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3.19.76.4,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语言学研究2019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语言学研究

第一节 汉语语法史研究的初创时期

来 源
当代中国语言学研究2019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11
摘 要
无论是在汉语史领域还是汉语语法研究领域内,汉语语法史研究的开展都是较晚的。这一时期结构主义语言学深刻影响汉语语法学界,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对现代汉语语法体系基本达成共识,根据这一认识语法学界开始对汉语语法进行全面描写,管夑初《殷墟甲骨刻辞语法研究》(中国科学院出版社1953年版)一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进行历史语法断代描写的成果。此后,陈梦家出版《殷墟卜辞综述》(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一书,其中“文法”一章系统论述甲骨文语法,特别侧重于词法方面。
关键词

汉语语法

语法

论文集

汉语史稿

量词

系词

汉语语法论文集

动词

语法史研究

结构助词

副词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第一节 汉语语法史研究的初创时期

字体:

无论是在汉语史领域还是汉语语法研究领域内,汉语语法史研究的开展都是较晚的。清代学者在古音、古代词汇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20世纪初,现代语音学理论与传统音韵学研究结合,汉语语音史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汉语语法研究开展最晚,第一部现代语言学意义上的语法专著是《马氏文通》,但是研究的是文言文语法,之后的语法研究主要集中在现代汉语和上古汉语,主要是对这两个阶段语法的静态描写。汉语语法研究长期缺乏对上古汉语到现代汉语之间的语法面貌的描写与研究,因而也特别缺乏对汉语语法做历史的、动态发展的考察与思考。

这一情况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发生了改变。以王力《汉语史稿》、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两本书的出版为标志,学术界展开了真正意义的汉语语法史研究。

王力《汉语史稿》最早对汉语发展史做了全面描写,其中第三章“语法的发展”描写汉语语法的演变,该章各节的安排反映了汉语语法的重要演变,涉及“名词、单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各词类形态及用法的发展,书中对一些语法演变进行了非常深入的分析讨论。如指出系词“是”从指示代词发展为系词,开始在主语之后复指主语,即在“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这样的句子中发展为系词的。又如提出使成式、处置式、被动式都是由连动式演变而成,对其演变过程做了比较详细的描写;提出现代汉语结构助词“得”、现代汉语动态助词“了、着、过”都是从动词演变而来并简单描写了演变过程。这些结论大多为学术界所继承,是后续研究的重要参考。书中陈述的大量语言事实为汉语语法史研究的继续打下了宽厚的基础。

《汉语史稿》一书还通过具体的研究实例阐述了语法史研究的基本原则。在“系词的产生及其发展”一节,王力首先描写了上古汉语表示判断的方式,特别辨析了“为、非”在上古是普通动词、否定副词而不是系词的性质,指出它们用于判断句的用法是它们作为动词、副词在具体语法环境中的用法。不能根据这些句子在现代汉语中对译为判断句,就将这些词看作系词。[※注] 在“使成式的产生及其发展”一节,王力反对把上古文献中出现的“挠乱、助长、扑灭”等少数用例看成是使成式,指出虽然表面上这些组合和现代汉语中的组合并无不同,但在上古汉语更常见的是这些组合中的单个词单用的情况,上古汉语中这些组合都是动词连用。要把需考察的语法现象放到当时的语法系统中观察,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个语法现象,要有历史的眼光,不能以今律古,这是语法史研究的基本原则。

《汉语史稿》是汉语史研究的开山之作,初刊于1958年,20世纪80年代王力又在《汉语史稿》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补充,分别出版了《汉语语音史》《汉语词汇史》《汉语语法史》。

1954年出版的《汉语语法论文集》收集了吕叔湘在1940—1949年间写的文章,20世纪80年代该书又出了增订本,对内容做了部分调整、修改。集中所收论文虽然多已发表过,但因印数较少,所以见到这些文章的人并不多,这些文章真正对汉语语法研究产生影响是在《汉语语法论文集》出版之后。这本论文集,讨论了白话文献中许多虚词用法的演变,研究对象都是当时的汉语语法研究所忽视的对象,这些研究最重要的价值在于首先注意到了白话文献中所反映的语法,以“史”的眼光看汉语语法。《汉语语法论文集》一书被日本学者太田辰夫称为“开辟了前人未曾研究过的领域,宣告了近代汉语研究的黎明”[※注]

《汉语语法论文集》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十分值得重视。该书十分重视句法结构形式的描写及形式与意义关系的探究。《释 〈景德传灯录〉 中“在”“著”二助词》对唐宋时期陈述句的语气词“在”及相关形式、祈使句语气词“著”的用法做了详细描写分析。《与动词后得 与不 有关之词序问题》详尽列出了近代汉语时期结构助词“得”的各种相关结构及使用情况,讨论它们之间的变换关系、出现先后以及演变趋势。《论底、地 之辨及底 字的由来》列出现代汉语结构助词“的”、上古汉语虚词“之、者”所出现的各种结构,据此讨论结构助词“的”是来源于“之”还是“者”,很有说服力。而在《释您、俺、咱、喒,附论们 字》《论底、地 之辨及底 字的由来》等文中,吕叔湘又十分注意区别同一虚词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文献中的不同用法和使用情况,注意语言演变中时空关系的作用,认为宋元明时期“们”缀由有-m尾到无-m尾再到有-m尾的变化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方言对通语的影响,“底、地”在历史文献中的分别与混用情况与这两个助词的不同发展阶段及它们在不同阶段的读音有关,这些意见至今仍很有影响。强调语法结构的分析、注意形式与意义的关系,强调空间差异与历史演变的关系、联系方言解释通语的历史演变,这是汉语语法史研究中重要的方法和原则,在几十年后、在汉语语法史研究的繁荣时期得到了学术界充分的肯定与重视。

王力的《汉语史稿》、吕叔湘的《汉语语法论文集》描述了汉语语法发展的概况,提出了汉语语法发展史上很有价值的问题,并重点讨论了其中的一些问题,对语法史研究的基本原则做了阐述,尝试了多种研究范式。为后续的汉语语法史研究开辟了道路、树立了很好的典范。

以《汉语史稿》《汉语语法论文集》的出版为标志,这一时期陆续发表了一些研究汉语语法演变的论文。洪诚(1957)修正了王力最初关于系词产生时代的意见,洪诚(1963)着重讨论了量词“个”的语源,洪诚(1964)对《汉语史稿》一书提出了32条修正意见,意见精辟、中肯,体现了学术批评精神。王力、洪诚、方光焘对上古汉语被动句的性质提出不同意见。祝敏彻(1957)是最早详细论述处置式产生过程的论文。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是第一部汉语量词研究专著,详细描写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量词系统,并对所涉及的量词的语源及用法的演变做了深入研究,该书的结论和研究范式对汉语量词研究发生了久远的影响。该书出版于1965年,一些研究成果此前陆续发表于《中国语文》等刊物,同一时期黄盛璋(1961)、黄载君(1964)也是量词研究方面重要的文章。这一时期结构主义语言学深刻影响汉语语法学界,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对现代汉语语法体系基本达成共识,根据这一认识语法学界开始对汉语语法进行全面描写,管夑初《殷墟甲骨刻辞语法研究》(中国科学院出版社1953年版)一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进行历史语法断代描写的成果。这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全面地探讨甲骨文语法现象的专著,标志着甲骨文语法学研究的真正开始。此后,陈梦家出版《殷墟卜辞综述》(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一书,其中“文法”一章系统论述甲骨文语法,特别侧重于词法方面。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