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佛教研究的主要成果
来 源
:
|
当代中国宗教学研究2009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1 | ||
摘 要
:
|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有价值的佛教研究成果数量众多,不胜枚举。以下仅是分类列举一些著作,以便说明我国学术界佛教研究所涉及的范围,所具有的特点,所走过的路程,以及大致的发展趋向。总的说来,中国大陆学者对印度佛教和受汉文化熏陶的日本、韩国佛教研究比较深入,对东南亚一些国家的佛教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对亚洲之外的佛教,有的处在简单介绍阶段,有的仍旧是未开垦的处女地。由于国外佛教已经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相信这种局面很快会改变。 | ||||||
关键词
:
|
佛教 中国佛教 禅宗 佛学 成果 藏传佛教 佛教研究 禅学 密宗 通史 研究成果 |
在线阅读
第三节 佛教研究的主要成果
字体:大中小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有价值的佛教研究成果数量众多,不胜枚举。即便是列举有影响的专著类成果,也难免挂一漏万。以下仅是分类列举一些著作,以便说明我国学术界佛教研究所涉及的范围,所具有的特点,所走过的路程,以及大致的发展趋向。一来限于本人的水平和见闻,二来限于分类不尽合理,所列举的著作中肯定有一些学术价值不大的书籍,而未提及的著作中一定有不少上乘佳作。
一 中国佛教史
在研究与中国佛教相关的各类著作中,佛教历史方面的著作最多,包括各种通史、断代史、思想史、地区史、专题史、宗派史等。这是佛教研究领域中一个最重要的方面:
第一,通史和断代史。
杜继文主编的《佛教史》(1991),是国内唯一一部世界佛教的简明通史著作。本书比较系统地叙述了世界范围内佛教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既比较充分地吸收了当时学术界的最新成果,又有编著者的个人研究心得,长期作为国内各教学单位的重要参考书。
在中国佛教史的研究领域,至今还没有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叙述整个中国佛教历史的通史性著作,只有一些通史类的著作。其中,吕澂的《中国佛学源流略讲》(1979),是叙述中国佛教思想发展和演变的重要著作,在许多方面对以后的研究者起到了引路的作用。任继愈主编,杜继文、杨曾文、丁明夷等人参与撰写的《中国佛教史》(已出版三卷,1981年开始出版),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系统论述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的著作。本书把这一阶段的重要佛教译著进行了系统、详尽的剖析,是完全创新性质的工作。本书在国内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是研究本阶段佛教不可缺少的重要参考书。郭朋从1981年开始先后推出《隋唐佛教》、《宋元佛教》、《明清佛教》、《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中国近代佛教思想史稿》等著作,后来作者又把它们浓缩为三卷本的《中国佛教思想史》,这些著作都是有影响的。在断代史方面,史金波的《西夏佛教史略》(1988)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作用。比较重要的各类通史或断代史著作还有方立天主编、华方田副主编的《中国佛教简史》(2001),潘桂明的《中国居士佛教史》,高振农的《中国佛教源流》(2006),江灿腾的《晚明佛教改革史》(2006),陈永革的《晚明佛教思想研究》(2007),等等。
第二,地区佛教史。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各地方政府相继重视开发当地的佛教文化资源,为经济建设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各地社科院、大专院校以及佛教界的学者也撰写了本省、本市或本地区的佛教史著作。几乎可以说,在佛教曾经盛行过的地区,都有学者推出相关佛教历史著作。20世纪80年代初,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的学者撰写了长安佛教宗派祖庭的专门著作。地区佛教史的著作如冷晓的《杭州佛教史》(1993)、《近代杭州佛教史》(1995),韩丽霞、董允合著的《云南佛教》,崔正森的《五台山佛教史》(2000),王荣国的《福建佛教史》(1997),韩溥的《江西佛教史》(1995),何建明的《澳门佛教》(1999),严耀中的《江南佛教史》(2000),陈荣富的《浙江佛教史》(2001),胡恩厚的《甘肃佛教简史》(1993),蒲文成的《青海佛教史》(2001),昆明宗教局和昆明佛教协会编的《昆明佛教史》(2001),王路平的《贵州佛教史》(2001),徐荪铭、王传宗主编的《湖南佛教史》(2002),王亚荣的《长安佛教史论》(2006)、《陕西·中国汉传佛教祖庭研究》(2006),等等。这些研究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充分利用了一些当地特有的资料,对相关佛教问题进行了尽可能细化的描述,有助于对当地佛教的深入认识。
第三,佛教专题史。
在中国佛教制度、佛教寺院、佛教礼仪、佛教事务管理等方面,重要的著作有郭绍林的《唐代士大夫与佛教》(1987),谢重光、白文固合著的《中国僧官制度史》(1990),张弓的《汉唐佛寺文化史》(1997),郝春文的《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1998),白文固、赵春娥的《中国古代僧尼制度》(2002),宿白的《中国石窟寺研究》、《藏传佛教寺院考古》,李芳民的《唐五代佛寺辑考》(2006),侯旭东的《五、六世纪北方民众佛教信仰》(1998),何孝荣的《明代南京寺院研究》(2001),圣凯的《中国汉传佛教礼仪》(2001)、《摄论学派研究》(2006),杨健的《清王朝佛教事务管理》(2008)。以上著作大多受到重视和关注。
二 中国佛教宗派研究
隋唐时期产生的中国佛教宗派,标志着中国佛教的理论创造达到了高峰,标志着中国佛教成为世界佛教的中心。凡是研究隋唐及其以后的中国佛教都要涉及佛教宗派问题。但是,改革开放以前有关佛教宗派的研究成果以论文为主,多数成果包括在与研究隋唐佛教有关的著作中,还没有出现篇幅较大的专门著作,包括通史类著作。有关各宗派历史、人物、典籍思想的专著也很少。任继愈的《汉唐佛教思想论集》(1962),吕澂的《中国佛学源流略讲》,汤用彤的《隋唐佛教史稿》,郭朋的《隋唐佛教》,严北溟的《中国佛教哲学简史》等,都对中国佛教宗派有程度不同、篇幅不等的论述。这些成果为以后佛教宗派研究的深入和提高或者指示了方向,或者奠定了基础,或者提供了借鉴,是有持续影响力的。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陆续出版了研究各宗派的专著。江苏古籍出版社历经十几年的努力,推出了中国佛教宗派研究系列丛书,可以作为中国佛教宗派研究实质性进步的重要标志。
第一,禅宗研究。
在中国佛教研究中,学术界对禅宗的研究长期以来都是投入人力最多,取得成果最丰富,研究视野最开阔的领域。尤其是近二十年来,出现了研究禅宗历史、思想、流派、人物、典籍以及禅宗文化、禅与艺术等方面的大批论文和著作,出现了所谓的“禅宗热”。直到今天,这种热度似乎仍然没有降温的迹象。
这种情况是由多方面的因素促成的。首先,是禅宗自身特点所决定的。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无论是对整个佛教还是对整个中国哲学,禅宗都是影响最大的一派,并且至今有重要的社会影响,从而激发了研究的热情。其次,国外因素的促动。自二战以后,以日本学僧铃木大拙等为主,把东方的禅学传到西方,不仅逐渐为西方学者所关注和研究,而且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用。中国的“禅学”被西方重新发现和重新解释,甚至被作为“东方文明”的一个重要代表,当成了对抗西方文明——实指近现代科学和思维理性的根据和资源。一些心理学家和精神病理学家,注重禅在调节心理平衡和治疗精神性疾病中的作用;某些社会学学者和哲学家,把禅当作反科学、非理性和直觉主义的古典模式,希望由此引导人们回归人性和自然;某些新兴小型宗教团体力图在禅中发掘信仰治疗的功能,并当作开发超自然、超心理诸种“神通”的有效方法。最后,国内的社会需要。随着国内佛教的发展,把禅引入心理治疗,或作为消除烦恼,修身养性的一种方法,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同时,有些地方政府出于发展经济和旅游的原因,积极支持禅宗文化建设,对学术界的禅宗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关于禅宗方面的论文数以千计,不胜枚举。有规模的著作也是数以百计,其内容涉及哲学、历史学、语言学、伦理学、宗教学、文学、心理学等领域。其中,杜继文、魏道儒的《中国禅宗通史》(1993)是一部禅宗通史著作,叙述从印度禅学到清末禅宗的流变历史。撰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将神化了的禅宗还原它的世俗基础,将它被描绘得虚玄模糊的面目清晰起来。比较有特点的著作有顾伟康的《禅宗:文化交融与历史选择》(1986),葛兆光的《禅宗与历史文化》(1987)、《中国禅思想史——从六世纪到九世纪》(2001),正果的《禅宗大义》(1989),洪修平的《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992),潘桂明的《禅宗的历程》(1992),邢东风的《禅悟之道——南宗禅学研究》(1992),魏道儒的《宋代禅宗文化》(1993),陈兵的《禅学与东方文明》(1994),麻天祥的《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1997),杨曾文的《唐五代禅宗史》(1999)、《宋元禅宗史》(2004),吴立民主编的《禅宗宗派源流》(1998),吴言生的《禅宗思想源流》(2001)、《禅宗哲学象征》(2001)、《禅宗诗歌境界》(2001),徐文明的《中土前期禅学思想史》(2004),龚隽的《禅史钩沉——以问题史为中心的论述》(2006),纪华传的《江南古佛——中峰明本与元代禅宗》(2006)等。
除了禅宗通史、断代史之外,还有专题性质的研究,例如对禅宗某个支派、某个地区禅系或国外禅学的研究等。例如,洪修平的《东山法门与禅宗》(1996),邢东风的《石头希迁与曹洞宗》(1997),方广锠的《印度禅》(1998),洪修平、孙亦平的《如来禅》(1997),董群的《祖师禅》(1997),梁晓红的《日本禅》(1997),苏树华的《洪州禅》(2005)等。还有比较性质的禅宗文化研究,例如洪修平、吴永和的《禅学与玄学》(1992),徐小跃的《禅学与老庄》(1992),陈兵的《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1992),赖永海的《禅宗与中国文化》、《佛道诗禅》(1990),谢思炜的《禅宗与中国文学》(1993),黄河涛的《禅与中国艺术精神的嬗变》(1994),季羡林主编的《禅与中国园林》、《禅与东方文化》(1996),孙昌武的《禅思与诗情》(1997),等等。
第二,天台宗研究。
在佛教宗派研究中,有关天台宗的成果之丰富,仅次于禅宗。王志远的《宋初天台学窥豹》是第一本天台学方面的专门著作,其后有影响的通史性著作有潘桂明、吴忠伟的《中国天台宗通史》(2001),董平的《天台宗研究》(2002),朱封鳌的《天台宗史迹考察与典籍研究》(2002)、《中华天台宗通史》(2001)等。研究天台宗人物的专著有张风雷的《智顗评传》(1995),潘桂明的《智顗评传》,李四龙的《天台智者研究——兼论宗派佛教的兴起》(2003),俞学明的《湛然研究——以唐代天台宗中兴问题为线索》(2006)。此类研究天台人物著作的共同特点,是不局限于传主的历史、思想,而是研究视野开阔,联系到佛教史以及哲学史上的很多重要问题进行论述。关于天台宗历史、教义、人物的论文很多,并且出版了相关的论文集,如黄心川主编的《光山净居寺与天台宗研究》(2001),收集了中日学者相关论文44篇,附录15篇。
第三,其他佛教宗派。
在华严宗研究方面,发表的关于本宗历史、人物、思想、典籍的论文很多,所论述的问题各有侧重和特点。方立天从1980年开始发表了多种华严宗的论文和著作。其中,《华严金师子章校释》分析了华严宗理论产生的社会根源和特点,以及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关系。台湾贤度有《华严学专题研究》(1988)、《华严学讲义》(2001)等著作,王颂有《宋代华严思想研究》(2008)。本宗通史方面的著作有魏道儒的《中国华严宗通史》(1998)。贯穿本书的整体思路有四:其一,华严支品、本部和眷属经典分别代表了华严经学的不同发展阶段,支品最能反映华严经学的最初形成面貌,本部最能反映华严经学的成熟形态,眷属经最能反映华严学与其他部类大乘经典和思潮的关系;其二,从域外传入的华严经学向华严宗学的过渡,本质上是形象描述的宗教文学向概念分析的宗教哲学的过渡;其三,禅宗中的华严学本质上不是华严学,而是禅学;其四,华严宗学不仅在佛教内部促成了多种净土信仰形态的形成,而且深深影响了宋明理学。
净土宗没有师徒传承法系,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宗派。但是净土信仰在僧俗信众中流传广泛,是仅次于禅学的佛教信仰体系。净土宗重修持轻说理,关于本宗的哲学探讨不多,而对于本宗历史、人物的研究论文比较多一些。陈扬炯的《中国净土宗通史》(2000),是首部净土宗的通史著作,论述了翻译的净土经典,中国历代弘扬净土教义的高僧事迹、思想和社会影响。魏磊的《净土宗教程》主要论述净土信仰的修持方法和过程等,刘长东的《晋唐弥陀净土信仰研究》是一部断代史性质的净土信仰流传史。
密宗以重视密法修行和坛场仪轨为特点,在唐、宋、元等朝代分别有兴盛时期。由于密宗的一些修行规定曾引起消极的社会影响,受到多方面的批评和抵制,有些著名学者甚至不承认从印度传来的密教属于佛教。因此,在密宗研究方面,改革开放以前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没有比较系统的专门著作。除了研究密宗历史、人物、思想的论文之外,研究本宗修行仪轨、艺术等方面的成果比较集中。中国佛教协会编的《中国佛教》(1982)第二辑所载高观如的《密宗》,是百科全书的词条,篇幅虽然不长,比较清晰地介绍了中国密宗的历史演变历程、主要教理和特点。吕建福的《中国密教史》(1995)是密宗研究的代表作,系统全面地梳理了密教在我国的发展演变历史。
三论宗存在的时间比较短,出现的重要人物比较少,产生的社会影响比较小,因此,研究成果也并不很丰富。各类成果的研究重点,是在本宗的创始人吉藏及其弟子、本宗的理论特点,以及本宗所注重的典籍等方面,所涉及的范围相对要小一些。研究本宗人物的专著有华方田的《吉藏评传》,研究本宗历史的著作有杨永泉的《三论宗源流考》、李勇的《三论宗佛学思想研究》(2007)。董群的《中国三论宗通史》(2008)是一部通史著作,比较系统地考察了三论宗的兴盛与沉寂历程,代表人物与重要典籍,以及重大事件与文化影响等。
唯识宗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但是从20世纪初开始,就有不少学者重视对该宗人物、典籍和思想的研究。在玄奘及其著作《大乘起信论》、唯识基本理论等方面,有很多论文。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出版了这方面的著作,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版的专著种类更多。杨廷福的《玄奘论集》(1986),田光烈的《玄奘哲学研究》(1986),是研究玄奘历史和思想的重要著作。周贵华的《唯心与了别——根本唯识思想研究》(2004)、《唯识心性与如来藏》(2006),利用汉文和藏文的资料,对唯识学重要学说发展脉络进行了系统分析,是近年来受到重视的新成果。还有释正刚的《唯识学讲义》(2006),韩廷杰的《唯识学概论》、《唯识宗简史简论》等。杨维中的《中国唯识宗通史》(2008)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唯识宗通史著作,比较系统地论述了该宗兴起、发展和衰微的历程。
在律宗研究方面参与的学者并不多,成果相对较少。除了一些有关本宗人物、思想的论文之外,还有劳政武的《佛教戒律学》等。王建光的《中国律宗通史》(2008)是国内第一部律宗通史著作,详述了自东汉以来的律学传入,律宗从唐代直至民国发展的历史轨迹及各个时期的主要特征等。
三 佛教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研究
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文化艺术的各个门类水乳交融。对佛教文化及其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比较研究,在改革开放以后蓬勃发展,除了发表很多论文之外,也推出众多著作,其内容涉及文化艺术的各个门类,如方立天的《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1988),汤一介的《佛教与中国文化》,赖永海《中国佛性论》,洪修平的《中国佛教文化历程》,周齐的《明代佛教与政治文化》(2006),孙昌武的《佛教与中国文学》(1988),普慧的《南朝佛教与文学》(2002),魏道儒主编的《普贤与中国文化》(2006),赖永海的《中国佛教文化论》(2007),佛教与语言方面的著作有陈允吉的《唐音佛教辨思录》(1988),梁晓虹的《汉魏六朝佛经意译词研究》(1982),朱庆之的《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1994),周广荣的《梵语悉昙章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2004),李涛的《佛教与佛教艺术》(1989),吴焯的《佛教东传与中国佛教艺术》(1994),宁云龙的《古代佛造像真伪鉴别与价值评估》(2007)等。丁明夷、张总重视从艺术考古角度对国内佛教造像艺术进行研究,各类成果比较多。丁明夷著有《中国美术全集·云冈石窟》、《中国石窟·克孜尔石窟》、《中国石窟·伯孜克里克石窟》、《中国美术分类全集·北方石窟》、《中国美术分类全集·南方石窟》、《佛教艺术百问》等。张总有《中华名寺》、《永恒的寺庙——石窟艺术》、《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艺术》(主撰稿)、《地藏信仰研究》等。李利安的《印度古代观音信仰研究》(2005),是众多同类研究成果中比较有特点的。王志远的《中国佛教表现艺术》(2007)是有特点的新成果。
在世界各种宗教中,佛教以典籍浩瀚,教理繁多,理论体系庞大著称。探索佛教的哲学思想,或者对佛教教义进行哲学分析,是佛教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佛教哲学研究方面,有很多见解深刻,影响较大的文章。许多研究中国哲学的著作、学者,都涉及佛教哲学的内容。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版了许多佛教哲学方面的专门著作,标志着佛教哲学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在佛教哲学研究方面,可列举的成果很多,近年出版的两部重要著作尤其具有代表性,其一是方立天的《中国佛教哲学要义》(2002)。本书以中国哲学思想及印度哲学思想的发展为参照系,以哲学观念和范畴的研究为核心,追寻了中国佛教哲学的全部体系结构,把它分为人生论、宇宙论和实践论三大部分,首次从整体上构建起中国佛教哲学的完整体系。本书被誉为“标志着我国佛教哲学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度”。其二是杜继文的《汉译佛教经典哲学》(2008),本书通过分析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的基本教义和经典,大乘佛教思潮和大乘佛教经典,勾勒出整体佛学思想的内在逻辑关系,还佛学之真面目。本书被誉为“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完全是创新的,是迄今为止此类研究中最有分量的一项成果”。
在佛教逻辑研究方面有石村的《因明述要》(1981),沈剑英的《因明学研究》(1985),杨化群的《藏传因明学》(1990),巫寿康的《〈因明正理论〉研究》(1994),郑伟宏的《佛教逻辑通论》(1996),沈剑英主编的《中国佛教逻辑史》(2001)等。另外在佛教伦理、美学等方面也有一些重要著作,例如,业露华的《中国佛教伦理思想》(2000),董群的《禅宗伦理》,王月清的《中国佛教伦理研究》(1999),释昭慧的《佛教规范伦理学》(2003),邓子美的《超越与顺应——现代社会学关照下的佛教》(2004),祁志祥的《佛教美学》(1997),王志敏的《佛教与美学》(1989),王海林的《佛教美学》(1992)等。
四 文献整理、典籍研究与工具书
佛教文献的整理出版工作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关注,60年来出版了为数众多的标点、校勘、现代语翻译的佛教文献,包括影印敦煌佛教文献等。把许多重要的佛教典籍,特别是新发现的珍贵资料进行整理出版,不仅有助于学术界研究工作的深入进行,同时也具有普及学术成果的作用。此类书籍数量很多,大约在千种以上,仅举几例。石峻、楼宇烈、方立天、许抗生、乐寿明编辑的《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从1981年开始出版,是比较系统的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集,长期成为高校的重要参考书籍。任继愈任主编的《中华大藏经》上编,共106册,于1997年全部出齐。这部藏经是目前收罗最为宏富、校勘最为精良的一种大藏经版本,代表了大陆佛教学者在佛教文献整理方面的最高成就。在佛教写本大藏经和刻本大藏经的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新成果。方广锠的《中国写本大藏经研究》(2006),李富华、何梅合著的《汉文佛教大藏经研究》(2005),张士强的《大藏经总目提要》等,都是代表研究新阶段的有价值成果,受到广泛关注。佛教的工具书也出版了许多种,其中,任继愈主编、杜继文副主编的《佛教大辞典》,堪称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学界推出的最有代表性的大型佛教工具书,学术性、科学性、可读性、实用性,是这部工具书显著的特点。
五 近现代中国佛教研究
中国近现代佛教成为中国学者的关注对象,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近现代佛教,尤其是当代佛教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点,既与学术研究发展的内在规律有关,更与当代佛教的蓬勃发展,与佛教在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分不开。关于现当代佛教的研究论文大约有数千篇,著作可能不下百部。即便关于一个重要人物、重要寺院、重要事件、重要思想,也往往形成数百万字的著作。比如,关于“人间佛教”问题的探讨,规模不等的专门学术会议有数十次,文章上千篇。研究对象的过于雷同自然会造成资源浪费,但是,从事这些研究的大多数学者们在关注现实问题,为当代佛教健康发展贡献力量中表现出的社会责任感,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从已有的相关著作看,绝大多数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版的,研究范围涉及历史、人物、思想等方面。有郭朋的《中国近代佛学思想史稿》(1989)、《太虚思想研究》(1997),郭朋、廖自力、张新鹰合著的《印顺佛学思想研究》(1991),高振农的《佛教文化与近代中国》(1992)、《近现代中国佛教论》(2002),麻天祥的《晚清佛学与近代中国》(1992)、《20世纪中国佛学问题》(2001),李向平的《救世与救心——中国近代佛教复兴思潮研究》(1993),于凌波的《中国近现代佛教人物志》(1995),邓子美的《传统佛教与中国近代化》(1996),陈兵、邓子美的《20世纪中国佛教》(2000),何建明的《佛法观念与近代调适》(1998),徐荪铭的《世纪佛缘》(1998),江灿腾的《明清民国佛教思想史论》(1996),葛兆光的《西潮又东风——晚清民初思想、宗教与学术十讲》(2006),等等。另外,黄夏年主编的《近现代著名学者佛学论文集》(1985)、《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2006)、《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补编》(2008),为研究近现代佛教提供了资料方便,有助于研究工作的深入进展。
六 藏传佛教研究
“藏传佛教”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才出现的名称,以前习称“喇嘛教”。藏传佛教研究从20世纪上半叶就开始了,并出现了重要的著作,比如妙舟的《蒙藏佛教史》(1934),法尊(1902—1980)的多种著作和译作等,为以后研究的深入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以后,参与藏传佛教研究的学者逐渐增多,研究成果也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尤其是出版了一些很有影响的著作。王森的《西藏佛教发展史略》(1987),王辅仁的《西藏佛教史略》(1982),索南才让的《西藏密教史》(1998)、《拈华微笑——藏传佛教哲学境界》(1996),李冀诚的《西藏佛教密宗艺术》(1991)、《西藏佛教·密宗》(1992)、《西藏佛教密宗仪礼窥密》(1991)等。尕藏加的《吐蕃佛教——宁玛派前史与密宗传承研究》(2002)、《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西藏宗教》、《藏传佛教与雪域高原》(2003)、《雪域的宗教》(上、下,2004),德吉卓玛的《藏传佛教出家女性研究》(2003)等。班班多杰的《藏传佛教思想史纲》(1992),以分析、梳理藏传佛教思想发展、演变为主,是有特色的成果。王世镇译注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史略》(2002)、《藏传佛教噶举派史略》(2002)。另外,研究明清时期藏传佛教特殊制度,藏传佛教与政治关系方面的文章与书籍很多,集中讨论和介绍的内容有活佛转世、金瓶掣签、达赖与班禅制度等。
七 国外佛教研究
在改革开放之前,国外佛教研究是比较薄弱的领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对外文化交流和学术交流的日益频繁,国外佛教研究不断加强,从事研究的学者也不断增加。除了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论文之外,也不断有研究著作、翻译著作出版。总的说来,中国大陆学者对印度佛教和受汉文化熏陶的日本、韩国佛教研究比较深入,对东南亚一些国家的佛教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对亚洲之外的佛教,有的处在简单介绍阶段,有的仍旧是未开垦的处女地。
我国学者在印度佛教研究方面是有传统的,所以有质量的专著比较多。吕澂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是一部有持久生命力的著作,本书利用汉文、藏文、梵文等资料,系统论述了印度佛学发展的各个阶段,是中国学者研究印度佛学的代表作。黄心川的《印度佛教哲学》(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一卷附录)、《印度哲学史》(1989),都是有影响的著作。另外,还有季羡林的《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1982)、《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1990),巫白慧的《印度哲学与佛教》(1991),李志夫的《中印佛学之比较研究》,崔连仲的《从佛陀到阿育王》(1991)方广锠的《渊源与流变——印度初期佛教研究》(2004),郭良鋆的《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1997),吴汝钧的《印度佛学研究》(1995),姚卫群的《佛教般若思想发展源流》,另外还有王世安翻译的《印度佛教史》(1987),杨曾文、姚长寿翻译的《印度佛教史概说》,宋立道翻译的《大乘佛教》(1995)、《小乘佛教》(1995)、《佛教逻辑》(1998),等等。
在日本、韩国佛教研究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版了多部重要著作。杨曾文的《日本佛教史》(1995)及其主编的《日本近现代佛教史》(1996),是中国学者研究日本佛教的代表作,反映了中国学者在一定阶段内认识整体日本佛教所能达到的水平。高洪的《日本当代佛教与政治》(1995),何劲松的《日莲论》(1995)、《创价学会的理念与实践》(1995),张大柘的《当代神道教》(1999)等,都是研究日本佛教的重要著作。另外,张大柘还翻译有《宗教与日本现代化》(1990)。在韩国佛教研究方面,何劲松的《韩国佛教史》(上下卷,1997、1999)是一部韩国佛教的通史著作,另有《近代东亚佛教史》,均为这方面研究的新成果。陈景富的《中朝佛教文化交流史》、《中韩佛教关系一千年》(1999),是中韩佛教关系方面的著作。另外,柳雪峰译有《韩国佛教史概说》(1993)、《韩国宗教史》(1992)等。
在东南亚佛教研究方面,有邓殿臣的《南传佛教史简编》,净海的《南传佛教史》(2002),宋立道的《神圣与世俗:南传佛教国家的宗教与政治》(2000)、《从印度佛教到泰国佛教》(2002)、《传统与现代:变化中的南传佛教世界》(2002),这是三部观察角度新颖的著作。韩廷杰从巴利文翻译的《大史》(1996)、《岛史》(1996),是关于南传佛教的重要历史典籍。
包括欧美在内的亚洲之外佛教方面,研究明显薄弱,并且滞后于西方学术界。在大陆学者中,李四龙致力于欧美佛教研究,发表过一些重要论文。在一些涉及亚洲之外佛教的著作中,有相关的内容介绍。迄今为止,大陆学者还没有出版一部亚洲之外国家的佛教国别史专门著作。在佛教的国别史方面,应该填补的学术空白还不少。由于国外佛教已经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相信这种局面很快会改变。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