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3.144.101.157,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语言学研究2019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语言学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来 源
当代中国语言学研究2019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16
摘 要
贝罗贝:《双宾语结构——从汉代到唐代的历史发展》, 《中国语文》1986年第3期。曹广顺:《试论汉语动态助词的形成过程》,载Alain Peyraube and Sun Chaofun(eds.), In Honor of Mei Tsu-Lin:Studies on Chinese Historical Syntax and Morphology.Paris:CRLAO,另载冯力、杨永龙、赵长才主编《汉语时体的历时研究》,语文出版社2009年版。曹广顺、遇笑容:《汉语语法史研究中的地域视角》,载曹广顺、遇笑容《中古汉语语法史研究》,巴蜀书社2006年版。龙国富:《从语言渗透看中古汉译佛经中的特殊判断句》,载遇笑容、曹广顺、祖生利主编《汉语史的语言接触问题研究》,语文出版社2010年版。
关键词

语文

中国语文

语言学

语法

语言

学报

汉语语法

论丛

语言学论丛

北京大学出版社

语言研究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主要参考文献

字体:

[法]贝罗贝:《双宾语结构——从汉代到唐代的历史发展》,《中国语文》1986年第3期。

[法]贝罗贝:《早期“把”字句的几个问题》,《语文研究》1989年第2期。

[法]贝罗贝:《汉语的语法演变——论语法化》,载吴福祥主编《汉语语法化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原题Syntactic Change in Chinese:On Grammaticalization,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59本第三部分,1991年版。

[法]贝罗贝:《上古、中古汉语量词的历史发展》,《语言学论丛》第21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曹广顺:《〈祖堂集〉 中与语气助词“呢”有关的几个助词》,《语言研究》1986年第2期。

曹广顺:《〈祖堂集〉 中的“底(地)”“却(了)”“着”》,《中国语文》1986年第3期。

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语文出版社1995年版。

曹广顺:《试论汉语动态助词的形成过程》,载Alain Peyraube and Sun Chaofun(eds.),In Honor of Mei Tsu-Lin:Studies on Chinese Historical Syntax and Morphology.Paris:CRLAO,1999. 另载冯力、杨永龙、赵长才主编《汉语时体的历时研究》,语文出版社2009年版。

曹广顺、龙国富:《再谈中古汉语处置式》,《中国语文》2005年第4期。

曹广顺、遇笑容:《中古译经中的处置式》,《中国语文》2000年第6期。

曹广顺、遇笑容:《汉语结果补语产生过程再研究》,载曹广顺、遇笑容《中古汉语语法史研究》,巴蜀书社2006年版。

曹广顺、遇笑容:《汉语语法史研究中的地域视角》,载曹广顺、遇笑容《中古汉语语法史研究》,巴蜀书社2006年版。

陈法今:《闽南方言的两种比较句》,《中国语文》1982年第1期。

陈远秀:《上古汉语“主之谓”结构的语体考察——以 〈史记〉和〈论衡〉 为例》,《语言教学与研究》2017年第3期。

杜轶:《敦煌变文中“感得VP”结构的句法性质》,《语言学论丛》第33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杜轶:《“得+VP”结构在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兼谈“V得C”结构的来源问题》,《语法化与语法研究》(十三),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方光焘:《关于古汉语被动句基本形式的几个疑问》,《中国语文》1961年10、11月号。

范培培:《琉球官话课本的“把”字句和“将”字句》,《汉语学报》2018年第2期。

冯春田:《试论结构助词“底(的)”的一些问题》,《中国语文》1990年第6期。

冯春田:《近代汉语语法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冯胜利:《汉语动补结构来源的句法分析》,《语言学论丛》第26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冯胜利:《汉语韵律语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冯胜利:《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郭浩瑜、杨荣祥:《从“控制度”看处置式的不同语法意义》,《古汉语研究》2012年第4期。

郭浩瑜、杨荣祥:《试论早期致使义处置式的产生和来源》,《语言科学》2016年第1期。

何乐士:《〈左传〉的“主之谓”式》,载《〈左传〉 虚词研究》,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何亚南:《试论有判断词句产生的原因及发展的层级性》,《古汉语研究》2004年第3期。

洪波:《论汉语实词虚化的机制》,载郭锡良主编《第二届国际古汉语语法研讨会论文选集·古汉语语法论集》,语文出版社1998年版。

洪波:《周秦汉语“之S”的可及性及相关问题》,《中国语文》2008年第4期。

洪波、董正存:《“非 X 不可”格式的历史演化和语法化》,《中国语文》2004年第3期。

洪诚:《论南北朝以前汉语中的系词》,《语言研究》1957年第2期。

洪诚:《论古汉语的被动式》,《南京大学学报》1958年第1期。

洪诚:《略论量词“个”的语源及其在唐以前的发展情况》,《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63年第2期。

洪诚:《王力 〈汉语史稿〉 语法部分商榷》,《中国语文》1964年第3期。

胡敕瑞:《从“隐含”到“呈现”(上)》,《语言学论丛》第31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胡敕瑞:《动结式的早期形式及其判定标准》,《中国语文》2005年第3期。

黄盛璋:《两汉时代的量词》,《中国语文》1961年8月号。

黄载君:《从甲骨文金文量词的应用考察汉语量词的起源与发展》,《中国语文》1964年第6期。

江蓝生:《疑问语气词“呢”的来源》,《语文研究》1986年第2期。

江蓝生:《被动关系词“吃”的来源初探》,《中国语文》1989年第5期。

江蓝生:《“动词+X+地点词”句型中介词“的”探源》,《古汉语研究》1994年第4期。

江蓝生:《后置词“行”考辨》,《语文研究》1998年第1期。

江蓝生:《处所词的领格用法与结构助词“底”的由来》,《中国语文》1999年第2期。

江蓝生:《从语言渗透看汉语比拟式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江蓝生:《汉语使役与被动兼用探源》,载Alain Peyraube and Sun Chaofun(eds.),In Honor of Mei Tsu-Lin:Studies on Chinese Historical Syntax. Paris:CRLAO,1999。另载《近代汉语探源》,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江蓝生:《时间词“时”和“后”的语法化》,《中国语文》2002年第4期。

江蓝生:《语言接触与元明时期的特殊判断句》,《语言学论丛》第28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江蓝生:《“VP的好”句式的两个来源——兼谈结构的语法化》,《中国语文》2005年第5期。

姜南:《汉译佛经“S,N是”句非系词判断句》,《中国语文》2010年第1期。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蒋绍愚:《把字句略论——兼谈功能扩展》,《中国语文》1997年第4期。

蒋绍愚:《〈元曲选〉 中的“把”字句》,《语言研究》1999年第1期。

蒋绍愚:《汉语动结式产生的时代》,《国学研究》第6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蒋绍愚:《〈世说新语〉 〈齐民要术〉 〈洛阳伽蓝记〉 〈贤愚经〉 〈百喻经〉 中的“已”“竟”“讫”“毕”》,《语言研究》2001年第1期。

蒋绍愚:《“给”字句、“教”字句表被动的来源——兼谈语法化、类推和功能扩展》,《语言学论丛》第26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蒋绍愚:《魏晋南北朝的“述宾补”式述补结构》,《国学研究》第12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蒋绍愚:《受事主语句的发展与使役句到被动句的演变》,载《意义与形式——古代汉语语法论文集》,Lincom GmbH 2004年版。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蒋绍愚:《语言接触的一个案例——再谈“V(O)已”》,《语言学论丛》第36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蒋绍愚:《汉语“广义处置式”的来源——兼论“词汇替换”》,《历史语言学研究》第1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蒋绍愚:《近代汉语的几种被动式》,《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蒋绍愚:《也谈汉译佛典中的“NP1,NP2+是也/是”》,《中国语言学集刊》第三卷第2期,中华书局2009年版。

金桂桃:《宋元明清动量词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景黎黎、洪波:《从跨语言视角看上古汉语的“主之谓”结构》,《当代语言学》2019年第2期。

黎天睦:“Word order and word change in Mandarin Chinese”,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7(2),1979;另载《汉语词序和词序变化》,黄河译,《外国语言学》1981年第4期。

李崇兴:《选择问记号“还是”的来历》,《语言研究》1990年第2期。

李崇兴:《处所词发展历史的初步考察》,载胡竹安、杨耐思、蒋绍愚编《近代汉语研究》,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李崇兴:《〈元典章·刑部〉 中的结构助词》,《语言研究》1999年第2期。

李崇兴:《论元代蒙古语对汉语语法的影响》,《语言研究》2005年第3期。

李崇兴、祖生利、丁勇:《元代汉语语法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梁银峰:《汉语动补结构的产生与发展》,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

梁银峰:《汉语趋向动词的语法化》,学林出版社2007年版。

刘承慧:《动补“得”字结构的历史》,《台大文史哲学报》2001年第54期。

刘承慧:《汉语动补结构历史发展》,瀚芦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2002年版。

刘丹青:《汉语史语法类型特点在现代方言中的存废》,《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4期。

刘坚、曹广顺、吴福祥:《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中国语文》1995年第3期。

刘坚、江蓝生、白国维、曹广顺:《近代汉语虚词研究》,语文出版社1992年版。

刘坚:《〈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写作时代蠡测》,《中国语文》1982年第5期。

刘钧杰:《〈《金瓶梅》用的是山东话吗?〉 质疑》,《中国语文》1986年第3期。

刘敏芝:《汉语结构助词“的”的历史演变研究》,语文出版社2008年版。

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中华书局1965年版。

刘宋川、刘子瑜:《“名·之·动/形”结构再探讨》,《语言学论丛》第32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刘勋宁:《现代汉语句尾“了”的来源》,《方言》1985年第2期。

刘一之:《关于北方方言中第一人称代词复数包括式和排除式对立的产生年代》,《语言学论丛》第15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刘子瑜:《敦煌变文中的选择疑问句式》,《古汉语研究》1994年第4期。

刘子瑜:《汉语反复问句的历史发展》,载郭锡良主编《第二届国际古汉语语法研讨会论文选集·古汉语语法论集》,语文出版社1998年版。

刘子瑜:《再谈唐宋处置式的来源》,载宋绍年等编《汉语史论文集》,武汉出版社2002年版。

刘子瑜:《〈朱子语类〉 述补结构研究》,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柳士镇:《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龙国富:《从语言渗透看中古汉译佛经中的特殊判断句》,载遇笑容、曹广顺、祖生利主编《汉语史的语言接触问题研究》,语文出版社 2010年版。

罗福腾:《山东方言比较句的类型及其分布》,《中国语文》1992年第3期。

罗杰瑞:《汉语和阿尔泰语系互相影响的四项例证》,台湾《清华学报》1982年新14卷第1—2期。

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学林出版社1985年版。

吕叔湘:《论“底”、“地”之辨及“底”字的由来》,《金陵、齐鲁、华西大学中国文化汇刊》1943年第3卷;又载于《汉语语法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1948年初版,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54年版。

马贝加:《近代汉语介词》,中华书局2002年版。

马云霞:《汉语路径动词的演变与位移事件的表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梅广:《上古汉语语法纲要》,三民书局2015年版。

梅祖麟:《北方方言中第一人称代词复数包括式和排除式对立的来源》,《语言学论丛》第15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梅祖麟:《现代汉语选择问句的来源》,《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78年49本第1分。

梅祖麟:《现代汉语完成貌句式和词尾的来源》,《语言研究》1981年第1期。

梅祖麟:《词尾“底”、“的”的来源》,《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88年59本第1分。

梅祖麟:《唐宋处置式的来源》,《中国语文》1990年第3期。

梅祖麟:《从汉代的“动、杀”、“动、死”来看动补结构的发展——兼论中古时期起词的施受关系的中立化》,《语言学论丛》第16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梅祖麟:《先秦两汉的一种完成貌句式》,《中国语文》1999年第4期。

[加]蒲立本:《古汉语语法纲要》,孙景涛译,语文出版社 2006年版。

[日]桥本万太郎:《北方汉语的结构发展》,《语言研究》1983年第1期。

[日]桥本万太郎:《语言地理类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日]桥本万太郎:《被动式的历史·区域发展》,《中国语文》1987年第1期。

沈培:《殷墟卜辞正反对贞的语用学考察》,载《汉语史研究:纪念李方桂先生百岁冥诞论文集》(《语言暨语言学》专刊外编之二),台北中研院语言学研究所2005年版。

沈培:《从语法角度看今本 〈缁衣〉 在流传过程中的改动》,《古文字研究》第28辑,中华书局2010年版。

沈培:《再谈西周金文“叚”表示情态的用法》,载《中国古代青铜器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2010年版。

孙朝奋:《〈虚化论〉 评介》,《国外语言学》1994年第4期。

孙朝奋:《再论助词“着”的用法及其来源》,《中国语文》1997年第2期。

[日]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蒋绍愚、徐昌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唐钰明:《汉魏六朝被动式略论》,《中国语文》1987年第3期。

唐钰明:《古汉语被动式变换举例》,《古汉语研究》1988年第1期。

唐钰明:《唐至清的被动句》,《中国语文》1988年第6期。

唐钰明:《古汉语动量表示法探源》,《古汉语研究》1990年第1期。

唐钰明:《汉魏六朝佛经“被”字句的随机统计》,《中国语文》1991年第4期。

唐钰明:《中古“是”字判断句述要》,《中国语文》1992年第5期。

汪维辉:《从词汇史看八卷本 〈搜神记〉 语言的时代》(上、下),《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三、四辑,巴蜀书社2000、2001年版。

王力:《中国文法中的系词》,《清华学报》1937年第1期。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商务印书馆1943年版。

王力:《汉语史稿》,科学出版社1958年初版,中华书局1980年版。

王力:《汉语语法史》,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王琳:清中叶琉球官话的反复问句研究,《汉语学报》2010年第3期。

王国栓:《趋向问题研究》,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王锦慧:《谈趋向补语“来”与“去”的产生》,《新竹师院学报》2002年第15期。

王锦慧:《“往”“来”“去”历史演变综论》,里仁书局2004年版。

王锦慧:《复合趋向补语在宋代的发展:以 〈朱子语类〉 作为考察》,《国文学报》2005年第37期。

王锦慧:《趋向补语“起”与“起来”在近代汉语中的用法探讨》,《台大中文学报》2006年第25期。

王绍新:《量词“个”在唐代前后的发展》,《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年第2期。

王娅玮、吴福祥:《基于汉语史的与连接范畴相关的概念空间》,《当代语言学》2017年第4期。

魏丽君:《也谈动趋式的产生》,《古汉语研究》1996年第4期。

魏培泉:《古汉语介词“於”的演变略史》,《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94年62本第4分。

魏培泉:《说中古汉语的使成结构》,《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000年71本第4分。

魏培泉:《中古汉语新兴的一种平比句》,《台大文史哲学报》2001年第54期。

魏培泉:《汉魏六朝称代词研究》,台湾中研院语言学研究所 2002年版。

魏培泉:《近代汉语能性动补结构中宾语的位置》,《语言暨语言学》2004年第5卷第3期。

魏培泉:《关于差比句发展过程的几点想法》,《语言暨语言学》2007年第5卷第3期。

魏兆惠:《论两汉时期趋向连动式向动趋式的发展》,《语言研究》2005年第1期。

吴福祥:《敦煌变文语法研究》,岳麓书社1996年版。

吴福祥:《从“VP-neg”式反复问句的分化谈语气词“麽”的产生》,《中国语文》1997年第1期。

吴福祥:《重谈“动词+了+宾”格式的来源和完成体助词“了”的产生》,《中国语文》1998年第6期。

吴福祥:《汉语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C”的语法化》,《中国语文》2002年第1期。

吴福祥:《汉语伴随介词语法化的类型学考察——兼论SVO型语言中伴随介词的两种演化模式》,《中国语文》2003年第1期

吴福祥:《再论处置式及其来源》,《语言研究》2003年第3期。

吴福祥:《从“得”义动词到补语标记——东南亚语言的一种语法化区域》,《中国语文》2009年第3期。

吴福祥、冯胜利、黄正德:《汉语“数+量+名”格式的来源》,《中国语文》2006年第5期。

伍华:《论 〈祖堂集〉 以“不、否、无、摩”收尾的问句》,《中山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

席嘉:《近代汉语连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解惠全:《谈实词的虚化》,《语言研究论丛》第4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解惠全:《“以”字虚词用法源流考(续)》,《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

解惠全、蓝鹰:《“以”字虚词用法源流》,《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6期。

向熹:《简明汉语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杨萌萌:《“主之谓”结构的句法》,《中国语文》2019年第3期。

杨平:《带“得”的述补结构的产生和发展》,《古汉语研究》1990年第1期。

杨荣祥:《近代汉语副词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杨荣祥:《语义特征分析在语法史研究中的作用——“V1+V2+O”向“V+C+O”演变再探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杨永龙:《〈朱子语类〉 完成体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杨永龙:《句尾语气词“吗”的语法化过程》,《语言科学》2003年第1期。

杨永龙:《结构式的语法化与构式演变》,《古汉语研究》2016年第4期。

姚振武:《先秦汉语受事主语句系统》,《中国语文》1999年第1期。

余志鸿:《元代汉语的后置词系统》,《民族语文》1992年第3期。

俞光中、植田均:《近代汉语语法研究》,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遇笑容、曹广顺、祖生利(主编):《汉语史中的语言接触问题研究》,语文出版社2010年版。

袁宾:《近代汉语特殊被字句探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6期。

袁宾:《敦煌变文语法札记》,《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5期。

袁宾:《〈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成书时代与方言基础》,《中国语文》2000年第6期。

张赪:《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字的用法》,《中文学刊》2000年第2辑。

张赪:《汉语介词词组词序的历史演变》,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张赪:《汉语语序的历史发展》,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张赪:《类型学视野的汉语名量词演变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年版。

张赪:《明清时期完成体否定副词的历时演变和共时差异》,《中国语文》2016年第5期。

张美兰:《〈祖堂集〉 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张美兰:《反复问句结构的历时演变与南北类型关联制约——以 〈官话指南〉 及其沪语粤语改写本为例》,《语言研究》2018年第3期。

张双庆、郭必之:《香港粤语两种差比句的交替》,《中国语文》2005年第3期。

张延俊:《汉语被动式历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张雁:《从 〈吕氏春秋〉 看上古汉语“主之谓”结构》,《语言学论丛》第23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张玉金:《出土战国文献中的语气词“乎”》,《语文研究》2010年第2期。

张玉金:《出土战国文献中的语气词“矣”》,《语言科学》2010年第5期。

张玉金:《出土战国文献中介词“於”“于”“乎”》,《历史语言学研究》第四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赵金铭:《敦煌变文中所见的“了”和“着”》,《中国语文》1979年第1期。

郑伟:汉语方言指示词“尔”的共时分布与历史来源,《语言科学》2017年第1期。

钟兆华:《趋向动词“起来”在近代汉语中的发展》,《中国语文》1985年第5期。

朱德熙:《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方言》1983年第1期。

朱冠明:《“为N 所 V”被动式再分析》,《古汉语研究》2013年第2期。

竹越孝:《试论清代满汉合璧会话教材的汉语性质——以 〈满汉字清文启蒙·兼汉满洲套话〉 为例》,远藤光晓等编,《现代汉语的历史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竹越孝:《从满语教材到汉语教材——清代满汉合璧会话教材的语言及其演变》,《民族语文》2015年第6期。

竹越孝、陈晓:《满语助词dabala与汉语句末助词“罢了/罢咧”相关关系研究》,《民族语文》2016年第6期。

祝敏彻:《论初期处置式》,《语言学论丛》第1辑,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祖生利:《元代白话碑文中助词的特殊用法》,《中国语文》2002年第5期。

祖生利:《清代旗人汉语的满语干扰特征初探——以 〈清文启蒙〉 等三种兼汉满语会话教材为研究的中心》,《历史语言学研究》(第6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Bennett,P.A.,The Evolution of Passive and disposal sentences,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9,1981.

Bisang,Walter,Areal typology and grammaticalization:Processes of grammaticalization based on nouns and verbs in East and mainland South East Asian languages,Studies in Language,20(3),1996.

Enfield,N.J.,On Genetic and Areal Linguistics in Mainland South-east Asia:Parallel Polyfunctionality of acquire,in Aikhenvald Alexandra Y.and Dixon R.M.W(ed.),Areal Diffusion and Genetic Inheritance,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Matisoff,JamesA.,Areal and Universal Dimensions of Grammatization in Lahu,in Traugott Elizabeth Closs and Heine Bernd(ed),Approaches to Grammaticalizaiton Vol.2,Ame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1.

Erbaugh,Marys.Taking Stock: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Noun Classifiers Historically and in Young Children,in Craig C.G.(ed.),Noun Classes and Categorization,John Benjamins B.V.,1986.

Heine,Bernd & Kuteva,Tania,Language Contact and Grammatical Chan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Peyraube,Alain(贝罗贝),History of the Comparative Construction in Chinese from the 5th Century B.C.to the 14th Century A.D.,Reprinted Proceeding on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nology Academia Sinca,1989.

Greenberg,Joseph H.,Some Universals of Grammar with Particular Refernce to the Order of Meaningful Elements,in Keith Dennnig and Suzanne Kemmer(ed.),On Language:Selected Writings of Joseph H.Greenberg,4070,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63/1990.

Sun,Chaofen(孙朝奋),Semantically conditioned shifts in Chinese.《东亚语言学报》,30(2),2001.

Sun,Chaofen(孙朝奋),Word Order and Grammaticaliza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Huang,Xuanfan(黄宣范),Historical Change of prepositions and emergence of SOV order.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6,1978.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