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216.73.216.118,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语言学研究2019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语言学研究

第五节 跨境语言文字研究

来 源
当代中国语言学研究2019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4
摘 要
国内跨境语言研究目前主要关注两国跨境语言的本体结构特点、语言跨境的形成及分布的变迁、跨境民族的语言使用状况(跨境两侧语言的使用功能特点)、跨境语言与该国通用语的关系、跨境语言研究成果及资料汇编、跨境语言的调查记录、语言变异与历史比较研究(戴庆厦, 2014。三跨境语言的地位问题跨境语言的研究现状主要包括跨境语言研究的意义、跨境语言本体结构的差异、跨境文字的特点以及跨境语言使用情况方面的个案研究,尚未充分认识和调查研究跨境语言的特点和战略意义。
关键词

跨境

语言

跨境语言

民族

跨境民族

语言研究

语言文字

拉丁字母

个案

少数民族语言

乌兹别克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第五节 跨境语言文字研究

字体:

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壮、彝、苗、布依、瑶、哈尼、傣、傈僳、佤、拉祜、景颇、柯尔克孜、布朗、塔吉克、怒、乌兹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京、塔塔尔、独龙、赫哲、门巴、珞巴等33个民族是跨境民族。由于有的民族使用一种以上的语言,按国内语言统计,跨境语言总数有50 余种[※注],所以,跨境语言数目比跨境民族多。

戴庆厦在《论跨境语言研究的理论与方法》(2009)一文中指出:“跨境语言研究是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空白点或薄弱环节。在当今时代,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一体化的到来,各国之间出现了新的合作关系,因而跨境语言研究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人们亟须认识不同国家跨境语言的现状及其历史演变,并对跨境语言有个整体的科学认识。”与此同时,他还认为跨境语言研究还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1)有利于国家制定跨境语言的政策,解决跨境语言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原来是同一群体、使用同一语言的人们,后来因分布在不同的国家而产生了差异,但两地群体、两种语言还存在密切的联系,不同国家在解决跨境民族、跨境语言问题的对策上,必须考虑到跨境的特点,采取有利于跨境民族发展的措施。(2)有助于解决跨境民族文字的使用、规范和统一。如中国的景颇族和缅甸的景颇族都使用拉丁字母形式的景颇文,但由于跨境的原因,两地文字的规范和拼读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从20世纪的50年代开始,两地的景颇族知识分子就提出如何促进两国景颇文的统一。泰国阿卡族与中国的哈尼族各有新创的、特点不同的拉丁字母文字,目前泰国的阿卡族中的文化人士及有识之士意识到统一文字的必要性,正在积极推进中、老、泰、越、缅5国阿卡—哈尼文字的统一。(3)有助于促进民族跨境两国的互利和交融,有利于边境的安全和边疆的巩固。跨境民族必然存在文化接触和文化交流,对跨境语言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另一国家,增进两国的感情。(4)有助于认识跨境民族的发展,为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研究民族史和民族文化提供借鉴。[※注]

一 跨境语言研究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关注跨境语言问题,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的教师曾经初步研究了壮、傣、布依、苗、瑶、傈僳、景颇、维吾尔、哈萨克、朝鲜等语言的跨境特点,并于1993年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多语种的跨境语言研究论文集——《跨境语言研究》。国内跨境语言研究目前主要关注两国跨境语言的本体结构特点、语言跨境的形成及分布的变迁、跨境民族的语言使用状况(跨境两侧语言的使用功能特点)、跨境语言与该国通用语的关系、跨境语言研究成果及资料汇编、跨境语言的调查记录、语言变异与历史比较研究(戴庆厦,2014;李锦芳,2013)。尽管学者们对跨境语言的关注已有20多年了,但学术成果仍偏少,目前发表的成果只有程适良的《新疆的跨境民族语言研究论略》(1995)、韦树关的《越南中越跨境壮侗语族语言的变异》(1999)、戴庆厦的《论跨境语言研究的理论与方法》(2009)和《开展我国跨境语言研究的构想》(2013)、李锦芳的《论中越跨境语言》(2013)、戴庆厦的《跨境语言研究的历史和现状》(2014)、郭龙生的《媒体语言中的跨境语言规划研究》(2014)以及周庆生的《中国跨境少数民族语言类型》(2014)。

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教育与边疆史地研究创新基地策划“跨境语言研究系列丛书”,由戴庆厦担任总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目前已经出版9部。该丛书主要以两方面的内容为主,一方面是跨境语言使用现状和个案研究,另一方面侧重跨境语言本体结构研究。

跨境语言使用现状及其个案研究方面,有戴庆厦主编的《泰国万伟乡阿卡族及其语言使用现状》(2009)、《泰国清莱府拉祜族及其语言使用现状》(2010)、《老挝琅南塔省克木族及其语言》(2012)、《泰国优勉(瑶)族及其语言》(2013)等。这几本书旨在通过实地调查,认识跨境语言的现状及其演变规律,丰富语言学、民族学的理论,并为解决跨境语言的应用问题提供对策。

跨境语言本体结构研究方面,戴庆厦等的《泰国阿卡语研究》(2009)侧重语言本体研究,通过田野调查获取大量翔实的语料,对跨境语言理论研究以及语言应用研究都有重要的价值。白萍的《内蒙古额尔古纳俄罗斯语研究》(2011)对内蒙古额尔古纳俄罗斯语的语法结构及特点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深入的共时描写与分析。林焘主编的《东干语调查研究》(2012)对东干语语法结构及特点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深入的共时描写与分析。白萍的《跨境俄罗斯语——新疆俄罗斯族语言研究》(2014)主要描写居住在我国新疆地区的跨境民族——俄罗斯族的口语语音、形态、词汇和句法特点,并与境外俄语做了细致比较,既展现了新疆俄罗斯语的语言状态和演变特点,也指出了与境外俄语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哈斯额尔顿、包满亮的《蒙古国蒙古族语言使用现状》(2014)介绍了蒙古国及其后杭爱省、乌兰巴托市蒙古语使用方面的个案情况,并从语音、形态学、词汇三个方面分析比较了蒙古国蒙古语中心方言与中国蒙古语基础方言的异同点。

二 跨境文字研究

有关跨境文字和跨境语言规划方面的研究,只有熊玉有的《谈谈我国跨境民族的语言文字问题》(1999)和黄行的《我国与周边国家跨境语言的语言规划研究》(2014)。在调查和研究跨境语言文字时,既要调查和研究跨境国家在跨境民族、跨境语言的法律、法规与政策,还要充分考虑跨境的特点,采取有利于跨境民族发展的措施。在解决跨境民族的文字使用和规范问题时,必须考虑跨境双方或几方的特点和现实情况,才能提出有利于跨境民族的相互交流和共同发展的方针与政策。李锦芳《论中越跨境语言》(2013)一文,认为跨境语言文字牵涉诸多方面,如拼写符号的创制、规范、应用问题及边境语言文化安全等。中越两国分别为跨境的壮、侬、岱、苗、瑶等民族创制了文字或拼音转写符号,均为拉丁字母,但有的民族还同时在民间使用传统文字,如壮、侬、岱、瑶族的方块字。随着国际交往、边民来往的频繁,两国同一民族的相互比较增多,民间出现统合、规范文字或拼写符号的需求,学界及政府该如何对待与回应,值得研究。这方面的问题还涉及跨境民族的文化交流、相互影响,更关涉到文化安全及边疆繁荣稳定。

三 跨境语言的地位问题

跨境语言的研究现状主要包括跨境语言研究的意义、跨境语言本体结构的差异、跨境文字的特点以及跨境语言使用情况方面的个案研究,尚未充分认识和调查研究跨境语言的特点和战略意义。在国家倡导“一带一路”战略架构下,要充分认识跨境语言的多样性、相似性和差异性,有的跨境语言有传统文字,如蒙古文、朝鲜文、哈萨克文、乌兹别克文、柯尔克孜文、傣文、藏文等;有的语言没有传统文字,如鄂温克语、克木语、格曼语、达让语等;有的跨境语言境外传教士创制文字,在我国是新创文字;有的语言国内是少数民族语言,国外是该国通用语言文字,如朝鲜语、蒙古语、哈萨克语、乌兹别克语、柯尔克孜语等;还有跨境方言,如东干语等。跨境语言的多样性、相似性和差异性会导致跨境语言的地位有所差别,其发展趋势可能也不一样。正确处理好跨境语言文字问题,一方面确保边疆民族的团结、稳定与发展;另一方面也能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

2013年11月11日北京语言大学牵头,协同国内10多所科研院所成立“中国周边语言文化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以“睦邻、戍边”为根本使命,将通过四大工程、九大任务、十几个支撑平台,建设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中国周边语言文化数据中心、研究中心和人才基地,打造国家语言战略智库,构筑中国周边软实力支撑网络。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