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13.59.236.184,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语言学研究2019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语言学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来 源
当代中国语言学研究2019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15
摘 要
白彬、朱丽田:《关联理论的语用价值分析》,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年第4期。陈新仁、余维:《语用学研究需要更宽广的视野——日本语用学会第十届年会报道》, 《中国外语》2008年第2期。崔凤娟、苗兴伟:《语用学的哲学维度》, 《外语学刊》2007年第4期。何自然、吴亚欣:《语用学概略》, 《外语研究》2001年第4期。廖巧云:《语用学研究的新范式——〈民族语用学〉评介》,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6期。刘根辉、李德华:《中国语用学研究状况与发展方向》, 《现代外语》2005年第1期。Sperber, D.and Wilson, D., 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Oxford:Blackwell。
关键词

外语

语用学

学刊

学报

外语教学与研究

语用

语文

外语学刊

中国语文

外国语

现代外语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主要参考文献

字体:

白彬、朱丽田:《关联理论的语用价值分析》,《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年第4期。

卞凤莲、裴文斌:《言语行为理论与语篇翻译的连贯性》,《山东外语教学》2009年第3期。

陈保亚:《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1989—1998)》,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陈波:《中国逻辑学:回顾、反省与前瞻》,《光明日报》2003年11月4日。

陈春华:《顺应论和关联论——两种语用观的比较》,《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陈汉生:《中国古代的语言与逻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陈辉、陈国华:《人称指示视点的选择及其语用原则》,《当代语言学》2001年第3期。

陈琳:《翻译中语篇指示语与语篇衔接重构》,《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年第7期。

陈喜荣:《会话含义与隐喻》,《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陈香兰:《间接言语行为的转喻多域操作》,《外语学刊》2009年第3期。

陈新仁、余维:《语用学研究需要更宽广的视野——日本语用学会第十届年会报道》,《中国外语》2008年第2期。

陈意德:《认知、预设及预设推理》,《中国外语》2005年第5期。

程雨民:《格赖斯的“会话含义”与有关的讨论》,《国外语言学》1983年第1期。

崔凤娟、苗兴伟:《语用学的哲学维度》,《外语学刊》2007年第4期。

丛日珍、仇伟:《语义预设与语用预设的重叠性和互补性》,《现代外语》2016年第5期。

崔希亮:《汉语“连字句”的语用研究》,《中国语文》1993年第2期。

段开诚:《舍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4期。

方霁:《现代汉语祈使句的语用研究(上·下)》,《语文研究》1999年第4期、2000年第1期。

方梅:《汉英对比焦点的句法表现手段》,《中国语文》1995年第4期。

方梅:《北京话语气词变异形式的互动功能》,《语言教学与研究》2016年第2期。

房锦霞:《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观》,《中国西部科技》2006年总第25期。

高航:《礼貌现象研究评介》,《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

高航:《语用学在中国20年综述》,《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顾曰国:《John 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评判与借鉴》,《国外语言学》1994年第3期。

顾曰国:《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诠释与批判》,《外语教学与研究》1989年第1期。

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年第4期。

郭恩华、张德禄:《基于会话分析的多模态交际研究探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

郭继懋:《反问句的语义语用特点》,《中国语文》1997年第2期。

何安平:《英语会话中的成功与非成功插话》,《外国语》1998年第2期。

何刚:《语用方式——语用的语法化》,《外国语》1997年第3期。

何奕娇、高洋:《中国学习者英语致谢言语行为的语用能力调查研究》,《外语教学》2010年第3期。

何兆熊:《英语语言的间接性》,《外国语》1984年第3期。

何兆熊:《英语中的间接请求及其分类》,《外国语》1988年第4期。

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现代外语》2003年第2期。

何自然、冉永平:《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现代外语》1998年第3期。

何自然、吴亚欣:《语用学概略》,《外语研究》2001年第4期。

何自然、于国栋:《语用学的理解——Verschueren的新作评介》,《现代外语》1994年第4期。

何自然:《Grice的语用学说与关联理论》,《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4期。

胡裕树、范晓:《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新疆师大学报》1985年第2期。

黄立鹤:《言语行为理论与多模态研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

黄衍:《英语日常会话毗邻双部结果的“可取”组织》,《现代外语》1987年第3期。

黄衍:Reflections on theoretical pragmatics,《外国语》2001年第1期。

纪卫宁:《预设的批评性分析》,《语文学刊》2008年第24期。

姜望琪:《会话含义新解》,《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年第3期。

姜志伟:《中、英政治演讲中礼貌原则对比研究——胡锦涛、布什高校演讲个案研究》,《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09年第11期。

蓝纯:《现代汉语预设引发项初探》,《外语研究》1999年第3期。

李冬梅:《近10年来关联理论在中国的研究》,《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李枫、于国栋:《介入:会话分析应用研究的新视角》,《外国语》2017年第3期。

李瑞青:《浅析中西方的礼貌原则》,《海外英语》2012年第10期。

李锡胤:《对于预设与推涵的思考》,《外语学刊》1990年第3期。

李宇明:《论语言生活的层级》,《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5期。

李宇明:《中国语言生活的时代特征》,《中国语文》2012年第4期。

梁文华:《语用学中关联理论的哲学基础》,《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S2期。

廖巧云:《C-R-A模式:言语交际的三维解释》,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廖巧云:《合作·关联·顺应模式与交际成败》,《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廖巧云:《语用学研究的新范式—— 〈民族语用学〉 评介》,《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6期。

刘川:《会话含义传导的认知途径》,《中国外语》2005年第2期。

刘丹青、徐烈炯:《焦点与背景、话题及汉语“连字句”》,《中国语文》1998年第4期。

刘丹青:《语义优先还是语用优先》,《中国语文》1995年第2期。

刘根辉、李德华:《中国语用学研究状况与发展方向》,《现代外语》2005年第1期。

刘虹:《话轮、非话轮和半话轮的区别》,《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年第3期。

刘虹:《会话中非理想情况的产生与矫正》,《外语研究》1993年第3期。

刘林军、高远:《北京话口语中话题化结构和左失位结构分析——兼与英语作类型学对比》,《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1期。

刘润清:《关于Leech的礼貌原则》,《外语教学与研究》1987年第2期。

刘澍心、袁涤非:《论指示语对语境的构建功能》,《语言文字应用》2007年第2期。

刘思:《实验语用学研究综述》,《当代语言学》2008年第3期。

刘宇红:《模因学具有学科的独立性与理论的科学性吗?》,《外国语言文学》2006年第3期。

刘宇红:《指示语的多元认知研究》,《外语学刊》2002年第2期。

刘正光、吴志高:《选择—顺应:评Verschueren 〈理解语用学〉的理论基础》,《外语学刊》2000年第4期。

卢晓静:《基于会话分析的微博语言研究现状与展望》,《语文学刊》2012年第22期。

陆镜光:《句子成分的后置与话轮交替机制中的话轮后续手段》,《中国语文》2000年第4期。

南华、罗迪江:《论语言使用中的程式性模因》,《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牛保义:《修辞问句言语行为实施的认知机制研究》,《外语学刊》2009年第6期。

钱冠连:《〈语用学:语言适应理论〉 ——Verschueren 语用学新论述评》,《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年第1期。

钱冠连:《西方语言哲学是语言研究的营养钵》,《外语学刊》2009年第4期。

钱冠连:《言语功能假信息》,《外国语》1987年第5期。

钱冠连:《语用学:统一连贯的理论框架——J.Verschueren 〈如何理解语用学〉 述评》,《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3期。

钱冠连:《语用学:中国的位置在哪里?——国内外语用学选题对比研究》,《外语学刊》2001年第4期。

钱冠连:《语用学的哲学渊源》,《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年第6期。

钱冠连:《语用学在中国:起步与展望》,《现代外语》1990年第2期。

钱永红、陈新仁:《语料库方法在语用学研究中的运用》,《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4年第2期。

冉永平:《词汇语用信息的临时性及语境构建》,《外语教学》2008年第6期。

冉永平:《语言交际的顺应—关联性分析》,《外语学刊》2004年第2期。

冉永平:《指示语选择的语用视点、语用移情与离情》,《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5期。

沈家煊:《讯递与认知的相关性》,《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3期。

沈家煊:《“差不多”和“差点儿”》,《中国语文》1987年第6期。

沈家煊:《“好不”不对称用法的语义语用解释》,《中国语文》1994年第4期。

沈家煊:《语义的不确定性和无法分化的歧义句》,《中国语文》1991年第4期。

沈家煊:《语用否定考察》,《中国语文》1993年第5期。

施关淦:《再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汉语学习》1993年第2期。

束定芳、王虹:《语言交际中的扬升抑降与礼貌原则》,《外国语》1993年第3期。

孙志祥:《汉英翻译中的礼貌等值》,《中国翻译》2003年第6期。

王爱华:《英汉拒绝言语行为表达模式》,《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3期。

王斌:《密母与翻译》,《外语研究》2004年第3期。

王纯磊:《国内语言模因论研究述评》,《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王德亮:《对话句法:认知功能主义对会话分析的最新探索》,《外国语》2017年第3期。

王建国:《关联翻译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国翻译》2005年第4期。

王建华:《话语礼貌与语用距离》,《外国语》2001年第5期。

王瑾、黄国文、吕黛蓉:《从会话分析的角度研究语码转换》,《外语教学》2004年第4期。

王立非、孙晓坤:《大学生英语议论文语篇中指示语的语料库对比研究》,《现代外语》2006年第2期。

魏在江:《宾语隐形的预设机制与认知识解》,《外语教学》2010年第6期。

魏在江:《预设三论:表达论、接受论、互动论》,《外语学刊》2010年第6期。

吴亚欣:《逻辑学和语用学》,《福建外语》2001年第1 期。

吴一安:《空间指示语与语言的主观性》,《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6期。

武瑷华:《谈国际礼貌原则》,《外语学刊》2004年第6期。

谢朝群、何自然:《被误解的模因——与刘宇红先生商榷》,《外语教学》2007年第3期。

熊学亮:《含义分类标准评析》,《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2期。

徐杰、李英哲:《焦点的两个非线性语法范畴:“否定”、“疑问”》,《中国语文》1993年第2期。

徐盛桓:《会话含义理论的新发展》,《外国语》1993年第1期。

徐盛桓:《礼貌原则新拟》,《外语学刊》1992年第2期。

徐盛桓:《预设“新论”》,《外语学刊》1993年第2期。

许明武:《口译附加语的语用功能分析》,《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年第11期。

杨文秀:《学习词典中的礼貌原则》,《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杨子、王雪明、伍娜:《第三方陪同就诊的会话特征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2018年第1期。

于国栋:《产前检查中建议序列的会话分析研究》,《外国语》2009年第1期。

于国栋:《显性施为句的顺应性解释——理解Verschueren的顺应性研究》,《外语学刊》2001年第1期。

袁毓林:《论否定句的焦点、预设和辖域歧义》,《中国语文》2000年第2期。

曾文雄:《语用学的多维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张斌:《蕴涵、预设与句子的理解》,《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第3期。

张斌峰:《试论中国哲学的语用学转向》,《中州学刊》2002年第5期。

张克定:《Verschueren的语用理论对语用句法研究的启示》,《外语教学》2002年第5期。

张权:《试论指示词语的先用现象》,《现代外语》1994年第2期。

张荣建:《会话分析与批判会话分析》,《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第2期。

张绍杰、王晓彤:《“请求”言语行为的对比研究》,《现代外语》1997年第3期。

张新红:《汉语立法律语篇的言语行为分析》,《现代外语》2000年第3期。

赵燚、向明友:《关联理论研究前沿探析》,《现代外语》2018年第1期。

郑道俊:《“方位指示语”的分类和理解——英汉方位指示语比较》,《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年第2期。

郑亚南、黄齐东:《预设的认知语境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10期。

钟茜韵:《国内语用学研究:现状、路径与展望》,《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钟茜韵、陈新仁:《历史语用学研究方法:问题与出路》,《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4年第2期。

周红:《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周凌、张绍杰:《〈礼貌的语用观〉 述介》,《外语教学与研究》2016年第4期。

Blum-Kulka,S.et al.(eds.),Cross-Cultural Pragmatics:Requests and Apologies,Nortwood:Ablex Publishing Corportion,1989.

Brown,P.and Levinson,S.C.,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of Language Usage,Cambridage:CUP,1987.

Chen,Rong,Responding to compliments:A contrastive study of politeness strategies between American English and Chinese speakers,Journal of Pragmatics,20,1993.

Dawkins,R.,The Selfish Gen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ess,1976.

Gu,Yueguo,Politeness phenomena in modern Chinese,Journal of Pragmatics,14,1990.

Leech,G.,N.Principles of Pragmatics,London:Longman,1983.

Levinson,S.,Pragmatics,Cambridge: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1983.

Sperber,D.and 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Oxford:Blackwell,1986,1995.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