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3.15.31.125,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语言学研究2019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语言学研究

第二节 民族语言本体研究

来 源
当代中国语言学研究2019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11
摘 要
语言的本体研究一直是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重中之重。清格尔泰的《中国蒙古语族语言及蒙古语方言概况》是中国学者首次对我国境内蒙古语族6种语言及蒙古语方言进行全面研究的成果[※注]。除此之外, 20世纪90年代“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方言研究”列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一批方言研究专著作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方言研究丛书》陆续出版,该丛书由孙宏开主编,分别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和民族出版社出版。该丛书分两类:一类是对某个语言的方言进行全面描写,比较各方言土语的异同,揭示该语言各方言土语的基本特点和演变脉络,如《壮语方言研究》(张均如等, 1999)、《普米语方言研究》(陆绍尊, 2001)、《傣语方言研究》(周耀文、罗美珍。
关键词

语言

方言

语法

词汇

藏语

语音

少数民族语言

词汇学

蒙古语

语系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第二节 民族语言本体研究

字体:

语言的本体研究一直是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重中之重。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版了一些非常有影响的语言本体研究著作,下面从语音、词汇、形态句法、比较研究、方言描写五个方面简要介绍少数民族语言本体方面的研究。

一 语音研究

当代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语音的研究大致可分为语音描写研究、语音实验研究和语音的识别与合成三个大的方面。

(一)语音描写研究

在语音描写方面,傅懋勣等的《云南省西双版纳允景洪傣语的音位系统》(1955)是少数民族语言语音描写和音系研究的经典论文。清格尔泰的《蒙古语语音系统》(1963)[※注],以现代口语为依据,结合传统语文学著作中的论述,深入分析了蒙古语的元音音位、辅音音位、元音和谐律、辅音结合律。关于元音音位问题,清格尔泰指出,确定元音的性质除普通语音学的三个条件外,元音的松与紧是第四条件。更多的学者对少数民族语言的某些语音现象,如声调(王尧,1956;瞿霭堂,1962、1981;戴庆厦,1985)、松紧元音(胡坦、戴庆厦,1964)、复辅音(扎拉其夫,1962;瞿霭堂,1965)、长短元音(确精扎布,1954;马学良和罗季光,1962)、弱化音节(肖家成,1979)等进行了集中、深入的描写和分析。与此同时,学者们也深入调查研究并逐步认识某个具体语言特殊的发音方法或者超音段特征,如蒙古语的吸气音和弱化音、朝鲜语的紧辅音、裕固语的带擦元音、藏语的减缩音节、景颇语的弱化音节、羌语的音节弱化现象、白语的声门混合擦音、阿昌语的清鼻音和拉咖语的鼻化元音等[※注]

(二)语音比较

李方桂1937年在《中国年鉴》上发表的英文版“Languages and Dialects(语言与方言)”是对国内少数民族语言系属问题提出的最早的分类框架。1973年他在美国的《中国语言学报》上重新发表为Languages and dialects of China(中国的语言和方言),他把中国的语言分为印支(汉藏)、南亚、阿尔泰等语系。他早期把汉藏语系分为汉台语和藏缅语两大类,1973年调整为一语三语族的分类格局,由此,汉藏语系包括汉语、藏缅语族、侗台语族和苗瑶语族。李方桂的汉藏语分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国内成为主流的分类法。1954年罗常培、傅懋勣在《国内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概况》中沿用并发扬了这种分类方法,把国内少数民族语言分为汉藏、阿尔泰、南亚、南岛和印欧五大语系。美国学者白保罗(Paul K.Benedict)曾提出苗瑶语和侗台语不属于汉藏语,应属于澳泰语系,法国学者沙加尔(Laurent Sagart)则认为汉语与南岛语有发生学关系(有众多对应齐整的同源词),这些系属问题的论争引发了国内对少数民族语言进行历史比较的新视野,推动了少数民族语言系属分类的研究。近20年来国内也有学者支持“华澳语系”假说,如潘悟云的《对华澳语系假说的若干支持材料》(1995)、郑张尚芳的《自拟上古音系构想“华澳语系”》(2011)等。

经过几十年的比较研究,学者们发现,建立在印欧语系基础上的历史比较法很难解释汉藏语系的谱系建构问题,汉藏语系的历史比较研究遇到诸多问题。孙宏开(2008)曾指出:“如何构拟原始汉藏语?在缺乏亲属语言资料佐证的情况下,原始汉语的构拟是否行得通?所谓远程构拟(从上到下)、基础构拟(从下到上)及专题构拟的理论基础如何?可行性又如何?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等等。在词汇比较中,如何确定亲属语言的同源词?区分早期借词和同源词的标准是什么?如何看待语言接触,在历史比较研究中能否回避语言接触问题?如何认识不同历史阶段的语言接触对语言演变的影响?等等。在语法比较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原始汉藏语究竟是什么类型的语言,分析、黏着,还是屈折?如何认识原始汉藏语的语法体系?等等。这些一直困惑着历史比较语言学界的问题,虽然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不断有人著文讨论,但离彻底解决,还需要走漫长的路。”[※注]

二 词汇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语言的词汇和词汇学研究也发表了一些重要成果,包括词典、词汇集和词汇学。

(一)词典

词典编纂既是词汇调查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语言规范化和语言翻译的基础性工作,因此一直受到民族语言研究者的重视。麻赫穆德·喀什噶里于1072—1074年编成著名的《突厥语大词典》,这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编纂时间最早、传播范围最广的突厥语研究巨著。已经出版的词典中,第一类为规范性辞书,涉及书写文字和历史文献的民族语言,如新疆人民出版社辞书编辑组编的《汉维简明词典》(1963)、内蒙古大学蒙古语文研究室编的《蒙汉辞典》(1977)、北京大学东语系朝鲜语教研室编的《朝汉词典》(1978)、新疆大学中国语文系编的《维汉词典》(1982);第二类是兼具描写性和规范性的词典,包括岳相昆、戴庆厦等编的《汉景词典》(1981)和《景汉词典》(1983)、颜其香、周植志等编的《佤汉简明词典》(1981);第三类是双语大部头词典,如《藏汉大辞典》(1985)、《维汉大词典》(2006)、《彝汉大词典》(2008)、《佤汉大词典》(2014)等。1992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系列词典丛书”就包括《黎汉词典》《汉苗词典》《白汉词典》《临高汉词典》《汉载词典》等近20种。欧阳觉亚、孙宏开、黄行主编的《中国民族语言文字大辞典》,320万字,介绍了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地学者对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成果,包括专著和大量的学术论文。粗略统计,已经选收并介绍了约700部专著。这些都是学者们多年来在某一领域潜心研究的成果。它们或者弥补了某一领域的不足,或者对某问题有了新的发现、提出了新的看法和搜集到新的资料。这些都是宝贵的精神财产。从全国各类刊物中挑选出的3000多篇论文,它们涉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文学、文化方面宏观或微观的问题,其范围甚为广泛,多是作者们的力作,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本辞典对这些论文萃取其精华写成简介,以便读者能根据所提供的信息做进一步的探究。这部分也是该辞典的特色之一。

(二)词汇集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编辑出版了各语族的词汇集,包括中央民族学院苗瑶语研究室编写的《苗瑶语方言词汇集》(1987)、壮侗语研究室编写的《壮侗语族语言词汇集》(1985),孙竹主编的《蒙古语族语言词典》,照那斯图、陈乃雄、吴俊峰、李克郁编著,我国蒙古语陈巴尔虎、布利亚特、达尔罕、喀喇沁、巴林右旗、正蓝旗、东苏尼特、鄂托克、阿拉善、都兰、和静等11个调查点的词汇与达斡尔语、东部裕固语、土族语、东乡语、保安语的词汇加以比较研究,共分20个栏目。词典前面有13万多字的两篇导论性文章。为了便于国内外不同读者检索,词典后面附有三种索引:《蒙古语书面语词汇索引》《汉语词汇首字音序索引》《英文索引》。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的《藏缅语语音和词汇》(1991)[※注]和《中国突厥语族语言词汇集》(1990),后者包括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塔尔、图瓦、撒拉和西部裕固八种突厥语的4000个常用词,是从事语言比较研究的基本资料[※注]。除此之外,还有黄布凡主编的《藏缅语族语言词汇》(1992)等。这些词汇集在词汇、语义以及方言词汇比较上有比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朝克的《满通古斯语族语言词汇比较》(2014)对我国境内的满语、锡伯语、鄂温克语、鄂伦春语、赫哲语五种语言的五千余条基本词汇及历史上的女真语有关词汇进行了全面比较。该著作不仅对濒危语言词汇的抢救与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阿尔泰语系诸语言的比较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孙宏开等主编:《汉藏语语音和词汇(上、下册)》(民族出版社2017版,3411页),共三部分,第一部分,汉藏语系语言背景介绍,第二部分,汉藏语系语言音系介绍,第三部分,汉藏语系语言词表。这些词汇集在词汇、语义以及比较方言词汇上有比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词汇学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词汇学研究起步很晚,其成果也是屈指可数,目前只有戴庆厦和徐悉艰的《景颇语词汇学》(1995)、岭福祥主编的《彝语词汇学》(1998)、成燕燕的《现代哈萨克语词汇学研究》(2000)、李泽然的《哈尼语词汇学》(2013)等。这些少数民族语言词汇学研究著作为今后研究其他民族语言的词汇学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三 形态句法研究

形态句法(语法)研究一直是少数民族语言描写的重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到现在,一些重要的语法研究成果得以出版,如高华年的《彝语语法研究》(1955),喻世长的《布依语语法研究》(1956),刘璐和恩昆腊的《景颇语语法纲要》(1959),徐琳、木玉璋和盖兴之的《傈僳语语法纲要》(1959),张济民的《苗语语法纲要》(1963),清格尔泰的《现代蒙语语法》(1980),崔允甲的《朝鲜语语法》(1980),格拉吉丁和欧斯满的《简明哈萨克语语法》(1982),李民和马明的《凉山彝话语法》(1982),韦庆稳的《壮语语法研究》(1985),王春德的《苗语语法(黔东方言)》(1986),李永燧的《哈尼语语法》(1990),戴庆厦和徐悉艰的《景颇语语法》(1992),宣德五的《朝鲜语基础语法》(1994),陈康和巫达的《彝语语法(诺苏话)》(1998)等。涉及各种语法现象的描写性研究论文更是不胜枚举。

清格尔泰主编的《现代蒙古语》是国内第一部用蒙文全面描写现代蒙古语的著作[※注]。清格尔泰的《现代蒙古语语法》,全面深入地研究了现代蒙古语语音和语法,并阐述了口语和书面语的对应规律,是作者集数十年研究成果之大成[※注]。清格尔泰后来的《蒙古语语法》(汉文版)(1991),是在《现代蒙古语语法》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和改写而成的[※注]。哈申格日勒的《蒙古语族语言形态研究》(2014)对蒙古语族语言动词的式范畴、态范畴、体范畴、副动词、形动词等形态进行了历史比较研究,描述了存在于蒙古语族诸语言动词各种语法形式即表示这些形式的语法手段(如附加法、重叠法、内部曲折法等)并从他们之间的对应关系中探究了蒙古语语族言的数百年来的发展和演变情况。

有些学者运用生成语法理论对民族语言进行描写和解释,如力提甫·托乎提运用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写成了《维吾尔语及其他阿尔泰语言的生成句法研究》(2001)一书,还运用形式句法理论和方法撰写了《生成语法框架内的维吾尔语句法》(2004)和《维吾尔语名词性语类的句法共性》(200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于功能—类型学的语法研究成果逐步丰富,运用类型学方法讨论较多的专题包括语序(黄行,1996;刘丹青,2002;李云兵,2008)、示证(传信)范畴(阿不都热西提·亚库甫、力提甫·托乎提,2013)、关系小句(力提甫,1995;黄成龙,2008)、话题结构(戴庆厦,2001;胡素华,2004;李泽然,2007;周士宏、宁瑶瑶,2012)、连动结构(戴庆厦,1998;胡素华,2010;李泽然,2013)、致使结构(陈士林等,1962;戴庆厦,1981;格桑居冕,1982;徐悉艰,1984;孙宏开,1998)、比较结构(胡坦,1985;周国炎,1998;胡素华,2005;余金枝,2012),等等。

戴庆厦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参考语法研究系列丛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于2009—2016年共出版了20部参考语法。

四 比较研究

除了语音比较外,还有一些语言内部比较或者语族比较的研究成果,如金鹏的《藏语拉萨日喀则昌都话的比较研究》(1958)、瞿蔼堂和谭克让的《阿里藏语》(1983)、倪大白的《侗台语概论》(1990)、梁敏、张均如的《侗台语族概论》(1996)。颜其香、周植志的《中国孟高棉语族语言与南亚语系》(1995)是我国孟高棉语历史比较研究的重要成果[※注]。马学良主编的《汉藏语概论》(1991)是第一部汉藏语言比较的重要著作。

李增祥的《突厥语概论》(1992)是我国第一部系统介绍突厥语的著作[※注],而程适良主编的《突厥比较语言学》(1997)对中国突厥语族8种语言(即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柯尔克孜语、乌孜别克语、塔塔尔语、图瓦语、裕固语和撒拉语)的语音、词汇、词法、句法等方面的共性与差异进行了共时描写和比较,为深入研究突厥语的共同发展提供了一些比较全面的资料[※注]。王远新在《突厥历史语言学研究》(1995)一书中,介绍了突厥语历史比较与阿尔泰语言学的关系,突厥语的分类及历史分期,突厥语族语言的语音、语法结构、词义及词汇的发展,近现代突厥语分化演变的特点等内容[※注]。德里格尔马、波·索德的《蒙古语族语言概论》(2006),介绍了蒙古语族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异同点。王远新的《突厥语族语言研究》(2014),该书收集了王作者近二十年突厥语族语言研究的专业论文,由哈萨克语、土耳其语、土尔克曼话等语言的共时描写、突厥语族语言比较等内容构成。具体包括哈萨克语、土耳其语、土尔克曼话的各种重叠形式、句序特点、句法特点,以及突厥语族语言的语音比较、亲属关系等。孙宏开的《藏缅语族羌语支研究》(2016)在取得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语音、词汇和语法比较,寻找出一批羌语支语言不同层次的同源词,揭示羌语支语言的共同语法特点,对藏缅语族乃至汉藏语系的历史演变有重要的启发和参考作用。李云兵的《苗瑶语比较研究》(2018),以比较语言学的理论方法为依据,用描写语言学的方法描写和解释苗瑶语及其方言土语的语音、词汇、语法、构词法等现象,用共时比较语言学的方法对苗瑶语的构词形态、构形形态、语序类型、功能性连读变调等进行跨语言或跨方言的比较研究。通过揭示苗瑶语的语法规律,为进一步确立苗瑶语与亲属语言、非亲属语言的语言关系奠定基础,也可以为普通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的研究提供苗瑶语的实例。

丁邦新、孙宏开主编“汉藏语同源词研究”丛书共4卷本:(1)孙宏开、江获、潘悟云、吴安其等的《汉藏语同源词研究(一):汉藏语研究的历史回顾》(2000);(2)邢公畹、陈其光等的《汉藏语同源词研究(二):汉藏、苗瑶同源词专题研究》(2002);(3)黄行、陈保亚、邢凯、江获等的《汉藏语同源词研究(三):汉藏语研究的方法论探索》(2004);(4)丁邦新、孙宏开等的《汉藏语同源词研究(四):上古汉语侗台语关系研究》(2011)。该套丛书涉及东亚地区汉语、藏缅语、侗台语、苗瑶语、南岛语和孟高棉语6大语言集团,梳理了18世纪以来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总体评估了汉藏语系的同源关系,结合考古证据初步论证了汉藏语系民族的起源和迁徙。

五 方言描写研究

60多年来,少数民族语言方言的描写研究取得一些成就,不同时期出版了一些方言描写著作,包括马学良的《撒尼彝语研究》(1951)、袁家骅的《阿细民歌及其语言》(1953)、李方桂的《武鸣壮语》(1953)。清格尔泰的《中国蒙古语族语言及蒙古语方言概况》是中国学者首次对我国境内蒙古语族6种语言及蒙古语方言进行全面研究的成果[※注]。此后,有确精扎布的《蒙古族语言与一些方言》[※注]、斯钦巴特尔的《关于巴林土语》[※注],等等。

1980年内蒙古大学蒙古语文研究所七个研究组分赴蒙古语族地区进行调查研究。在调查语料的基础上,编写出版了《蒙古语族语言方言研究丛书》(1983—1998),包括5种语言和2种方言,分调查报告、词汇集和话语材料3种成果,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和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共20部。该丛书为蒙古语族语言和方言的全面描写和深入比较研究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第一手语料。

维吾尔语方言研究著作有米尔苏里唐·乌斯曼诺夫的《现代维吾尔语方言学》[※注]、米娜瓦尔·艾比不拉的《维吾尔语方言和语言调查》[※注]。朝鲜语方言研究有宣德五、赵习的《朝鲜语方言调查报告》[※注]

除此之外,20世纪90年代“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方言研究”列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一批方言研究专著作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方言研究丛书》陆续出版,该丛书由孙宏开主编,分别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和民族出版社出版。该丛书分两类:一类是对某个语言的方言进行全面描写,比较各方言土语的异同,揭示该语言各方言土语的基本特点和演变脉络,如《壮语方言研究》(张均如等,1999)、《普米语方言研究》(陆绍尊,2001)、《傣语方言研究》(周耀文、罗美珍,2001)、《瑶族布努语方言研究》(蒙朝吉,2001)、《门巴语方言研究》(陆绍尊,2002)、《瑶族勉语方言研究》(毛宗武,2004)、《佤语方言研究》(周植志、颜其香、陈国庆,2004)、《傈僳语方言研究》(木玉璋、孙宏开,2012)等。另一类是以单刊形式,深入描写研究某一语言有代表性的方言点,揭示其结构特点,如《麻窝羌语研究》(刘光坤,1998)、《吉卫苗语研究》(向日征,1999)、《玛曲藏语研究》(周毛草,2003)、《喀喇沁蒙古语研究》(曹道巴特尔,2007)、《业隆拉坞戎语研究》(尹蔚彬,2007)、《傣语方言研究(语法)》(罗美珍,2008)、《通道侗语研究》(杨通银,2009)、《江华勉语》(郑宗泽,2011)等。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