从音节、构词、意义、价值、来源等方面全面比较了神木方言和普通话词汇的差异,描写细致,在意义差异分析上尤为精密,是特定方言与普通话词汇对比研究的典范个案。赵红梅《汉语方言词汇语义比较研究》(2006)从方言词语义位的义值、义位的义域、义位的极化现象及对立词义范畴等几个方面对普通话与方言之间、方言与方言之间的多种语义现象尤其是差异进行了全面的比较研究,并论及语义比较视角下的方言词典编纂。这是第一部在现代词汇语义学理论指导下专力研究普方词汇及方言间词汇语义差异的著作。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内地和香港、台湾词汇的对比研究成为热点,关注最多的是三地语言同实异名、同名异实、外来词语的译借方式以及词语相互吸收等问题。田小琳和汤志祥在内地与港台词汇对比方面成就最为突出。田小琳于1993年提出“社区词”的新概念[※注],“社区词”是社会区域词的简称,指在一定社会区域流通,反映该社会区域的社会制度和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词语。20多年来,田小琳一直致力于社区词理论研究和香港社区词收集整理,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并编纂《香港社区词词典》(2009),该词典不仅有释义和配例,还多有与被释词相关的香港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汤志祥《当代汉语词语的共时状况及其嬗变——九十年代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汉语词语的现状研究》(2001)基于“两岸三地汉语语料库”和自行采集的语料,对两岸三地“共有词语”的区域分布状况、各地词语发展状况、相互间的融合吸收以及未来的发展变化前景等做了全面描写和分析,有力地推动了该领域的研究。
近年来,李宇明主编的《全球华语词典》(2010)和《全球华语大词典》(2016)进一步将普方词汇对比研究范围拓展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澳洲和美洲等地的华语词汇,这必定会引发大量普通话词汇与海外华语词汇对比研究的新课题。
三 类型学视角的词汇对比研究
语言类型学是近半个世纪来迅速发展的一门学科,侧重于在统一的句法描写框架下调查不同语言的句法,进行跨语言的对比分析,以揭示人类语言语法的共性。词汇类型学(lexical typology)是词汇语义学与语言类型学相结合产生的一门新学科,其关注的问题主要有:(1)什么是可能的词,或者说什么可以用一个词来表示?不同语言中可能或不可能的词,识别词和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不同标准,普遍的或特定语言关于可能的、不可能的、好的或不好的词的规则。(2)不同语言里,什么样的意思能或不能被单一的一个词语来表示?词化和词化模式,“普遍的”或特定语言的词化,语义场的范畴化或把语义场用词项分割。(3)怎样的不同意义可以用一个相同的词位来表达,用在一个相同的共时词族里的词或者历时上有引申关系的词来表达?(4)什么样的跨语言模式是词汇—语法相互作用的?[※注]
近年来,我国语言学界受欧美类型学研究的影响,出现了一些类型学视角的词汇对比研究,其中一个特别凸显的热点就是对运动事件(motion event)词化模式的汉外对比研究。参与这方面讨论的主要是英语研究者,如严辰松《运动事件的词汇比模式》等。汉语学界也开始见到类型学视角的词汇对比研究成果,如张赪(2009)对汉泰语量词语义系统的对比。
自发地以跨语言、跨方言、跨时代的视角进行比较词义研究并取得系列成果的是黄树先。黄树先从事比较词义研究至少有十余年历史,发表了大量相关论文,系统的研究成果是其近著《比较词义探索》(2012)。该书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有关比较词义研究的理论探讨,第二部分“核心词词义比较”是全书的主体。在第二部分中,依据斯瓦迪士的100核心词表,以汉语为中心,对这100个核心词的语义发展进行了梳理。其研究思路是:(1)对汉语内部词义的历时发展进行系统的梳理研究,同时也寻求汉语方言中的相关词义现象,以使历时和共时的词义关系相印证,探明汉语词义跨时空的演变规律。(2)跟亲属语言进行比较,使用了汉藏语系各语支多种语言的大量材料,来探求同源语言词义演变的共同趋势。(3)广泛的类型学词义比较,在这方面,使用了印尼、英、德、法、俄等多种非亲属语言的材料。该书将比较词义的范域从汉语向汉藏语、再向非汉藏语逐层扩展开去,从而实现了比较词义的“最终目标”,即“通过语言之间的比较,看人类自然语言词义会有哪些共同的发展”(第3页)。该书对词义发展路径的观察也超越了传统的词义引申理论,全面关注词义的派出(即引申)、派进、假借和深层比较4种现象;资料丰富翔实,考辨周密严谨,体现出传统训诂学文献考据之功力与前沿词义类型学理论相结合的研究特色。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