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216.73.216.118,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宗教学研究2009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宗教学研究

第一节 犹太教的教义及派别研究

来 源
当代中国宗教学研究2009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1
摘 要
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犹太人问题得以进入学者视野,一些中国学者开始撰文介绍犹太教情况。在论著方面,张文建的《信仰战胜苦难:犹太教》,黄陵渝相继出版的《世界犹太教与文化》、《犹太教学》、《当代犹太教》[※注]等著作不但记述了犹太教产生与发展的历史,也阐释了犹太教的基本教义、伦理道德、律法体系、经典文献、礼仪习俗等。顾红亮从马丁·布伯对犹太教的批评和复兴思想着手,阐述了布伯对犹太教三种复兴概念(政治复国主义运动、宗教共同体的复兴、民族共同体的复兴)的批判,以及布伯对“统一的观念、行动的观念和未来的观念”这犹太教三大趋势的深刻解读。
关键词

犹太教

上帝

犹太人

宗教

律法

神秘主义

派别

教义

伦理

选民

犹太文化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第一节 犹太教的教义及派别研究

字体:

一 对犹太教的整体介绍与研究

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犹太人问题得以进入学者视野,一些中国学者开始撰文介绍犹太教情况。1983年赵复三的《犹太教简介》[※注]一文发表后,陆续有学者将犹太教的经典、教义介绍给国人,从而为开展犹太教的研究提供了前提。如曾炳祥的《犹太教的圣书——“摩西五经”》、[※注]孙政清的《犹太古教教义·教历·节令——基督宗教知识札记》[※注]等。

在犹太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的情况下,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开始有学者进行犹太教经典和著作的翻译工作。1996年出版了张平翻译的《阿伯特—犹太智慧书》,[※注]该书是犹太教经典《塔木德》中的格言汇总,向中国学者展示了犹太教元典文化的深邃与奥妙。90年代后期,由傅有德主持、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组织翻译的“汉译犹太文化名著丛书”陆续出版。丛书所选著作均为在西方学术界产生过重大影响之名著,多是犹太学者的宗教学研究著作。其中包括海姆·马克比的《犹太教审判》、大卫·鲁达夫斯基的《近现代犹太宗教运动》、摩西·迈蒙尼德的《迷途指津》、亚伯拉罕·柯恩的《大众塔木德》、塞西尔·罗斯的《简明犹太民族史》、利奥·拜克的《犹太教的本质》、马丁·布伯的《论犹太教》、摩迪凯·开普兰的《犹太教:一种文明》、弗兰茨·罗森茨维格的《救赎之星》、亚伯拉罕·海舍尔的《觅人的上帝》,等等。该丛书已经成为国内学界从事犹太教学习与研究的入门书与工具书,有筚路蓝缕之功。此外,学者们还翻译出版了一些近现代思想家的名著。如诺曼·所罗门的《犹太教》、[※注]G.G.索伦的《犹太教神秘主义主流》、[※注]安德烈·舒拉基的《犹太教史》、[※注]埃马纽埃尔·勒维纳斯的《塔木德四讲》[※注]等,从而为中国学界开展犹太教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与此同时,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也相继问世。周燮藩相继发表了《论什么是犹太教》和《犹太教的自我诠释——再论什么是犹太教》[※注]两篇论文,从宗教学的视角对“犹太教”一词加以定义。在《论什么是犹太教》一文中,周燮藩认为犹太教首先应是一神教,其次应定义为犹太人所信仰的宗教。按此定义,他将犹太教与其他宗教进行比较,认为犹太教更注重行动而非形而上的信仰。在《犹太教的自我诠释——再论什么是犹太教》中,作者进一步指出界定犹太教的两点难处,一是其独特性来源于漫长而独一无二的历史经验,二是其多样性来源于民族文化和历史发展的积淀;据此他主张从不同时期的各种派别对犹太教的不同诠释入手,重新分解和组合犹太教的定义。

在论著方面,张文建的《信仰战胜苦难:犹太教》,[※注]黄陵渝相继出版的《世界犹太教与文化》、《犹太教学》、《当代犹太教》[※注]等著作不但记述了犹太教产生与发展的历史,也阐释了犹太教的基本教义、伦理道德、律法体系、经典文献、礼仪习俗等。《犹太教学》还特别回顾了百年来国内犹太教学术研究的发展轨迹;《当代犹太教》则以时间为经、空间作纬,着重叙述了犹太教在当今以色列、美洲、欧洲、俄罗斯、亚洲、非洲及大洋洲等地的传播情况,向读者展示了一幅较为全面的当代犹太教发展概貌。周燮藩主编的《犹太教小辞典》[※注]是国内同仁协力编撰的第一部有关犹太教的专业性工具辞书。该书篇幅长达40余万字,收录相关词条1500多个,包括犹太教总论、教派、经典、人物、教义等方面,对国内学术界存在的译名混乱现象进行了规范整理。傅有德的《犹太哲学与宗教研究》[※注]收录了作者10多年来的研究成果,记载了作者学术思想的发展历程,其中关于犹太教的部分更是作者长期以来的思想结晶与学术概括。

近期,南京大学犹太文化所又推出了两本新译著:乔纳森·D.萨纳的《美国犹太教史》[※注]和撒母耳·S.科亨的《犹太教:一种生活之道》。[※注]《美国犹太教史》对漫长的美国犹太教历史进行了分析、总结,特别关注了犹太教在美国的种种变革与思想演进,尤其是美国犹太教各种派别的形成和分化。作者认为犹太教在美国的发展是一个积极地适应和再创造的过程,尽管美国犹太教面临外部世界的挑战和内部不同思想的冲突与对立,但仍然遵循着统一和发展这条主线。同时,他反对将美国犹太教机械地划分为不同宗派和阶段,认为美国犹太教是一个由产生到壮大、中间不时衰落而又不断复兴的动态过程。事实上,这也正好证明了犹太教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宗教,而且是犹太人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犹太教:一种生活之道》一书不是单纯地就信仰而谈信仰,而是从生活出发,论述犹太教的产生、历史和意义,介绍犹太人的日常伦理和他们怎样将宗教内化至生活,如何因自己的“行”而实践宗教信仰,该书对犹太教的阐释代表了当代改革派的主流观点。

二 犹太教的基本教义与特征

其一,犹太教的上帝观。犹太教崇拜无形无质的独一真神,认为神是独一的、永恒的、万能的;宇宙不存在任何其他上帝,也从未有人可以被奉为神圣;人类要畏惧上帝、热爱上帝。周燮藩的《犹太教上帝名讳考》[※注]对希伯来圣经和拉比文献中的“上帝”这一称呼做了比较和考证,确认“雅赫维”为犹太教上帝之名,并就它的变化原因和历史背景作出了解释,认为这个名称含有丰富的历史和宗教意义,学者若对它随意改变和翻译则是不恰当的。徐向群《上帝和人——对犹太教教义之探索》[※注]一文从人对上帝的认识和人与上帝的关系入手,最终得出犹太教的基本思想是爱上帝兼爱人的观念。沈坚在《古代犹太教一神观的演进》[※注]中探讨了犹太教一神观念的内涵和其漫长复杂的演化过程。

其二,犹太教的选民观。犹太教认为犹太人是与上帝订立契约的特殊“选民”,犹太人必须遵守契约,履行上帝赋予的职责。由于这一契约,每个犹太人作为民族一分子都与上帝发生关联,宗教与民族观念血肉相连、密不可分地结合在一起。傅有德的《犹太教中的选民观念及其嬗变》[※注]阐释了古代希伯来宗教、拉比犹太教、近现代犹太教等不同发展时期选民观念的内涵与演变。他指出:古代希伯来宗教以圣经为基础,认为上帝选定亚伯拉罕及其子孙与之立约,以色列人是作为神的宠儿和向世界各族传教的先导出现在世上的。至拉比犹太教时期,虽然以色列人流落各地,但并未抛弃选民的概念;拉比们相信,正是因为唯有以色列人愿意遵守并传播上帝的律法,才得到这种格外的恩宠和保护。随着基督教成为主导性意识形态,许多犹太人开始重新思考并修正选民概念。傅有德强调,选民概念在一定意义上维护了犹太人的民族性和宗教传统,但它作为历史的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犹太文化的发展终会有一天趋于消失。赵光贵的硕士论文《试析犹太教选民观的嬗变》[※注]从圣经时代、中世纪时代和近现代三大时期论述了犹太教选民观念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论文还着重探讨了犹太教神秘主义派别哈西德派和启蒙运动思想家对选民观的重新审视过程,以及近现代犹太教的不同派别对选民观念的不同看法。赵光贵认为,这四大派别虽因为各自对经典的阐释和立场不同而对选民观念作出了不同的解释,但其主旨是一致的,都是“在新的形势发展的情况下,对如何维持犹太人凝聚力所做出的努力”[※注]

其三,犹太教的律法性。顾俊杰的《犹太教与犹太法律文化》[※注]和黄天海等人的《摩西法律的契约形式和以律法为核心的希伯来宗教》[※注]研究了犹太教的律法观念。他们认为,作为一个民族,犹太人首先服从和履行上帝规定的律法,视之为神圣不可侵犯之物。犹太教有两部主要的律法书:成文律法《托拉》和口传律法集《塔木德》。它们不但是宗教戒律,同时也是世俗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犹太人认为上帝的无上权威和意旨都体现在他所启示的一切律法中,人们对上帝的敬畏和热爱都是通过在每日生活中遵从上帝的戒律来表达的;因此,戒律对犹太人来说具有至高无上的意义。遵守戒律不应看成是一种负担,而应看成是一种欢乐,因为遵守戒律的人与上帝更接近了。犹太教这种视律法为神圣的观念深深影响了犹太世俗法律,同时对西方法系也有着影响。何小莲在《希伯来法精神——犹太教对现代西方文明的贡献》[※注]一文中指出,犹太人不但在民族文化最初兴起的时候就建立了一整套律法体系,更在以后寸土皆无的流亡情况下成熟和完善了它,对犹太人来说,律法就是神颁布的,人世间任何权利都无法超越其上。这种律法至上的理念极大地影响了初创时期的西方法学体系,也为西方文明中对平等公正的社会理想的推崇埋下了种子。

其四,犹太教的伦理性。犹太教非常重视伦理规范和宗教道德,认为人对上帝的热爱和信仰就是遵守上帝以律法形式向世人传递的道德观念。陈超南的《在上帝和生活之间寻求平衡》[※注]是较早的对犹太教伦理观念进行探讨的文章之一,该文从宗教信仰、日常生活、强者精神和商业借贷四个方面考察了犹太民族的伦理观念,认为由于上帝观念对生活的处处渗透,犹太教的宗教伦理特征才得以突出彰显。文章还指出,犹太教的借贷伦理所建立的契约关系已经融入了资本主义精神之中。黄陵渝将犹太教的伦理规范归结为“爱上帝”和“爱世人”两大主题,并通过这两大主题揭示了犹太教深层次蕴含的“公正”、“公义”等伦理准则和行为规范。[※注]

此外,李勤还指出犹太教具有此岸性、直观性的特征,与基督教相比,犹太教教义注重今世的善行和恶行,以及由此所带来的直接宗教回应。因此,宗教不只是一种意在描绘来世的精神寄托,而且是今生可看可触的生活方式。同样,犹太教对守教者的判定并不仅仅根据其信仰的虔诚与否,而且同样注重教徒对律法这种直观的宗教外在形式的遵守和效果。[※注]

三 犹太教的派别

如历史上出现的各种宗教一样,犹太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分化出了各种不同的派别,从近代以来的情况来看,主要可以分为正统派、改革派、保守派、重建派等。

黄陵渝在《犹太教正统派》[※注]中介绍了正统派的基本情况。指出正统派是犹太教最大的派别,该派的特点是严守犹太教的传统信仰、律法和礼仪,尤为注重教育,并拒绝变革。当然正统派也并非铁板一块,大体可分为三个支派:极端正统派、现代正统派和哈西德派。近年来哈西德派研究在国际犹太学术界格外引人关注,哈西德派是18世纪中叶诞生在东欧的神秘主义派别,旨在从内部改变犹太人,唤起犹太人内心的宗教热情。他们不注重理性和知识,更为强调人的情感,目的是通过无杂念的虔诚祈祷而达到与上帝的交融。国内研究哈西德主义的学者并不多,马丹静的硕士论文《哈西德运动研究》[※注]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阐述了哈西德运动兴起的原因、背景和发展历程,重点分析了哈西德领袖(柴迪克)在运动中所起的作用。马丹静认为,哈西德运动是在外部社会动荡不安、犹太人内部出现矛盾和分化的局面下出现并兴起的,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一场信仰复兴运动。哈西德运动独特的教廷制和柴迪克制成为它快速扩张并在历次劫难后不断复兴的关键。同时,哈西德运动将宗教活动的重心从思维转移到内心,从对经典的枯燥研究转为内心对上帝的热爱,这种简单化、现实化、通俗化的宗教信仰对广大下层群众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这些都是哈西德运动拥有大量信徒并能在二战后迅速复兴的原因。另外由董小川主编的《现代欧美国家民族的同化与排斥》[※注]一书中的第九章《现代美国犹太教正统派(哈西德派)及其同化问题研究》对哈西德运动的基本含义、历史由来、基本教义等情况做了系统介绍,并专门对哈西德派在美国的历史、现状、派别进行了详细梳理,提出了哈西德派在美国多元与现代环境下所面临的认同整合和精神调适等具有普遍意义的犹太文化命题。

黄陵渝的《世界犹太教与文化》[※注]和《当代犹太教》[※注]等著作梳理了改革派犹太教的发展脉络,认为改革派的主导思想带有明显理性主义因素,即强调犹太教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在发展过程中摒弃过时的、不合理的成分,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改革派在发展过程中废弃了不少古老的习俗,如礼拜时男女混坐、不用希伯来语而用所在国语言读经、实行男女平等原则、妇女有担任拉比的权利等。

近年来,从美国保守派中分化出来的重建派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胡浩在《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论“作为一种文明的”犹太教》[※注]中对摩迪凯·开普兰的思想进行了研究。开普兰是重建派奠基人和开创者,他认为正统派、改革派和保守派都不能适应现代性和当代犹太生活的需要,因而必须加以重建,将其改造成为自然民主型的宗教。犹太教应当是一种进化的文明,上帝、《托拉》和犹太人是构成它的三大要素。重建派在仪礼上接近保守派,但在理论观点上甚至比改革派还要激进。这个派别主张自由解释传统,要求宗教生活民主化,鼓励和支持以色列国的建设。傅有德的《试论开普兰宗教哲学》[※注]一文探讨了开普兰的宗教哲学思想,他指出对开普兰来说,并不存在着超自然的上帝,上帝就意味着内在于宇宙间的创造力或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内化至自然界、社会和个人之中即成为至上的信仰,同时又为人们提供了人生之目的与动力。这就意味着开普兰把传统犹太教中的人格神请出了宗教领域,代之以一种弥漫在人和宇宙间的和谐力量。从这个角度来看,开普兰的上述宗教学说实际上是一种泛神论。但是,并不能就此说开普兰所定义的上帝(创立)因其非精神性和非人格化而不能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和精神生活的目标,宗教的本质与核心是信仰,因此开普兰及其信徒对他们所定义的上帝的信仰即构成稳定的神学意义之存在。

学者们也关注了犹太教中的神秘主义问题。从宗教与文化的角度看,神秘主义因为反映人内心对宗教的本质渴求,经常被视为最纯正宗教精神的代表。由涂笑非翻译的G.G.索伦《犹太教神秘主义主流》[※注]一书对浩瀚的原始资料进行了整理和分析,概括了犹太神秘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发展阶段。刘洪一的《犹太文化中的神秘主义及其效用》[※注]从早期犹太文献中的神迹奇事以及散布在犹太生活中的禁忌、戒律等入手,认为犹太神秘主义是贯通在宗教与世俗生活中的一种大众情感和文化品性,它的核心内容和认识论基础是对上帝和世界的不可知论。犹太神秘主义的文化效用表现在:对上帝及相关神学思想的论证,以虚妄的方式抗拒现世压力的世俗功利动机及心理慰藉,作为一种意识存在对犹太人认知世界及其实践行为的隐晦影响。刘精忠的《宗教神秘主义与犹太弥赛亚信仰探析》[※注]一文对喀巴拉运动、萨巴泰·泽维运动、哈西德运动和弥赛亚运动关系做了一定的探讨。

四 著名人物的宗教思想研究

作为一种民族宗教的内在体现,犹太文化史上的著名思想家大多深受犹太教的影响。近年来,中国学者不仅翻译了《理性之光:阿哈德·哈姆与犹太精神》、[※注]《希腊化世界中的犹太人:斐洛思想引论》[※注]等重要著作,而且对斐洛、利奥·拜克、马丁·布伯等著名犹太思想家的神学或哲学思想进行了多方位的解读。

斐洛是希腊化时期的著名犹太神学家和哲学家,他的思想联结了希伯来文化、希腊文化和基督教文化。范明生的《犹太教神学是东西方文化的汇合——论斐洛的神学》[※注]讨论了斐洛关于神的论证、逻各斯思想及斐洛的历史地位。他认为斐洛的逻各斯思想将犹太传统智慧观和希腊哲学中的逻各斯思想结合起来,给早期基督教上帝观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寓意解经法则开创了基督教解经学的历史。

傅永军的《在爱中接近上帝——利奥·拜克论犹太教的本质》[※注]注重利奥·拜克神学思想中“爱”的方面,认为利奥·拜克反对传统的上帝观念,强调上帝的伦理属性,他的思想主要表达了人与上帝的互爱这样一种新的神人关系。在另一篇文章《伦理的一神教与唯一神的伦理确证——利奥·拜克自由神学思想的现代意义》[※注]中,傅永军认为利奥·拜克成功地将犹太教神学限制在伦理领域;在他的自由神学中,存在论让位于关系论,本体论让位于伦理学。

马丁·布伯是现代德国最著名的宗教哲学家,宗教存在主义的代表。刘杰在《论马丁·布伯的宗教哲学》[※注]从人本主义的对话哲学、新哲学思想和复兴犹太教三大方面深入论述了布伯的宗教哲学思想。顾红亮从马丁·布伯对犹太教的批评和复兴思想着手,阐述了布伯对犹太教三种复兴概念(政治复国主义运动、宗教共同体的复兴、民族共同体的复兴)的批判,以及布伯对“统一的观念、行动的观念和未来的观念”这犹太教三大趋势的深刻解读。[※注]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