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18.117.189.90,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语言学研究2019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语言学研究

第三节 21世纪现代语义学的百花齐放

来 源
当代中国语言学研究2019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10
摘 要
进入21世纪,现代语义学迅速发展,逐渐走向成熟,现代语义学的各分支学科如词汇语义学、形式语义学、认知语义学、计算语义学、模糊语义学等都有大量的论文专著涌现。针对词的语义扩展偏离现象提出来的。针对动词后续成分的问题从逻辑语义的角度进行探索,将汉语中动词分为论元控制谓词与非论元控制谓词,同时进一步将论元控制谓词分为主语论元控制谓词和宾语论元控制谓词,在Prolog语言环境下对谓词进行了个案分析。汉语语义学无论是本体研究,还是与计算机、逻辑学、社会学等的跨学科研究,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充实和发展了语义学理论。
关键词

语义

语义学

自然语言

词义

词汇语义学

形式语义学

现代汉语

语言

词语

词汇

语法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第三节 21世纪现代语义学的百花齐放

字体:

进入21世纪,现代语义学迅速发展,逐渐走向成熟,现代语义学的各分支学科如词汇语义学、形式语义学、认知语义学、计算语义学、模糊语义学等都有大量的论文专著涌现。该阶段汉语学界的学者更加关注国外的语义学理论,对理论的理解更到位,结合汉语研究的优良传统,做出了更好的成绩;外语学界的学者们也开始注重结合汉语来研究语义。现代语义学研究呈现百花齐放的景象。

一 词汇语义学

词汇语义学是对语言中具有高度系统化的、与意义相关的结构的词汇研究(冯志伟,2006)。汉语词汇语义学在继承训诂学传统的基础上引入新的研究方法探讨词义的性质、词义的演化、词义与语音、词义关系等,分析汉语词义发展演变的基本途径和规律,并不断汲取其他学科的营养,与实际运用相结合,与各地方言相结合,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语义学。袁毓林、陆俭明、孙道功、李葆嘉等学者先后从不同视角撰文探讨汉语词汇语义现象,产生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

词汇语义学重视对于词义本质的探究,这是其最基本的研究范畴。袁毓林(2002)分析了汉语不同论元角色之间的层级关系,描写了论元角色在述谓结构中的动态语义特征及其句法特征,讨论了各种论元角色的句法共现和语义转化。陆俭明(2004)探讨了词的具体意义对句子意思理解的影响,指出某个词类序列形成的结构与表示的意思主要取决于具体词语所代表的概念及其彼此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孙道功、李葆嘉等多次讨论了词汇义场、语义特征相关问题,以及词汇系统的构建。此外,动词的释义问题也吸引了大批学者的目光,作为动词中的一个小类,趋向动词的研究是一个热点。陆俭明、邢程、王凤兰、沈光浩、贺敬华、张立丹、罗颖等都对趋向动词的语义特征进行了刻画,做出了相应解释。不仅共时层面的词汇语义学研究成果不断,历时研究也不断取得新突破,主要表现在词汇的语法化研究上。语法化通常是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沈家煊,1994)。语法化现象主要围绕三种情况展开:实词虚化、句法化以及词汇比,如蒋华(2003)对趋向动词“上”的语法化研究,蒋绍愚(2006)对动态助词“着”的形成过程的探讨,张家合(2010)对程度副词“越”“越发”的语法化研究,刘红妮(2010)关于“哪怕”的词汇比问题研究等。

随着语言学各领域的蓬勃发展,词汇语义学也渐渐体现出跨学科的特点,如词汇与认知、词汇语用学、计算机词义学、中文信息处理,等等。周福娟(2009)结合词汇语义和认知语义探讨了指称转喻的问题。王惠、苏新春、吴云芳、俞士汶等诸多学者致力于构建词义知识描写库,将自然语言的词义与计算机处理相结合,其研究对于词义标注、词义消歧都有重大的影响。词汇语义学研究在实际应用方面有重大意义,例如对于词典中词性标注的问题,陆俭明(2004)指出词类划分的老大难问题仍然存在,需要汉语语法研究者共同努力。而且某些词条的标注缺乏必要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忽视了前人的一些语法研究的成果。尉迟楠(2012)提出运用计算机大型语料库客观标注词性,解决了辞书标注因人而异的分歧;对于教学中的词语偏误分析,朱志平(2004)运用词汇语义学相关理论进行了很好的阐释说明,指出双音词习得的关键在于对词内语义结构的认知与掌握。还有不少学者对汉语方言的词汇语义进行研究,在方言词义渗透、方言义位的研究、少数民族语言词汇语义研究及其词汇语义网的构建等方面论述不断,如宋伶俐、朴正俸(2003)分析了港台、上海、北京等强势方言区的方言词填补了某些普通话词汇的表意空缺,改变了词的附加意义。

此外,汉语学界出版了一批重要的词汇语义学专著:张志毅、张庆云的《词汇语义学》、曹炜的《现代汉语词义学》、张博的《汉语同族词的系统性与验证方法》、王惠的《现代汉语名词词义组合分析》、魏慧萍的《汉语词义发展演变研究》、彭玉海的《语义动态分析方法探索》等。张志毅、张庆云(2001)从学术史的角度介绍了词汇语义学作为一门学科在语义学研究中的地位,从微观和宏观视角探讨了义位结构论、义位定性论、义位语用论、义位演变论和义位描写论。曹炜(2001)在传统的词义研究框架中探讨了词义的本质、现代汉语词义的构成及基本类型,分析了语言和言语的感情色彩义、词义和语素义及短语义、词义的理据性和非理据性等,是一本词汇语义学的基础教程。张博(2003)分析了汉语同族词的类别及其特征,探讨了汉语义衍同族词和音转同族词的系统性及同族词语义关系和语音关系的验证方法,并指出系统性是汉语同族词的本体特征,验证方法是切合同族词特征的研究方法,两者相互关联。王惠(2004)基于语法学、词汇学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个比较适合于现代汉语名词意义分析的分类和一个名词义位组合分析的框架,系统研究了现代汉语名词义位的组合能力,探讨了词义特征与词的组合能力之间复杂的制约关系。魏慧萍(2005)以认知、思维、社会历史发展和语言系统本体诸多相关联因素为背景,历时与共时、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研究汉语词义特征和词义发展演变的规律,提出了“汉语词义研究整体观”和建构汉语词义共时平面的设想。薛恩奎(2006)分析了汉语和俄语中动词时态范畴的语义问题,词义、语义价和句法价之间的关系,词典释义和机器翻译中相关的词汇语义问题。陈淑梅的《词汇语义学论集》(2006)集合了多篇词汇语义学方面的研究论文,涉及词汇语义学的诸多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同义词辨析、同源词关系以及词义的历史演变等。张志毅和张庆云合著的《词汇语义学与词典编纂》(2007)着重阐述了词汇语义学的研究、发展及创新,以及词汇语义学研究对于词典编纂的重要作用。彭玉海(2009)基于动态分析模式分析了汉语的句法语义问题,围绕语义意识和语言言语意识讨论了语义集成描写研究方法论、语义认知分析方法论、义素分析方法论和题元分析方法论,对汉语语义事实进行全方位的、客观的描写,以实证手段论证并建立了一套有关语义研究的动态分析方法论。刘茁(2013)探讨了词汇学和词汇语义学的一系列重要概念,如词与语素、构词与造词方法、词的语义关系、语义演变等,并探讨了隐喻理论、原型理论、衔接理论与词汇学和词汇语义学的关系。施春宏(2015)则基于两种认知观理念探讨了词汇语义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了汉语的词义结构、语义空间、词语调节和语义用变等现象。

除论文专著外,词汇语义学的发展也离不开“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的促进。该研讨会自2000年由郑锦全、俞士汶、黄居仁等共同倡办以来,成为年度系列会议之一,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学者推动了词汇语义的学术研究和应用开发。如牟云峰(2005)在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上报告的《感觉类形容词的词义演变——从自身感觉到认知世界》,结合词汇语义学与人类认知的研究,对形容词词义演变进行分析,提出通过对词义演变的系统描写,构拟认知域的投射序列,进而揭示人类认知发展的研究思路,并对其意义、难点、注意问题做了初步的探讨。

词汇语义学的研究从共时研究到历时研究、从脱离语境的静态研究到结合语境的动态研究、从语义描写到语义解释、从语言内部的系统研究到跨学科的词汇语义研究,研究范围不断扩大,方法不断更新,发展为现代语义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汉语词汇语义学的研究已初见成果,但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有待探索,例如句子结构对词义起到怎样的作用?许多词语有不止一种含义,那么它的核心意义是什么?确定其核心意义的标准又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在未来的词汇语义学发展中值得关注。

二 形式语义学

形式语义学是采用数学和逻辑手段研究语义的学科,它关注句子的真值条件,即通过描写句子的真值条件来构建句子的意义,因此也叫真值条件语义学。句子的真值条件意义是根据词语的编码信息遵循组合性原则有层次地构建的。形式语义学大量地采用数理逻辑的方法研究语义,故而也称逻辑语义学。形式语义学认为自然语言的句法部分与人工的逻辑语言本质相同,均为一个形式系统,只是前者的结构更为复杂。自然语言的语义部分就是对这个系统进行语义解释。形式语义学有两大核心任务,其一是利用逻辑语言对自然语句进行形式化描写和翻译,尽量消除自然语句中的歧义;其二是在模型论的基础上,构造自然语言的语义模型,在模型中对逻辑描写(翻译)式给予语义解释。邹崇理(2000)认为模型概念是形式语义学的核心,其基础是代数结构。形式语义学的研究对实现自然语言的计算机处理有重大意义。除了构建丰富的语义模型外,形式语义学还提供各种独具特色的句法描写工具,以便对复杂的自然语言进行逻辑翻译。近来国内在形式语义学的句法翻译工作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如赵章界和白硕的《短语结构制导的范畴表达式演算》(2005)。形式语义学的课题包括广义量词、事件语义学、情境语义、动态语义、预设、类型逻辑语法等。

广义量词是蒙太古提出的用形式化的方式分析自然语言中的名词短语的理论,把量化名词短语处理为集合之集合的逻辑语义实体(方立,2000)。广义量词理论使得语义和句法同构,即语义解释的组合过程与句子的生成过程同构,与一阶谓词逻辑相比,扩大了名词词组的描写范围,深化了对名词短语内部语义特征的认识。广义量词理论研究自然语言量化表达式的主要内容有:对各种类型量词的语义特征进行精确且直观的描写,对量化表达式的语义性质的分析,对量化表达式的解释力的探索等。结合汉语研究广义量词的学者主要有邹崇理、李行德、潘海华、丁国旗、刘伟、张世宁等。运用广义量词理论处理汉语量化表达式,发掘汉语量化结构的特点,有利于推动汉语计算机人工智能信息处理和机器翻译的发展。

事件语义研究是美国哲学家、逻辑学家戴维森(D.Davidson)系统提出的,其核心观点是在逻辑表达式中增加一个表示事件的论元,系统地表达各类句子之间的逻辑蕴含关系。吴平(2007)基于事件语义学理论、库柏存储理论和非组合性理论等探讨汉语中部分句式的语义表达,提出了扩充的逻辑语义分析法,并使用计算机Prolog语言对汉语句式的语义生成过程进行了个案分析。吴平(2009)在事件语义理论框架下进一步分析了汉语各类特殊句式的语义表达,精确刻画了汉语“使”字句、“得”字句、“把”字句等特殊句式的语义内容,探讨这些句式所蕴含的语义结构差异。形式化的事件语义研究主要面向计算机的信息处理,作者最后研究了汉语特殊句式形式化表达在Prolog语言中的运用。吴平等(2017)介绍了事件语义学的总体发展历程和一些重要议题,如事态中动词与论元的关系、动词的事件语义等,运用生动的语言实例对相关论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邓湘君(2018)运用事件语义学分析了汉语的空间表达,统一描写并解释了“在”空间介词短语和处所主语句的句法语义特征。

情境语义理论着眼于信息处理的需要来研究语言的意义,认为句子的外延所指是它所描述的情境而不是真值,句子的差异取决于被它描述的情境。描写自然语言的意义需要参照现实世界的一个片段的具体情境,句子的意义是说出句子的陈述情境与句子所描述的外部情境之间的制约关系。情境语义学通过形式化的技术手段对自然语言进行语义解释,是从信息传达的角度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逻辑语法理论。贾国恒(2012)介绍了情境语义学的发展历程和学科性质,从不同视角阐释了意义、制约与信息之间的联系,并从哲学与技术两个层面分析了意义关系论的不足,提出了一种自由式意义关系论,探讨了扩展和完善自然语言语句系统的基本途径和可行方案。情境语义学研究现实世界中所有种类的有意义的事物,是一种综合性的意义理论。

动态语义理论指的是对句子序列中的几个句子采取逐渐增加信息的动态分析方式,最后获得整个句子序列的语义信息。邹崇理、杨蓉荣(2001)分析了动态语义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创新思维,指出动态语义学主要分为话语表现理论、动态的谓词逻辑、量化的动态逻辑和动态蒙太古语法等。其中,话语表现理论通过在语义模型与自然语言句法结构分析树间增设一个中间层DRS(话语表述结构)作为自然语言的语义表达,在处理句子间名词与代词的照应、动词在时间方面的联系等问题上建树颇多。

预设指的是说话者在说出某个特定的句子时所做的假设,是语义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国内最先引介“预设”这一概念的是胡壮麟(1980)。预设包括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其中语义预设指的是两个命题之间的一种关系,与真值指派相关,而语用预设是使话语成立或实现的一系列条件,涉及说话人和听话人的态度、信念、意图等。王跃平(2011)指出汉语预设的研究在21世纪出现了多视角(如认知科学或认知语言学视角、篇章语言学视角、对比语言学视角等)、多层面(句层面、超句层面等),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类型逻辑语法又称范畴类型逻辑,它继承了蒙太古语法体系的传统,在严格贯彻意义组合原则的基础上,结合范畴语法、简单类型的Lambda演算及Lambek句法演算,成功展现了自然语言句法和语义的并行共现。类型逻辑语法认为语法就是逻辑,认知就是计算,分析就是演绎(贾改琴、邹崇理,2009),尤其强调用推演和计算的手段来分析自然语言。邹崇理的《范畴类型逻辑:从语言到逻辑》介绍了范畴类型逻辑的发展阶段、特性及其在中文句式分析方面的应用。贾改琴和邹崇理(2009)提出类型逻辑语法通过增添新的结构规则可以比较简洁地解释汉语灵活的语序,从而表明正常语序句的逻辑语义是异常语序句意义的根源。

除上述专题研究外,形式语义学的重要研究专著有:邹崇理的《自然语言逻辑研究》和《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的逻辑语义学研究》,刘伟的《代词隐现的动态研究》,方立、文卫平的《动态意义理论》,冯志伟的《数理语言学》,《自然语言处理的形式模型》,蔡曙山、邹崇理的《自然语言形式理论研究》,王欣的《蒙太古语法与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以“的”为例》,高芸的《形式语义学研究》,刘明明的《汉语焦点副词与疑问词的形式语义学分析》等。

邹崇理(2000)介绍了自然语言形式语义学的研究方向和自然语言的逻辑理论派别,探讨了蒙太古语法和话语表达理论的逻辑推演系统,并在时间区间语义学的基础上构建了汉语部分语句系统,展现了汉语各种体态结构,把汉语句子翻译成含有“态”的时间逻辑语言,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汉语的时间结构提供了逻辑基础。邹崇理(2019)基于逻辑语义学理论研究了汉语的范畴类型逻辑和组合范畴语法,探讨了现代汉语的反身代词、照应省略结构、话题句、兼语句、连动句、复杂谓词并列结构等具有典型特征的汉语句法语义现象,将汉语形式化研究的成果应用到汉语的信息处理领域,为汉语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提供了理论指导,促进了逻辑语义学研究的发展。刘伟(2006)基于动态句法学研究了现代汉语代词的隐现,分析了汉语句子内部各种成分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构建了现代汉语动态解析模型,确定了适用于汉语的词项定义、动态规则和语用规则。方立、文卫平(2008)全面介绍了文档变换语义学、话语表现理论、情景语义学和动态谓词逻辑四种动态意义理论,探讨了动态语义学对句子语义分析处理的特点及优势,成功解决了句子序列中代词和名词的指代照应关系、蒙太古语法对摹状词处理的困境以及先设、焦点、省略等问题。冯志伟(2010)从自然语言处理的过程、范围、历史等考察了其学科定位及发展特征,并分别讨论了自然语言处理的各种形式模型的内涵及特点,分析了自然语言处理系统的评测及其哲学背景。蔡曙山、邹崇理(2010)从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三个框架以形式化的手段研究自然语言,在研究内容、体例和研究方法上均有所突破。王欣(2012)建立了有关汉语“的”“地”“是”的部分语句系统。高芸(2013)介绍了经典形式语义学理论和动态语义学理论,并重点探讨了分段式话语表达理论,并对汉语的话语语义进行了形式化研究。刘明明(2018)基于形式语义学理论分析了现代汉语的焦点副词“都、就”以及疑问词“什么、哪个人”等,有效处理了汉语虚词的“系统性多义”现象,探讨了隐含在离散的语法现象背后的规律。然而,比起欧美形式语义学所获得的丰硕成果,国内形式语义学的发展亟待加强,这是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三 认知语义学

认知语义学认为语义是一种心理现象,没有独立于认知之外的语义,主张从人类认知的特点与方式来研究人类的概念系统、意义和推理。认知语义学的一个根本问题是研究概念结构与感知经验的外在世界之间的关系。在研究中有几个指导性的原则:(1)体验认知原则;(2)语义结构就是概念结构;(3)意义表征是百科全书式的;(4)意义构建是概念化的过程。该领域研究课题包括范畴化原型理论、非范畴化理论、概念化、转喻和隐喻、框架语义、事件语义等。

范畴化是人在社会实践中通过语言按区别性本质特征对客体进行概括和分类的认知活动(王德春,2009),是人类高级认知活动中最基本的一类。张敏(1998)指出语言形式的意义形成以及人类对语言形式的认识是人们对所处的世界进行范畴化的结果,因此范畴化一直是认知语义学研究的中心话题,相应的范畴理论和范畴化理论则是认知语言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范畴化原型理论认为事物范畴之间没有绝对的分界线,范畴之间不是离散关系,而是连续统关系;事物的范畴是围绕该范畴中典型的成员形成的。这为自然语言现象的分类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划分标准,为不同语言成分类别之间以及同一类别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范畴化原型理论对认知语言学乃至理论语言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原型理论之所以能够有这样的影响,是因为当遇到新的现象时,人们倾向于以现存的范畴来解释这些新现象,也就是原型理论中重要的理想化认知模型的应用。

非范畴化理论是范畴化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非范畴化的概念首先是由Hopper和Thompson(1984)针对词的语义扩展偏离现象提出来的。在人们认识新的事物时,范畴化原型理论并不能完美地解释这些新的概念,所以借用一些范畴成员来表达偏离原型的意义,这种失去范畴特征的过程就是非范畴化的过程。如果说范畴化是寻求共性的过程,那么非范畴化就是寻求个性的过程,非范畴化不是对范畴化理论的反对,而是对其理论的完善和发展(刘正光,2006)。

概念化是一种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在人类的大脑中存在着一个心理表征的功能,被理解为概念结构。概念化与意义相等同,包括新的和固定的概念、感知、肌肉运动和情感经历、对当前语境(社会的、物理的、语言的)的认识等(Langacker,1990)。语言表达式的意义其实就是语言表达式在说话者或听话人心里激活的一系列概念,并将某一特定的心理意象附加在它们所唤起的概念内容之中。因此,语言意义包含概念内容和心理意象,语义学研究应当对概念和心理意象进行结构分析和描写。概念和心理意象都是基于人类的体验和百科全书式的经验而形成的。这也印证了认知语义学中的体验原则。

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是通过人类的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系统地、对应地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束定芳,2000)。隐喻通常是使用目标域和原域两个概念来描述的。隐喻是人类用来组织其概念系统的不可或缺的认知工具,是通过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的手段,通常是把人们比较熟悉的、具体的概念域(即原域)映射到不太熟悉的概念域(即目标域)上。通过映射,人们在两个概念域之间建立起某种关联,这是人类认知发展的必然结果。隐喻有三种最基本的类型:本体隐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隐喻在汉语方位词、介词研究当中应用较为广泛,如蔡永强(2010)。

框架语义学是在格语法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指的是语义是一个包含元素和元素间关系的框架,每个框架由一组呈现情景概念的框架元素组成。框架语义分析需要以词语的知识和经验背景为基础,探讨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范畴化功能以及使用该词语的场景。框架语义学从人们理解语言的角度阐释词汇意义,为观察分析词汇意义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方式,彻底改变了人们对语义概念的认识(陶明忠、马玉蕾,2008)。

认知语义学在事件的框架中分析语义成分与表层成分之间的关系,研究事件的结构、事件的方式、事件的句法和语义表现等,发展出认知的事件语义学(Talmy,2000)。王寅(2005)提出了事件域认知模型的概念,解释了汉语中缺省交际、间接言语行为、词义变化和转喻机制等一些问题。崔希亮(2012)从认知视角分析了汉语事件的结构、方式及其句法语义表现,探讨了汉语事件语义学,为解决意义的表达和理解问题以及句法语义接口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刘茂福、胡慧君(2013)研究了事件语义的理论基础,从认知视角探讨了事件语义的结构和关系,从计算视角探讨了事件语义结构与关系的辅助标注,讨论事件语义的形式化手段。

除上述专题外,认知语义学的重要专著有:田兵的《义项的区分与描写——关于多义词的认知语义学研究》、束定芳的《隐喻学研究》和《认知语义学》、胡惮的《概念变体及其形式化描写》、张辉的《认知语义学研究》、周领顺的《汉语移动域框架语义分析》等。

束定芳(2000)对隐喻研究历史和现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与分析,探讨了隐喻的本质和特征,指出语言层面的隐喻研究需通过隐喻在话语中所体现出的语义变化来认识隐喻的本质特征。田兵(2004)基于认知语义学探讨了多义词义项的认定、区分与释义,研究了词的认知语义框架与词典使用者的接受视野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以词典编纂为取向的义项划分模式,通过详细分析现代汉语中的“打”字考察了多义词的语义结构及其义项间存在的一些基本关系,论证了义项认定和划分模式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束定芳(2008)介绍了当代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认知语义学的基本观点、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对比英汉两种语言,讨论了认知语义学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如范畴化、词汇比、概念化、隐喻等。胡惮(2011)基于认知语言学探讨了概念的语用变体以及与概念变体相关的各种微观语义关系,并以现代汉语人名词语为例论述了概念语义网络中语义的形式化描写,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语义知识库,即基于多维特征集的概念语义词网的建构理论。张辉(2011)从原型理论与范畴化理论、非范畴化理论、多义现象的认知研究、认知事件理论研究和概念语义学、框架语义学以及其他研究五部分展现了国内认知语义学的研究成果。周领顺(2012)以框架语义学为理论基础研究了汉语移动域语义框架系统、词元与移动动词、核心框架元素和非核心框架元素等,建构了汉语框架网络语义知识库。

四 计算语义学

计算语义学是结合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形式语义学的一门学科,旨在发掘自然语言表达式语义表征的自动化信息处理技术,探讨语义信息形式化、代码化的理论和方法。基于计算语义学研究汉语语义的学者有:俞士汶、张普、刘海涛、刘开瑛、姚天顺、翁富良、王野翊、侯敏、林杏光等,他们的研究主要涉及自然语言语义分析的各种理论和方法,为汉语信息处理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计算语义学的重要专著主要包括:吴蔚天的《汉语计算语义学——关系、关系义场和形式分析》、鲁川的《汉语语法的意合网络》、靳光瑾的《现代汉语动词语义计算理论》、刘茂福、胡惠君的《基于认知与计算的事件语义学研究》等。

吴蔚天(1999)从汉语语义学的视角探讨计算机的自动分析问题,提出了汉语计算语义学的设想,弥补了这一领域研究的不足。汉语计算语义学的核心内容是研究词语与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建立关系义场,设立形式规则,使得计算语义学所揭示的规律能直接应用到计算机上。该书指出关系语义场是计算语义学区别于语言学语义学的主要方面。鲁川(2001)以计算语义学为研究背景建构了现代汉语的意合网络,探讨了人们如何通过语言形式来表达意义,提出了信息语法应当体现语义的先决性、句法的强制性和语用的选定性。靳光瑾(2001)研究了现代汉语句子语义的抽象表达式,重点是汉语动词的数学抽象和语义计算,使句子的语义表达能与现代语言学、计算机科学和数理逻辑相融合。作者建构了一个语言环境模型,利用求解规则和策略推导出简单句和复合句中函子的空语类成分,让计算机自动理解和处理汉语语句的缺省成分,是汉语语义形式化和中文信息处理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刘茂福、胡慧君(2013)从认知与计算角度介绍了事件语义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并从认知视角探讨了事件语义关系,从计算视角讨论了事件语义的形式化,开拓了汉语计算语义学研究的新领域。

此外,在计算语义学方面进行研究的还包括陈祖舜的《信息语义学:一个新计算语义学的构想》,易绵竹、汤庆国的《语义信息处理的认知基础研究》,吴平的《计算语言学中语义表达的基本问题》和《论元控制谓词与非论元控制谓词的逻辑语义分析与计算》,郭曙纶的《汉语计算语义理论及其原则》,王惠、俞士汶、詹卫东的《现代汉语语义词典规范》,张炯的《包含非连续成分的句子的语义计算》,杜家利、于屏方的《计算语义学视角下的文本风格研究》,崔巍、李益发、斯雪明的《信任谓词的计算语义》,张连文的《生成词库的组构、表征和语义计算分析》等。这些文章的研究方向各不相同,有的针对计算语义论述了自己的独到观点,有的以计算语义为切入点,深度剖析了现代汉语里的重要问题。

陈祖舜(1995)试图探索出一个新的计算语义学理论,对理论的构架有了总体的构想,论述了其基本概念、基本假设、基本原理,同时指出新理论所要达到的五个要求。易绵竹、汤庆国(1999)基于认知心理学理论框架进行研究,将语义信息的三级处理的基本单元划分为语词、语句和语篇三部分。通过对命题表征与语句义处理、场景统览与语篇义处理的讨论,为设计不同的语义代码和计算机处理模型奠定了基础。吴平(2002)指出计算语义学的研究和发展不是独立的,同时吸收了其他语言学分支的理论成果。他通过对语义值、规则对规则假设、逻辑翻译、类型理论及Prolog语义处理方法进行研究,解释了计算语义学如何进行语义运算的基本表达。郭曙纶(2002)指出汉语计算语义学是一个交叉的学科,其理论受多门学科包括数理逻辑和计算机科学的影响,同时还简单介绍了当今汉语计算语义理论的相关知识和研究成果,指出了当今计算语义学所面临的问题并给出了解决思路。王惠、俞士汶、詹卫东(2003)指出《现代汉语语义词典》经过两次修订,通过对原有的语义体系进行深化改造、新增词汇等一系列措施,适应了机器翻译的需要,规模和质量都有显著提高,为计算机语义分析提供了有力支持。吴平(2006)针对动词后续成分的问题从逻辑语义的角度进行探索,将汉语中动词分为论元控制谓词与非论元控制谓词,同时进一步将论元控制谓词分为主语论元控制谓词和宾语论元控制谓词,在Prolog语言环境下对谓词进行了个案分析。张炯(2008)认为,同英语一样,汉语中有很多非连续结构,它们在意义上形成完整的单位,但在句法上却是断裂的,而传统的分析计算方法不能全面分析这些结构。鉴于此,他介绍了一种基于LR分析方法的算法,通过加入语义栈、储存器和监视器弥补了之前算法的缺陷,通过对断裂成分进行特定的语义标记实现了包含非连续成分句子的语义计算与分析。杜家利、于屏方(2011)利用计算语义学的方法分析了不同文本风格,重点限定在文学风格的基本语义量化层面,通过对语义核心的义域场构建和语义核心测定的研究,为实现用计算语义学方法分析文本风格找到了路径。崔巍、李益发、斯雪明(2012)指出,虽然计算的协议组合逻辑在安全协议形式化分析方法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其在建立信任关系时存在缺陷。在基本协议逻辑的框架上,他们试图通过添加信任谓词的方法来弥补这一缺陷。张连文(2013)在生成方法下系统研究了词库LEX的组构和计算,重点探讨了I-语言与词项复制函数、心智词库与语段一级词项特征及其计算方面的诸多问题。

五 其他分支学科

现代语义学除词汇语义学、形式语义学、认知语义学和计算语义学外,还包括了模糊语义学、国俗语义学等。

模糊语义学是运用模糊集理论与现代语义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语义的模糊性为对象,研究具有模糊性的词语和句子的意义,分析其语义规律,使语义学理论能全面解释自然语言中的各类语义现象。语义模糊性是指语义所表现出的一种语义不确定性、界限不分明、亦此亦彼的性质。词可以用来表达事物或概念,而世界上的事物是无穷无尽的,语言要避免烦冗复杂就必须用尽量少的单位表达尽可能多的信息量,因此不得不打破事物或概念原本分明的界限,用一个词表达几种不同的意思,以节省语言单位。语言是一种交流符号,在不影响交流的情况下,词无须像客观所指那样有分明的界限。这是语言模糊性存在的内在因素。其客观原因在于客观世界中的许多事物、现象、特征等构成了一个连续体,很难在它们之间划出一个确切的界限,如赤橙黄绿青蓝紫,凌晨与早晨。另外,不同民族对同样的客观世界有不同的认知途径和划分范畴的方法,经济原则、隐喻认知系统和思维互补等是语义模糊现象形成的主观因素。

我国最早运用模糊理论来研究语义模糊性的是伍铁平的《模糊语言初探》(1979)。伍先生在模糊语言和模糊语义研究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词是表示概念的,词的模糊性是由词义的外延适用界限的不确定性来体现的,不受语言的限制。张乔的《模糊语义学》是第一本系统介绍模糊语义学理论的专著。该书基于模糊理论探讨了模糊语义学的研究对象、模糊语义的特点及定量化分析等内容,揭示出模糊量词寓意的特殊性,正式建立了语义学研究中的模糊语义学研究方向。吴振国(2001)指出语义的模糊性与客观世界或主观世界的联系都是间接的,语言形式和意义的矛盾、语义形成的社会性以及言语交际的需要,都是导致语义模糊的直接原因。陈维振、吴世雄(2002)从范畴理论的视角探讨了模糊语义的认知特点,将语言的模糊性归因于人类对客观世界范畴化的模糊与不确定性。吴振国(2003)系统研究了汉语的模糊语义现象,用形式化的方法探讨了模糊语义的各类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建立了一个较为周密完整的汉语模糊语义学理论框架。黎千驹(2007)系统阐释了模糊语义学的基本原理,从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应用价值三方面建构了模糊语义学的学科体系,模糊语义学理论和方法体系初步形成。

语言模糊性具有普遍性、客观性、界限性、不平衡性、交际性、实用性等特征,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普遍性和客观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语音层面(如汉语中的同音异体字);词层面(如一词多义,旧词新义,语义对立词);句子和话语层面、语法层面(词类归属的不确定性,如“计划”即可作名词又可作动词)。界限性指的是模糊词并非模糊无界,其取值往往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不平衡性是指语言既具有自身的明晰性,又具有内在的模糊性;语言中这对明晰性和模糊性矛盾在同一语言中的分布是不平衡的,在跨语言交际的比较中更是不平衡的,例如词语多义义项的“明晰性—模糊性”的不平衡性(如“二、三、四”表示数字时是明晰的,但“三长两短”“不三不四”等却会出现模糊现象)。交际性和实用性指在交际过程中,模糊性可使语句显得有礼貌或使说话人有回旋的余地;另外,许多修辞手法(隐喻、含蓄、双关、暗示、讽刺等)的使用,可使文字表现详略得当,有明有暗,引人入胜,提高表达效率。研究模糊语义对于有效交际和语言学(包括修辞学、词源学、词汇学、语义学和词典编纂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展都有较为广泛的用途,其研究具有广阔的前景。

除模糊语义学外,语义学研究出现了民俗语义学、人本语义学、句子语义学、文化语义学等著作。“国俗语义学”是王德春于20世纪90年代末提出的研究词语的民族文化内涵的一门学科,是在苏联的语言国情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研究的是附着在词语概念意义上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等文化因素的语义,反映使用该语言的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具有民族文化特色。汉语国俗语义学要研究和发掘汉语中所蕴含的国俗语义,这项工作方兴未艾,有极其丰富的内容。程雨民(2010)探讨语言系统及其运作中的各种理论问题,指出语言是适合于人类智能的工具,语言结构到语言应用各层次都有人类意识的参与,人类应用语言体现了语言系统与说话双方意识的互动。司联合(2010)基于概念层次网络理论,使用函数和演绎推理的方法来研究句子的语义,指出句子是语义的函数,结构意义和词汇意义是变量。作者根据特征语义块描述作用效应链的环节的多少来划分简单句和繁复句,并把繁复句分为并列句、复合句和混合句,以此来研究句子的意义。该书无论是在研究方法还是在句子语义学的理论方面都有较大的创新,开创了汉语语义学研究的新天地。吴国华和杨喜昌(2000)、马清华(2005)从文化的视角研究语义问题,探讨人类基本文化结构对语义的作用规律,揭示语义的文化本质,丰富了语义理论和语言类型学研究,对文化和语义关系问题的探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吴福祥、王云路编(2015)重点介绍了汉语词义系统演变和演变规律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基于认知语言学、历史语用学和语言类型学的语义演变研究,展示了汉语语义演变研究的新视野和新进展。

综上,现代语义学的研究表明我国的语义学研究从最新理论著作的评介发展到借鉴国外语义学理论分析汉语事实,发掘汉语的语义特征与规律,在现代语义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产生了大量的成果。汉语语义学无论是本体研究,还是与计算机、逻辑学、社会学等的跨学科研究,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充实和发展了语义学理论。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