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216.73.216.3,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宗教学研究2019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宗教学研究

一 历史研究

来 源
当代中国宗教学研究2019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1
摘 要
2009年以来,基督教历史文献、基督教哲学思想、圣经研究、跨文化比较研究这些基督教传统研究领域仍然是大陆学界基督教研究的重中之重,这些研究为该学科近十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宗教学界关注的热门话题,宗教生态论视域中的基督宗教、作为整体的中国基督教会建构、基督教中国化等问题相继受到学术界关注,产生了众多代表性的学术著作,这些研究为中国基督教的良性发展趋势及宗教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理论支撑。2016年)、王潇楠的《宗教学研究论著与文本解读:当代宗教研究、基督教研究专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年)、陈驯的《当代中国的基督教神学方法》(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0年)等著作。
关键词

中国基督教

圣经

宗教文化

基督宗教

基督教

基督教两会

书店

宗教

基督教文化

神学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一 历史研究

字体:

基督教史的研究分为世界史与中国史两大门类。在世界历史研究领域,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王美秀、段琦等人合著的《基督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之后,由中国学者编著的此方面专著在最近几年并不多见。2010年初,由游斌撰写的《基督教史纲》一书补此缺憾,该书隶属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书中以基督教与西方社会文化的关系为主线,简洁明了地勾勒出了基督教的历史脉络。马超群的《基督教二千年》(云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也为该领域的代表性著作,该书系统地论述了基督教的起源及其两千年的发展演变史,全书分三章,第一章介绍基督教的起源及其早期历史;第二章讲述中世纪的基督教历史;第三章讲述近代基督教史。2012年还再版了中国神学家徐怀启先生的遗著《古代基督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值得一提的是,以神学发展作为脉络来梳理基督教的发展,这在中国的学术界并不多见,香港学者林荣洪的《基督教神学发展史》(全三册)(译林出版社,2013年)可谓其中的代表作;这方面的重要著作还包括一些断代史、国别史专题研究,比如林中泽的《早期基督教及其东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田明的《罗马—拜占廷时代的埃及基督教史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朱孝远的《宗教改革与德国近代化的道路》(人民出版社,2011年)、王加丰的《西欧16—17世纪的宗教与政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年)、刘城的《英国教会史论文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王德硕的《北美的中国基督教史研究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等著作。在东正教研究方面,徐凤林教授所著的《东正教圣像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一书可谓中国学者研究东正教圣像艺术的首创之作。而《拜占庭史研究入门》(陈志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一书亦为中国学界展开对东正教的研究提供了可贵的背景资料。

中国基督教史的研究最近十年持续了之前的研究热度,研究成果最为丰硕,涉及通史、断代史、区域史、史学专题、史料整理等多个领域。其中通史以罗伟虹主编的《中国基督教(新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最具代表性,该书对基督教传入中国近200年(1807—2002年)的历史进行系统梳理,按基督教在华传播时中国的时代变迁,分为清末时期(1807—1911年)、民国时期(1911—1949年)、社会主义时期(1949—2002年)进行论述。断代史研究包括殷小平的《元代也里可温考述》(兰州大学出版社,2012年),唐晓峰的《元代基督教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赵晓阳的《近现代基督教的中国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姚伟钧、胡俊修的《基督教与20世纪中国社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胡建华的《百年禁教始末——清王朝对天主教的优容与厉禁》(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年)等著作。区域发展史是中国基督教史研究的重点区域,近十年来的研究涉及中国境内多个省份及地区,其中包括吴梦麟、熊鹰的《北京地区基督教史迹研究》(文物出版社,2010年),杨清筠的《北京天主教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左芙蓉的《基督教与近现代北京社会》(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9年),李榭熙等人的《圣经与枪炮:基督教与潮州社会(1860~190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胡卫清的《苦难与信仰——近代潮汕基督徒的宗教经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孙顺华的《基督教传播与近代青岛社会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龚缨晏的《浙江早期基督教史》(杭州出版社,2010年),陈伟的《杭州基督教史》、张先清的《17—19世纪福安乡村教会的历史叙事:官府宗族与天主教》(中华书局,2009年),孟德卫、潘琳的《灵与肉:山东的天主教,1650—1785》(大象出版社,2009年),黄有福的《东北朝鲜族地区基督教传播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年),郑永旺的《俄罗斯东正教与黑龙江文化》(黑龙江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邱广军的《基督教与近代中国东北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刘海涛的《河北基督教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16年),颜小华的《广西基督宗教历史与现状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董延寿的《基督新教在河南的传播与发展研究(1883—1949)》(人民出版社,2014年),吴宁的《没有终点的到达——美南浸信会在华南地区的传教活动》(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年),谭厚锋、林建曾、伍娟的《贵州基督教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7年)等。

在众多有关中国基督教史的研究主题中,中国基督教的本土化及教育史尤其得到学者们的关注,由赵士林和段琦主编的《基督教在中国:处境化的智慧(上、下册)》(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一书融合了赵紫宸伦理的神学、吴雷川折中的神学、谢扶雅辩证的神学、吴耀宗实践的神学、丁光训博爱的神学、陈泽民和好的神学等诸多处境化神学思想评介,呈现出多元一体的中国基督教处境化神学的面貌。陶飞亚教授所著的《中国的基督教乌托邦研究:以民国时期耶稣家庭为例》(人民出版社,2012年)及左芙蓉的 《民国北京宗教社团:文献历史与影响(1912—1949)》(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以区域个案详尽解读了这一处境化进程。在中国基督教教育研究方面,以往的学者更多的是从史的角度加以研究,在2010年问世的《中国基督教教育史论》(该书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中,复旦大学的徐以骅教授,史论结合,探讨了教会大学的神学教育、基督教神学教育家、神学教育与中国教会、外国宗派等诸多主题,虽然内容多为论文形式,但详细的史料考订、逻辑严谨的论述,仍使本部著作成为同类论著中之佼佼者。此方面的著述还有章博的《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基督教大学的发展:以华中大学为中心的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肖会平等人的《合作与共进:基督教高等教育合作组织对华活动研究(1922—1951)》(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王树槐的《基督教与清季中国的教育与社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周东华的《民国浙江基督教教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陈晶的《上海基督教会学校女子音乐教育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6年)、谢竹艳的《中国近代基督教大学外籍校长办学活动研究(1892—1947)》(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年)、张龙平的《国家·教育与宗教——基督教教育会与近代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戚印平的《澳门圣保禄学院研究——兼谈耶稣会在东方的教育机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孙秀玲的《近代中国基督教大学社会服务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等。

除教育史研究外,基督教医疗史、社会工作、与不平等条约的关系、边疆服务史也得到学者们的系统研究,最近十年的著述包括李传斌的《条约特权制度下的医疗事业:基督教在华医疗事业研究(1835—1937)》(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刘天路的《身体·灵魂·自然:中国基督教与医疗、社会事业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左芙蓉的《基督宗教与近现代中国社会工作》(民族出版社,2016年)、黄海波的《宗教非营利组织的身份建构研究——以(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为例》(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年)、杨天宏的《救赎与自救:中华基督教会边疆服务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陈建明的《近代基督教在华西地区文字事工研究》(巴蜀书社,2014年)等。在该领域尚有多部针对特定群体和历史事件的作品,这以康志杰的《基督的新娘——中国天主教贞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周伟驰的《太平天国与启示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吕实强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反基督教问题论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为代表。

传教士与差会研究是中国基督教史研究的另一个热门话题,其中,关于在华传教士及差会的研究著作有张铠的《庞迪我与中国》(大象出版社,2009年)、查时杰的《马礼逊与广州十三夷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孟德卫、陈怡的《奇异的国度:耶稣会适应政策及汉学的起源》(大象出版社,2010年)、章开沅的《贝德士文献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林美玫的《追寻差传足迹:美国圣公会在华差传探析(1835—1920)》(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林美玫的《妇女与差传:19世纪美国圣公会女传教士在华差传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黄妙婉的《卫理公会与台湾社会变迁(1953—2008)》(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年)、《传播学视角中的艾儒略与〈口铎日抄〉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清代中叶巴黎外方传教会在川活动研究》(学苑出版社,2012年)、《传教士与中外文化交流:李明中国近事报道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王鹰的《试析艾香德的耶佛对话观——基督教与佛教的相遇和互动》(宗教文化出版社,2015年)、潘凤娟的《西来孔子艾儒略——更新变化的宗教会遇》(天津教育出版社,2013年)等。

2017年度该领域共出版专著4部,译著2部,分别为伍玉西所著的《明清之际天主教书籍传教研究(1552—1773)》,该书是对明清之际天主教传教士在中国采取的一种称为“书籍传教”的传教新方法的全面研究;薛理勇的《西风落叶:海上教会机构寻踪》,该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上海与天主教和基督教有关的教堂、教会医院和教会学校等机构的分布和变迁的历史,另外,由黄光域主编的《基督教传行中国纪年(1807—1949)》也在本年度出版,该书从1807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马礼逊抵达广州写起,至1949年停笔,涉及在华基督教相关人物和团体机构近19000个。所收内容包括:(1)各国来华布道的差会——名称、国别、宗派、开教、立会设堂等;(2)历年来华的传教士——姓名、身份、驻在地、调转及相关事工等;(3)教会所办医院、学校、慈善机构、报纸杂志及社会文化团体;(4)相关教案;(5)编者认为应该收录的其他资料。这几部著作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

在中国基督教史研究领域,史料辑刊始终是一项基础性工作,近几年,“中国基督宗教史料丛刊”“中国基督宗教重要文献汇编”等丛书陆续问世。张西平、任大援、马西尼主编的《梵蒂冈图书馆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献丛刊》(大象出版社,2014年)、吴小新等主编的《满洲公教月刊(全6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英敛之集(上、下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朱维铮、李天纲主编的《徐光启全集》、周岩编校的《明末清初天主教史文献新编(全三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唐晓峰、王帅主编的《民国时期非基督教运动重要文献汇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均具一定学术影响力。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