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3.12.146.79,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宗教学研究2009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宗教学研究

一 萨满教田野调查的深入开展

来 源
当代中国宗教学研究2009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4
摘 要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萨满教研究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过程。萨满教学科基础建设、理论和方法的多样化、研究领域的拓展、国际对话能力的加强、整体水平的提升等方面都体现着这种变化,在学术研究方面的建树和贡献也体现了这一学科的发展趋势。与国内其他相关学科相比,国外研究译介工作还有很大差距,已有的译文和译著所反映的国外萨满教研究情况不仅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对前沿问题也关注不足。
关键词

萨满教

萨满

宗教

民族

学者

萨满文化

原始宗教

学术界

人类学

北方民族

国际学术界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一 萨满教田野调查的深入开展

字体:

田野调查方法是萨满教研究最基本的方法,是获取研究资料的最直接的方式。改革开放后,中国萨满教研究的民族学田野调查的传统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和强化,深入少数民族地区,通过访谈、现场观察、座谈等方式,全面、系统地收集萨满教研究资料已成为研究者的自觉行为,乐此不疲。

30年来我国萨满教田野调查不断深化,调查内容不断拓展,田野调查的手段也不断优化,极大地提高了萨满教田野调查的质量和效率。这种多元化的萨满教调查所收获的成果也是多方面的、多种形式的。

1.调查报告和基于田野调查的学术成果大量涌现

调查报告是萨满教田野调查的直接成果,反映田野调查的深度和广度,也体现着调查者的学术旨趣。应该说,萨满教研究者多数是在调查实践中学习田野作业的方法,许多研究者对于撰写调查报告还缺乏足够的重视,更倾向于将自己的调查资料用于学术著作中。因而,这方面的成果与大量的田野调查工作实践还不尽相应。

值得称道的是,满都尔图等萨满教研究的开拓者凭借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时期积累的田野工作经验,多次深入东北、西北、内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萨满教实地考察,开创了改革开放后萨满教田野调查的先河,并为学术界贡献了一系列规范的萨满教民族志田野调查报告。1980年8月,满都尔图和夏之乾赴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金泉公社(现乌珠牛录和依拉奇牛录)进行田野考察,后发表调查报告《察布查尔锡伯族的萨满教》。[※注]1992年7月15日—8月28日,满都尔图同意大利的几位学者合作,对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的萨满教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田野考察,撰写了《哈萨克族萨满教调查》、《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族萨满教调查》[※注]两篇调查报告,详细地记述了上述新疆突厥语族诸民族萨满活动的现状、萨满访谈实录及仪式过程。这些萨满教调查报告,对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忠录的《锡伯族萨满文化调查》[※注]是作者依据其1989年12月,1990年5月,1990年5月、6月、8月,1993年9月在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对十余位萨满文化传承人访谈调查撰写而成。仲高、迪木拉提、贺灵、佟克力合著的《锡伯族民间信仰与社会》是第一部锡伯族民间信仰和萨满教方面的专题研究报告。全书共分14章,系统地梳理和整合了锡伯族民间信仰和萨满教调查资料,对锡伯族民间信仰这一庞杂的系统进行条分缕析,并以整体的面貌加以呈现。

迪木拉提·奥玛尔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就曾先后3次深入新疆天山南北农村、牧区,对突厥语族诸民族的萨满教遗俗进行过专门的调查,获得第一手调查资料。他撰写的《突厥语族诸民族萨满教的族群性分析报告》,[※注]对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族的萨满教仪式、萨满的类型、领神途径、神灵体系等做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热汗古丽的《维吾尔族萨满信仰现状调查研究——以新疆阿图什等地区萨满信仰活动调查为例》[※注]是一篇颇见功力的调查报告,该文不仅详细地描述该地区维吾尔族萨满信仰观念、神灵体系,而且对萨满的现代功能也予以关注,并对一些相关理论问题进行分析,是一篇理论与调查结合的优秀调查报告。

对满族萨满教的调查,以富育光先生为首的吉林省萨满教考察组取得的成绩最为突出。从1983年起,这个考察组对松花江中上游地区的满族瓜尔佳氏、尼玛察氏、锡克特里氏、扈伦瓜尔佳氏、赵氏家族进行了长期的萨满教跟踪调查。这些调查资料集中发表在富育光、孟慧英合著的《满族萨满教研究》,王宏刚的《满族和萨满教》,郭淑云、王宏刚《活着的萨满——中国萨满教》,郭淑云《追寻萨满的足迹——松花江中上游满族萨满田野考察札记》等著作中。一些来自田野调查的报告和学术论文也受到国外学术期刊的欢迎。郭淑云以满族石氏家族田野调查为基础撰写的两篇学术论文[※注]连续在国际萨满教研究会会刊《萨满》(Shaman)上发表,在国外学术界产生一定的影响。此外,宋和平等学者也较早地开拓了黑龙江地区满族萨满教调查。[※注]

蒙古族萨满教调查起步早,成果显著。其中,白翠英等人对科尔沁蒙古族萨满教进行了系统考察,挖掘和抢救一批珍贵的萨满资料,在此基础上完成的《科尔沁博艺术初探》[※注]一书,虽以艺术的视角考察东蒙地区蒙古族萨满教,实为科尔沁蒙古族萨满教的系统研究之作,探讨了科尔沁蒙古族萨满教的基本问题,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波·少布先生对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萨满教遗存的调查开辟了蒙古族萨满教调查研究的新领域。他发表的一系列蒙古族萨满教论著多有新意,如《多克多尔山祭奠仪式研究》、[※注]《杜尔伯特努克图人原始文化遗迹浅析》、[※注]《东蒙萨满的派系及其职能》[※注]等论文,均为基于田野调查的创新之作。

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族萨满教形态古老,特色鲜明,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这些民族萨满教调查、研究起步较早。秋浦、满都尔图等前辈萨满教学者主要是基于对上述民族萨满教的调查开拓了中国萨满教研究。20世纪80年代后,一些本民族学者和地方文史工作者、民族工作者,也开始致力于本民族或本地区萨满教调查与研究,并具有亲历性和来自第一手调查的实证性等特点。[※注]

来自北京、吉林等地的学者对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族萨满教也进行了长期的跟踪调查。1990年春,富育光、王宏刚在大兴安岭考察期间,与鄂伦春族学者关小云一同调查了自20世纪30—80年代十八站、白银纳两地17位萨满的基本情况。上述调查资料发表在《鄂伦春族萨满教调查》[※注]一书中。该书以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展示了鄂伦春族萨满教的基本面貌,为研究萨满教的原始形态提供了宝贵的实证资料。富育光、王宏刚、郭淑云等人也曾多次深入海拉尔、齐齐哈尔等地区,考察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的萨满教。吉林萨满教考察组的田野收获及国内同仁的调查成果一并汇集在郭淑云、王宏刚主编的《活着的萨满——中国萨满教》[※注]一书中。该书收录中国北方鄂伦春、鄂温克、满、锡伯、赫哲、蒙古、达斡尔、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裕固和朝鲜族等12个民族的萨满教及相关民俗的写真图片258幅,图文并茂,系统、形象地展现了中国北方民族萨满教的现存形态及萨满教对北方民俗文化的深远影响。满都尔图、孟和曾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鄂温克自治旗、陈巴尔虎旗、鄂伦春自治旗,黑龙江省齐齐哈尔梅里斯区、富拉尔基区对达斡尔、鄂温克、蒙古(陈巴尔虎)、鄂伦春萨满教进行田野调查,其成果汇集在满都尔图主编的《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萨满教卷》[※注]中。孟慧英将其在北方民族中获得的萨满教资料及其调查心得集中发表在《寻找神秘的萨满世界》[※注]一书中。吕萍、邱时遇的《达斡尔族萨满文化传承——斯琴掛和她的弟子们》[※注],以斯琴掛萨满及其弟子们的萨满活动为主线,详尽地记述了达斡尔族萨满文化传承的基本情况。

2.萨满神歌的收集、翻译与整理

萨满神歌(又称仪式歌、神词、祭词、祷词)是萨满及其助手在萨满祭祀仪式上吟诵、咏唱的歌。萨满神歌集中体现了萨满教的观念体系,记述了各民族萨满教仪式的过程,是萨满教研究中最直接的第一手资料,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受到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萨满神歌包括口承和文本两种形式。对于口传萨满神歌的搜集,蒙古族学者起步较早,20世纪50年代即已展开,七八十年代后进入发展时期。自20世纪70年代末,包玉林、泰·满昌、巴特尔、乌兰杰等人先后深入科尔沁草原,搜集记录萨满教祭词、神歌。乌兰杰的《蒙古族古代音乐舞蹈初探》、白翠英等人的《科尔沁博艺术初探》[※注]等书,分别收录了作者在科尔沁地区采集的萨满教神歌。《鄂尔多斯祭奠赞祝词选》一书收录了鄂尔多斯地区传承的120余首萨满教祭词、神歌以及民俗化的祝词、赞词。2007年热得那班斯尔整理、其布热审订出版的《哈布图哈萨尔的阿拉格苏里德》(蒙文)[※注]一书中,收录祭祀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旗帜的祭词。

锡伯族学者先后在察布查尔民间发现数部萨满神歌,是研究锡伯族萨满教的第一手资料。锡伯族学者在翻译、整理《萨满神歌》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目前,已公布的《萨满神歌》有5部,均为满文诗体。其中,发现较早,整理和研究起步也较早的是由南金保收藏的两部萨满歌《祈告、祝赞、祷告之神歌》、《治病时送巫尔虎之神歌》。这两部萨满歌主要有两个整理本,一是奇车山、贺灵、佟克力整理的《锡伯族〈萨满歌〉译注》,[※注]另一个为永志坚的整理本。[※注]

满族萨满文本的大量发现,可谓举世罕见,在世界萨满教研究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近20年来,中国学者在整理、研究满族萨满神歌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这方面的成果主要有石光伟参与整理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吉林省卷》(满族石氏等家族神歌、神词)、[※注]石光伟、刘厚生编著的《满族萨满跳神研究》、宋和平译注《满族萨满神歌译注》、宋和平、孟慧英著《满族萨满文本研究》和尹郁山编著《满族石姓家族祭祀神歌比较研究》等。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