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3.21.33.186,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宗教学研究2019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宗教学研究

一 对耶稣生平及其历史真伪问题的研究

来 源
当代中国宗教学研究2019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1
摘 要
在对历史研究的新发现和对重大理论问题的新阐释上,中国学术界的古代基督教研究在下列重大问题上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一对耶稣生平及其历史真伪问题的研究。因为按照他的逻辑,不仅没有基督教哲学,而且也没有希腊哲学、拉丁哲学、罗马帝国哲学。这种观点虽然将由基督徒创造的哲学纳入了哲学发展的总的历史,但却否认了基督教可以有自己的哲学和历史上已经存在的基督教哲学,从而将基督教哲学这个在特定文化环境下由特殊的社会群体创造的哲学支解了,化作个别基督徒哲学家的观点而从哲学史中淡出了。如果把宗教与哲学完全两分,进而否认基督教哲学的存在,那么我们所得到的思想图景是不完整的,有缺陷的,而且也是有违历史事实的。
关键词

哲学

罗马帝国

学术界

中译本

基督教

基督

中国学者

福音书

历史人物

基督徒

宗教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一 对耶稣生平及其历史真伪问题的研究

字体:

改革开放之初,19世纪德国的青年黑格尔派的相关论点对中国学术界影响最大。其代表人物大卫·弗里德里希·施特劳斯的《耶稣传》中译本虽然迟至1981年才出版,[※注]但它的影响可以从后来的一些中国学者的著作中看出来。“耶稣基督究竟是历史人物,还是宗教的幻想?十九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德国青年黑格尔派施特劳斯和布鲁诺·鲍威尔对圣经福音故事的批判,事实上就是对基督教神迹信仰的批判。施特劳斯认为福音书中记载的神话故事(神迹)绝不是历史事实,而是由于救世主观念在早期基督教社团中的流行而自然发生的结果,它是人的创造,但不是故事作者的故意捏造。”[※注]

英国神话学派对中国学术界的影响也很大。英国学者罗伯逊所著的《基督教的起源》在中国较早就被译成中文出版。作者关于基督教创始人耶稣的基本看法是:“与其说耶稣创立基督教,不如说是基督教描绘出一个耶稣,还较符合历史的真实。”[※注]在英国神话学派的影响下,日本学者幸德秋水(1871—1911年)写成《基督何许人也——基督抹杀论》。该书列举福音书中的大量矛盾,提出它所记载的耶稣事迹只能“看作神话小说”,而不能“径直信为历史事实”。全书最后得出结论:“耶稣基督不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而只是以古代神话的糟粕渣滓、残骸断础拼凑起来的一个没有生命的偶像而已。”[※注]20世纪80年代翻译出版的一些苏联学者的著作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观点,如克雷维列夫的《宗教史》。该书作者在这个问题上持神话说,认为“基督是一个神话人物”[※注]

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中国学者开始较为全面地分析这个问题。前杭州大学的胡玉堂先生较早指出:“一种意见认为耶稣是真实的历史人物,确有其人,其依据有三:(1)公元一世纪犹太史家约瑟弗斯著作中曾提到耶稣,并说‘他是基督’。这句话很可能是改写,不能作为不存在这一历史人物的依据。(2)罗马史家著作中说明了基督教是由一个称为‘基督’的人所创立,而对基督徒来说,它是耶稣的专有称号。(3)福音书的资料来源可能包括从耶稣活动时期到成书时期有关耶稣各种传说的记载,故有一定的真实性。据此三方面说明耶稣是一个历史人物,他很可能是当时犹太社会群众运动的领袖,运动失败后,人民长期铭记他,奉为救世主。”[※注]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于可先生说:“我认为在发掘出新的史料以前,从历史科学的角度,很难确切地说明其有或无。但根据目前的迹象和基督教的传说来看,我赞同证明耶稣无比证明耶稣有更困难。此问题的最终解决,尚有待于新史料的发现。”[※注]郭圣铭先生说:“我们无法证明历史上究竟有无耶稣基督其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历史上的耶稣基督,绝不同于神话传说中的耶稣基督。”[※注]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学术界认为耶稣在历史上确有其人的观点逐渐占了上风。唐逸先生指出:“拿撒勒人耶稣是个历史上确实存在过的人物,这个‘拿撒勒人’反对犹太教祭司贵族的腐化生活,倡议改革,获得了一批追随者,成为犹太教的一个小宗教派——拿撒勒派。后来,他的门徒可能出于虔诚的信仰或宣传上的需要,根据犹太先知们的有关弥赛亚的预言,认定他就是弥赛亚,把他描绘成一个神奇人物,进而逐渐视其为崇拜对象——耶稣基督。”[※注]90年代后期翻译出版的两部耶稣更进一步加强了这种观点。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由高师宁、段琪翻译的美国学者克罗桑的《耶稣传:一部革命性的传记》。作者写作这部书的立场是文化人类学的、历史学的、文献考据学的,而不是护教的。它只涉及作为历史人物的耶稣,而不涉及作为信仰对象的基督,只涉及作为人的耶稣,而不涉及作为神的基督。此书为中国学术界了解西方学术界在基督教起源和耶稣的生平提供了新的材料。由梁工教授翻译的法国学者欧内斯特·勒南的《耶稣的一生》[※注]虽是20世纪的作品,但作者对作为历史人物的耶稣的肯定及对其神性的彻底否定仍有重要影响。由中国学者自己撰写的耶稣传也涌现出来,如孙善玲的《走向神圣——耶稣传》。[※注]

可以看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术界对耶稣的看法经历了一个从全盘否定到部分肯定,从完全不信福音书记载到部分相信福音书记载,从把历史与信仰混为一谈到区分历史与信仰这样一个过程。下一步,如何把二者统一起来,则还需要学术界付出更多的努力。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只要能区分耶稣基督的“历史性的存在”与“精神性的存在”,然后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说明,承认历史上的耶稣与作为基督徒信仰对象的基督的共在,这在理论上是能讲得通的。同时我们要看到,这一问题也仍旧是国际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焦点。中国学者要及时收集相关信息,反映国际学术界在这一问题上的研究进展,在此过程中提出自己的阐释。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