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18.219.103.116,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宗教学研究2009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宗教学研究

一 犹太教与基督教

来 源
当代中国宗教学研究2009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7
摘 要
犹太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孕育了早期基督教,也极大地影响了伊斯兰教的创建和发展。因此,对于犹太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之间关系的研究历来为国际学术界所瞩目。赵复三在《对犹太宗教文化与其他文化关系的一点探索》[※注]中就犹太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的渊源关系和犹太教对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做了精辟的论述,认为犹太教在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产生时期、西欧文艺复兴运动时期都发挥了“酵母”的作用。另外,肖宪在《中国历史上的犹太人和穆斯林:比较研究》[※注]中通过对中国传统历史上犹太人和穆斯林的对比,探讨了犹太人之所以被同化的原因。
关键词

宗教

犹太人

儒学

教义

伦理

儒家

观念

犹太教

中国学者

分歧

先知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一 犹太教与基督教

字体:

中国学者们的目光主要集中在基督教对犹太教的继承和分歧上,目前较为一致的观点是:基督教源于犹太教,是犹太文化裂变和重组的结果;基督教直接继承了犹太教的核心教义和经典,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新兴宗教。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上帝概念外延的扩大、律法的革新和解读、经典的创新等方面。赵林的《论基督教与犹太教的文化差异》[※注]用道德主义与律法主义、内在信仰与外在仪式的差别对双方的差异进行定位,认为二者的分歧主要有三点:基督教形而上学的神学理论与注重直观与现世的犹太教不同;犹太教外在律法对信仰的规范与基督教更侧重于内在对信仰的坚持有别;基督教提出了与犹太教的效果论道德观相反的动机论道德观。傅有德在《论犹太教与基督教的信与行》[※注]一文中指出:“信”与“行”是犹太教和基督教中的两个重要范畴。犹太教以对上帝的信仰为基础,突出行为和律法的作用,注重“因行称义”。基督教以对耶稣基督的本真信仰为基础,认为只有依赖“信仰”才能得救,强调“因信称义”。它们之间更本质的区别是信仰对象和救赎手段不同。王周钦、张维的《论早期基督教和犹太教分裂的必然性》[※注]不但从政治目标和教义体系的分歧论述了两教分裂的原因,同时也关注了当时独特的历史背景,认为犹太人的希腊化和离散为基督教的独立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基础,争夺教徒加速了二教共同社会基础的分裂,而圣殿被毁和巴尔·科赫巴起义则最终完成了二者的分离。刘爱兰的《试论基督教对犹太教的继承与革新》[※注]研究了早期基督教改革家为传播基督教所作的贡献和基督教迥异于犹太教的基本组织形式。

学者们还对弥赛亚信仰进行了关注。“弥赛亚”一词为希伯来语音译,原意为“受膏者”,但后来被赋予一种特定的含义,意味着国家的复兴和人民的拯救。在犹太教义里,“弥赛亚”身兼先知、祭司、君王多重角色,是一位伟大的领袖,他将率领犹太人建立一个新的永恒国度。梁工的《弥赛亚观念考论》[※注]以《旧约》、《新约》和其他犹太文献为考察对象,对犹太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演变出来的各种观念(如现世首领式弥赛亚、理想君王式弥赛亚、末世救主式弥赛亚、政治首领和军事统帅式弥赛亚,以及耶稣和保罗的弥赛亚观念)作出了多方面的考证和辨析。梁工认为耶稣摒弃了犹太弥赛亚观念中的民族主义倾向和政治性、世俗性、功利性动机,而大力张扬了普世主义和绝对宗教精神;保罗的弥赛亚观念则进一步致力于阐释耶稣对于普通民众的意义,为基督教日后征服整个西方世界奠定下重要的神学根基。

基督教继承了犹太教的这一观念并将“弥赛亚”概念的范围扩大,认为真正的“弥赛亚”是耶稣基督,他为拯救世人的深重罪孽而受难并将再次降临。双方观念上的相似和差异使人们很容易将犹太式弥赛亚观念与类似的基督教式弥赛亚观念联系起来。傅有德的《犹太教的弥赛亚观及其与基督教的分歧》[※注]和申丽霞的《救世主—弥赛亚:人类宗教精神的期盼——从犹太教与基督教谈起》[※注]就对双方观念的分歧做了详细说明。傅有德认为双方根本性的分歧,在于对犹太教来说,弥赛亚虽然背负着神圣使命,但本质上来说是一个凡人,其目的是在现世建立一个完美的世俗性理想社会;而对基督教来说,弥赛亚是基督,是神,他要建立的是抽象性的彼岸“上帝之城”。此外,犹太教认为真正的“弥赛亚”尚未到来,而拒绝承认耶稣之神性,这一点也被基督教视为渎神的象征。而申丽霞则认为,犹太式弥赛亚观念伴随着犹太民族的亡国和流散过程,因此其核心思想是民族和国家的复兴;而基督教的弥赛亚观念更加看重全人类灵魂的救赎,以及在精神层面上对人的道德境界和价值取向进行提升。陈艳艳的硕士论文《论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弥赛亚观》[※注]对两种宗教的弥赛亚观做了整体梳理、并做了一定程度上的对比研究。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