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参考文献
来 源
:
|
当代中国语言学研究2019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8 | ||
摘 要
:
|
陈穗清、张积家、吴雪云、高珂娟:《语义类标记在中国手语词词汇识别和语义提取中的作用》, 《心理学报》2012年第8期。方至:《连读变调与声调知觉》, 《心理学报》1990年第3期。李虹:《发展心理学的一个新领域——发展心理语言学》,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0年第4期。刘丽、彭聃龄:《汉语普通话声调加工的右耳优势及其机理:一项双耳分听的研究》, 《心理学报》2004年第3期。Zhou, X.and Marslen-Wilson, W., The relative time course of semantic and phonological activation in reading Chinese.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 Memory, &. | ||||||
关键词
:
|
心理学 心理学报 知觉 amp 学报 心理语言学 中国特殊教育 Processing Brain sentence 声调 |
在线阅读
主要参考文献
字体:大中小
蔡金亭:《记叙文语篇结构与英语过渡语中一般过去时变异的关系——对语篇假设的检验》,《现代外语》2003年第1期。
曹性初、强履祥、王家柱:《汉语的讯息分析:I. 文句中汉字笔画的省略与恢复》,《心理学报》1965年第4期。
常欣、高申春:《中国大学生英语句子加工的心理机制——以被动句为例》,《心理科学》2009年第6期。
常欣、张国礼、王沛:《中国二语学习者英语句子加工的心理机制初探:以主动句为例》,《心理学报》2009年第6期。
陈春勇:《口吃的理论模型与最新研究进展》,《中国特殊教育》2007年第9期。
陈穗清、张积家、吴雪云、高珂娟:《语义类标记在中国手语词词汇识别和语义提取中的作用》,《心理学报》2012年第8期。
陈庆荣、杨亦鸣:《古诗阅读的认知机制:来自眼动的证据》,《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2期。
陈永明、杨丽霞:《当代心理语言学研究的若干重要问题》,《心理科学》1999年第5期。
程黎、顾定倩、刘艳虹、魏丹:《我国盲文使用状况的调查研究》,《语言文字应用》2013年第2期。
邓玉梅:《论心理语言学关于篇章与句子加工的研究》,《株洲工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丁金国:《心理学大发展及其应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
董燕萍:《双语心理词典的共享(分布式)非对称模型》,《现代外语》1998年第3期。
董燕萍、桂诗春:《关于双语心理词库的表征结构》,《外国语》2002年第4期。
范国新:《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小学生语素意识特点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方俊明、何大芳:《中国聋人手语脑功能成像的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3年第2期。
方至:《连读变调与声调知觉》,《心理学报》1990年第3期。
方至、卢良岗、匡培梓:《声调知觉的相关电位》,《声学学报》1998年第5期。
封世文、什兴安、杨亦明:《从使动句加工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看中文句法加工的独立性》,《心理学报》2011年第2期。
冯丽萍、丁国盛、陈颖:《动词配价特征的心理现实性研究》,《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第3期。
高兵、杨玉芳:《整体语境和局部语境对代词理解的影响》,《心理学报》2008年第4期。
桂诗春:《心理语言学的研究与应用》,《外语教学与研究》1979年第2期。
桂诗春主编:《中国学生英语学习心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郭晶晶、陈宝国:《汉、英句法结构相似性对英语句法加工的影响》,《心理科学》2009年第2期。
郭彦文、林立:《对“口吃”幼儿的矫治》,《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1999年第6期。
韩在柱、舒华、毕彦超、柏晓利:《汉语名词特异性损伤的个案研究》,《心理科学》2005年第4期。
侯梅、于荣、赵荣安、李淑秋、郭洪磊:《脑瘫儿童的语言特征初探》,《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2003年第4期。
胡超群:《从大脑损伤引起的阅读障碍探讨阅读认知的心理过程》,《心理学报》1986年第1期。
胡超群:《失读病人阅读过程中汉语词的形、音、义三维关系的探讨》,《心理学报》1989年第1期。
胡超群、朱墉莲、吴雯珠:《口语对书面言语的支持作用——来自脑损伤病人言语障碍的神经语言学分析》,《心理学报》1983年第3期。
胡琳、陈宝国:《汉—英双语者对英语长距离主谓一致性结构加工的不敏感性》,《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年第1期。
黄立鹤:《近十年老年人语言衰老现象研究:回顾与前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年。
黄月圆、杨素英:《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把”字句习得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第1期。
黄月圆、杨素英、高立群、张旺熹、崔希亮:《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被”字句习得的考察》,《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第2期。
江铭虎、朱小燕、夏莹、谭刚、包塔:《基于多种知识的盲文翻译的研究》,《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第9期。
金花、钟伟芳、徐贵平、蔡梦娴、杨玉芳、莫雷:《世界知识在句子理解中的整合时程》,《心理学报》2009年第7期。
井世洁、缪小春:《不同语言理解能力中学生的主题推理特点》,《应用心理学》2004年第1期。
雷江华、刘文丽:《智障儿童心理研究新进展》,《中国特殊教育》2014年第11期。
李德高、李俊敏、袁登伟:《大学生汉、英条件下不同概念联系意识比较》,《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2期。
李宏乔、樊孝忠、李良富、杨峰:《汉语—盲文机器翻译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计算机应用》2002年第11期。
李虹:《发展心理学的一个新领域——发展心理语言学》,《心理发展与教育》1990年第4期。
李荣宝、彭聃龄、郭桃梅:《汉英语义通达过程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心理学报》2003年第3期。
李绍山、李志雪:《心理语言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回顾与展望》,《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李文玲、张厚粲:《图画与中、英文字词识别加工的比较》,《心理学报》1992年第1期。
李雅、卢颖超、许小颖、陶建华:《连续语流中韵律层级和调型组合对重音感知的影响》,《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第9期。
李宇明:《论儿童第二信号系统建立的判定标准》,第三届全国现代语言学研讨会论文,1992年。
李宇明、徐昌洪:《聋童声母获得状况研究》,《语言文字应用》1992年第1期。
李志雪:《试论句子理解的几个主要的心理语言学模型》,《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梁之安:《汉语普通话中声调的听觉辨认依据》,《生理学报》1963年第2期。
林茂灿:《北京话声调分布区的知觉研究》,《声学学报》1995年第6期。
刘丽、彭聃龄:《汉语普通话声调加工的右耳优势及其机理:一项双耳分听的研究》,《心理学报》2004年第3期。
刘蓉:《维吾尔族学习者对汉语普通话塞音的范畴感知》,《第七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暨语音学前沿问题国际论坛论文集》,2006年。
刘润楠:《中国大陆手语语言学研究现状》,《中国特殊教育》2005年第5期。
罗娜:《国内外语心理语言学研究现状的实证分析》,《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14卷第3期。
罗婷:《近二十年国内外心理语言学研究综述》,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骆传芳:《六十年代初的心理语言学》,《语言学资料》1966年第2期。
孟祥芝、沙淑颖、周晓林:《语音意识、快速命名与中文阅读》,《心理科学》2004年第6期。
孟祥芝、舒华、周晓林、罗晓辉:《不同阅读水平儿童的汉字字形输出与再认》,《心理科学》2000年第2期。
缪小春:《汉语语句的理解策略:词序和词义在汉语语句理解中的作用》,《心理科学通讯》1982年第6期。
莫静清、方梅、杨玉芳:《多重强式焦点共现句中焦点强度的语音感知差异》,《汉语学习》2010年第1期。
莫雷:《不同年级学生自然阅读过程信息加工活动特点研究》,《心理学报》1998年第1期。
莫雷、王瑞明、冷英:《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与实验证据》,《心理学报》2012年第5期。
莫雷、陈琳:《类别不确定下的特征推理是基于类别还是基于特征联结》,《心理学报》2009年第2期。
眸子:《1992年中国心理语言学研究概览》,《汉语学习》1993年第5期。
南云:《音乐学习对语言加工的促进作用》,《心理科学进展》2017年第6期。
宁宁、卢春明、彭聃龄、李坤成、马振玲、杨延辉:《口吃的脑成像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年第4期。
宁宁、杨双、彭聃龄、丁国盛、董方白:《准备间隔对口吃者言语反应速度的影响》,《心理学报》2009年第4期。
潘春卉、宋鲁平、杜杰、兰洁、吴春眉、吴立娟、林岚、王嵬:《中国汉族人群多巴胺转运体、多巴胺D2受体基因多态性及其与言语流畅性障碍的相关性》,《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彭聃龄:《汉语认知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彭聃龄、邓园、陈宝国:《汉语多义单字词的识别优势效应》,《心理学报》2003年第5期。
彭聃龄、王春茂:《汉字加工的基本单元:来自笔画数效应和部件数效应的证据》,《心理学报》1997年第1期。
任会启、梁丹丹:《智障儿童动词论元遗漏的实验研究》,《语言科学》2014年第5期。
沙丹青、栗学丽、徐柏龄:《耳语音声调特征的研究》,《声学技术》2003年第11期。
石东方、舒华、张厚粲:《汉语句子可继续性对句子理解加工的即时影响》,《心理学报》2001年第1期。
石东方、张厚粲、舒华:《动词信息在汉语句子加工早期的作用》,《心理学报》1999年第1期。
宋然然、吴汉荣:《阅读障碍儿童汉字认知特征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8年第2期。
孙圣涛、蔡雯、李冠华:《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对于“长”“短”词义掌握的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10年第4期。
索玉柱:《衔接推理与世界知识——英汉语篇的词汇衔接实验研究》,《外国语》1996年第2期。
索玉柱:《“关联性”与逻辑推理——英汉语篇实验研究》,《外语研究》1998年第3期。
王丹、杨玉芳:《强调范围对句子重音知觉的影响及其声学表现的研究》,《心理科学》2006年第3期。
王德春、孙汝建:《社会心理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外国语》1992年第4期。
王婷、丁红卫:《普通话情感语调感知研究》,《第十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PCC2012)论文集》,2012年。
王小潞:《汉语隐喻认知与 ERP 神经成像》,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版。
王小艳、钟毅平、范伟、雷潇:《汉语句子加工中句法与语义交互作用的时间进程:来自ERP的证据》,《心理科学》2013年第4期。
王晓辰:《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语音及正字法缺损的认知过程基础——基于PASS理论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王韫佳、初敏、贺琳、冯勇强:《连续话语中双音节韵律词的重音感知》,《声学学报》2003年第6期。
王韫佳、李美京:《韩语母语者对普通话阳平和上声的知觉》,《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1期。
王韫佳、上官雪娜:《日本学习者对汉语普通话不送气/送气辅音的加工》,《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第3期。
吴光耀、雷皓、孙骏谟、魏黎、潘文举、刘买利、叶朝辉:《先天盲人“阅读”盲文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6年第1期。
吴思娜、舒华、王彧:《4—6年级小学生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异质性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年第3期。
席洁、姜薇、张林军、舒华:《汉语语音范畴性知觉及其发展》,《心理学报》2009年第7期。
肖绍北:《汉字识别中结构方式差异敏感性研究》,《应用心理学》1994年第1期。
辛斌、戴淑艳:《口吃与语言学初探》,《现代外语》1992年第4期。
徐风华、刘振前:《中国学习者英语进行体理解研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徐杏元、蔡厚德:《基底神经节与口吃》,《中国特殊教育》2006年第3期。
徐杏元、蔡厚德:《发展性口吃的脑机制》,《心理科学进展》2007年第2期。
许政援、郭小朝:《11—14个月儿童的语言获得》,《心理学报》1992年第2期。
许政援、阂瑞芳:《汉族儿童人称代词的获得》,《心理学报》1992年第4期。
杨顺安:《关于普通话声调知觉中心的初步研究》,《心理学报》1992年第3期。
杨群、张清芳:《汉语图画命名过程的年老化机制:非选择性抑制能力的影响》,《心理学报》2019年第4期。
杨小璐:《现代汉语“才”与“就”的母语习得》,《现代外语》2000年第4期。
杨小璐、肖丹:《现代汉语把字句习得的个案研究》,《当代语言学》2008年第3期。
杨亦鸣:《语言的神经机制与语言理论研究》,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
杨玉芳:《英语多音节词成词状态对音位知觉的影响》,《心理学报》1987年第4期。
杨玉芳:《关于词对音位知觉的影响的性质》,《心理学报》1988年第1期。
杨玉芳:《元音和声调知觉》,《心理学报》1989年第1期。
杨玉芳:《辅音特征和声调识别中的耳优势》,《心理学报》1991年第2期。
杨玉芳:《词切分的韵律学线索》,《心理学报》1992年第4期。
杨玉芳:《语句重音分布模式知觉》,《心理学报》1996年第3期。
杨玉芳:《汉语语言单位边界知觉研究》,《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1997年。
杨玉芳、李晓庆:《重读在口语语篇理解加工中的作用》,《心理学报》2004年第4期。
杨玉芳、方至:《普通话送气和不送气塞音的音位界限及其范畴知觉》,《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1984年。
杨玉芳、黄贤军、高路:《韵律特征研究》,《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第4期。
杨玉芳、金凌娟:《塞辅音和声调知觉问题》,《心理学报》1988年第3期。
杨玉芳、梁晓光:《发音人和语境变异与声调知觉》,《心理学报》1993年第1期。
余晓婷、贺荟中:《国内手语研究综述》,《中国特殊教育》2009年第4期。
俞如珍:《心理语言学的兴起、发展和现状》,《山东外语教学》1994年第4期。
俞约法:《关于心理语言学:由来、现状与展望》,《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3期。
张宝林:《回避与泛化——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把”字句习得考察》,《世界汉语教学》2010年第3期。
张必隐,Danks,J.H.:《中、英文阅读理解之比较研究》,《心理学报》1989年第4期。
张浩、彭聃龄:《汉语的语境信息对抽象句和具体句回忆的影响》,《心理学报》1990年第4期。
张积家、肖二平:《汉语口吃者在不出声言语中的语音编码》,《心理学报》2008年第3期。
张积家、章玉祉、党玉晓、王志超、梁敏仪:《智障儿童基本颜色命名和分类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7年第6期。
张林军:《美国留学生汉语声调感知的左右耳优势》,《语言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2期。
张学新:《汉字拼义理论:心理学对汉字本质的新定性》,《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张亚旭等:《汉语偏正/述宾歧义短语加工初探》,《心理学报》2000年第1期。
赵微:《汉语阅读困难学生语音意识与视觉空间认知的实验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钟经华:《现行盲文同音词混淆问题的调查》,《中国特殊教育》2006年第10期。
钟经华:《汉语现行盲文双音节同音词简写的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7年第9期。
钟经华、韩萍、肖航、金惠淑、李伟洪、高旭、孔志清、李任炜:《现行盲文简写方案》,《中国特殊教育》2011年第2期。
周榕:《隐喻认知基础的心理现实性》,《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2期。
周晓林、柏晓利、舒华、曲延轩:《非语义性命名障碍——一个认知神经心理学的个案研究》,《心理科学》1999年第2期。
周迅溢、王蓓、杨玉芳、李晓庆:《语句中协同发音对音节知觉的影响》,《心理学报》1996年。
周统权:《动词配价的量效应与质效应——来自失语症研究的证据》,《语言文字应用》2007年第1期。
周统权、徐以中、杨亦鸣:《正常被试与失语症患者镜像书写的对比研究——镜像书写发生机制新论》,《语言科学》2008年第1期。
邹艳春:《汉语学生发展性阅读障碍的信息加工特点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Bi,Y.,Han,Z.,Shu,H.,& Caramazza,A.,Are verbs like inanimate objects?Brain and Language,95(1),2005.
Blumstein,Sheila E.:《神经语言学:对失语症中语言与脑关系的综观》,沈家煊译,《国外语言学》1992年第3期。
Chen,L.,Shu,H.,Liu,Y. Y.,Zhao,J. J.,& Li,P.,ERP signatures of subject-verb agreement in L2 learning.Bilingualism:Language and Cognition,10(2),2007.
Han,Z.,Bi,Y.,Shu,H.,& Weekes,B.,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emantic and the nonsemantic routes of reading:Evidence from Chinese.Brain and Language,95(1),2005.
Hu,W.,Lee,H.L.,Zhang,Q.,Liu,T.,Geng,L.,Seghier,M.L.,Shakeshaft,C.,Twomey,T.,Green,D.W.,Yang,Y.,Price,C.J.,Developmental dyslexia in Chinese and English populations:dissociating the effect of dyslexia from language differences.Brain,133,2010.
Jiang,X.,&Zhou,X.,Processing dif ferent levels of syntactic hierarchy:An ERP study on Chinese,Neuropsychologia,47,2009.
Li,D.,Zhang,X.,& Wang,G.,Senior Chinese high school students’awareness of thematic and taxonomic relations in L1 and L2.Bilingualism:Language and Cognition,14(4),2011.
Li,D.,Gao,K.,Wu,X.,Chen,X.,Zhang,X.,Li,L.,& He,W.,Deaf and Hard of Hearing Adolescents’Processing of Pictures and Written Words for Taxonomic Categories in a Priming Task of Semantic Categorization.American Annals of the Deaf,158,2013.
Li P.,Bates,E.,& Macwhinney,B.,Processing a language without inflections:A reaction time study of sentence interpretation in Chinese.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32,1993.
Liu,P. P.,Liu,D. L.,Han,B. X.,& Paterson,K. B.,Aging and the optimal viewing position effect in Chinese. Frontiers in Psychology,6,2015.
Lu,C.,Ning,N.Peng,D.,Ding,G.,Li,K.,Yang,Y.,& Lin,C.,The role of large-scale neural interactions for developmental stuttering.Neuroscience,161,2009.
Zhang,John X.,Zhuo Fang,Yingchun Du,Lingyue Kong,Qin Zhang,and Qiang Xing.,Centro-parietal N200: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 component specific to Chinese visual word recognitio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57(13),2012.
Zhang,J.,Lin,N.,Li,D.,Mosuos’awareness of taxonomic relations in word associations,lexicon decisions and semantic categorizations.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53,2012.
Zhang,Y.,Li,P.,Piao,Q.,Liu,Y.,Huang,Y.,& Shu,H.,Syntax does not necessarily precede semantics in sentence processing:ERP evidence from Chinese.Brain & Language,126,2013.
Zhang,Y.,Zhang,J.,&Min,B.,Neural dynamics of animacy processing in language comprehension:ERP evidence from the interpretation of classifier-noun combinations.Brain & Language,120,2012.
Ye,Z.,Luo,Y.,Friederici,A. D.,& Zhou,X.,Semantic and syntactic processing in Chinese sentence comprehension:Evidence from event related potentials.Brain Research,1071,2006.
Ye,Z.,Zhan,W.,Zhou,X.,The semantic processing of syntactic structure in sentence comprehension:An ERP study. Brain Research,1142(20),2007.
Ye,Z.,& Zhou,X.,Involvement of cognitive control in sentence comprehension:Evidence from ERPs.Brain Research,1203,2008.
Zhou,X.and Marslen-Wilson,W.,The relative time course of semantic and phonological activation in reading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 Cognition,26,2000.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