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3.141.167.59,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宗教学研究2019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宗教学研究

四 道教现状与未来走向研究

来 源
当代中国宗教学研究2019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1
摘 要
道教史上有一些举足轻重的人物,如晋代的葛洪、刘宋的陆修静、南梁的陶弘景、唐代的司马承祯、唐末五代的杜光庭、南宋的白玉蟾、元代的邱处机、明代的张宇初、清代的刘一明等,他们在各个不同的方面做出贡献,推进了道教的发展,对当时的社会也有很大影响。因此可就某一位著名道教人物的生平、著述、活动、思想、成就、影响、地位等各个方面予以探讨,并以其为个案揭示中国道教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关系。本篇对于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道教研究谈不上总结,只不过是作为道教研究学者的我们“在途中”的自我反省而已。
关键词

道教

人物

生态思想

绘画

养生文化

道教养生

宗教

道教文化

神仙

中国道教

研究成果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四 道教现状与未来走向研究

字体:

调查研究道教在当代社会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生存发展状况,可为道教与时俱进地更加适应当今社会提供理论参考,促进道教文化在当代和未来的健康发展。道教学界过去一直侧重于研究道教的历史,对道教现状的研究用力甚少。今后应该在广泛占有实地调查材料的基础上,对这些材料做出理论分析和比较,以求对道教现状有正确而又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并预测其发展方向。道教要想在21世纪更好、更充分地在历史舞台上扮演角色、发挥功能、占有市场,并不是没有条件的。这个前提条件是什么呢?一言以蔽之,就是通过自身的变革,通过重新建构教理教义,实现传统道教的现代化转型,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时代的发展相协调,与当代突飞猛进的高科技社会相接轨,以崭新的青春面孔出现在21世纪的世界舞台上,从而适应未来世界的发展和变动。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报告《人类处在转折点》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人类正处在转折点上,必须做出抉择,是沿着老路继续走下去,还是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如果人类要探索新的发展道路,那么必须对若干旧的观念进行重新评价。”[※注]可以这样说,道教文化也正是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点上,它是沉睡在旧梦中,照老路不变走下去,还是另辟新径,对其陈旧的、不合时宜的某些价值观念、教理教义加以扬弃与改造,通过变革实现自身的飞跃、健康发展和不断创新,这是我们关心道教前途的学者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道教的未来急迫地面临着寻找新的发展途径,建构新的神学理论,存在着全面改革自身的需要,充满着无量的希望、挑战和机遇。

从世界各大宗教的历史看,它们历经改朝换代、社会的巨大演变而生存下来并取得进一步发展,表明宗教有很强的适应社会变化、与社会相协调发展的能力。道教也同样是如此,至今已有将近两千年的历史,经过许多朝代,随社会的演进变迁而曲折发展,或盛或衰,生存到现在,其适应性之强是不言而喻的。这种适应性与其对自身的整合升华是分不开的,近两千年来道教至少做了三次大的变革,一次是魏晋南北朝时代,一次是金元时代,一次是近现代以来(这一过程仍然在进行之中)。每一次改革都使道教文化再度焕发青春容颜,出现新的活力,更加生机勃勃,重新适应了社会发展变化的需求。道教能够适应已经到来的21世纪并获得拓展自身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但一个重要而不可缺少的条件是,必须跟踪时代在更大程度上进行自我调整和自我嬗变,对社会的急剧变动做出更加积极的回应,加快步伐重塑自我形象,树立与21世纪同步的自我意识,增加时代特色,只有如此,才能与21世纪的世界相适应,才能得到更为充分的发展。那种所谓“以不变应万变”的老调子不应该再弹下去了,唯有变才能通,而通泰才有道教文化的青春常在。随着社会结构的变换、文明的进步而与时俱进,这是道教生命力旺盛的体现。道教演进到今天这一步,其传统模式正面临着21世纪的考验和挑战。怎样与21世纪对话?怎样关怀和参与21世纪的社会生活,在其中发挥独具特色的影响和作用?怎样从中国走向世界,在世界宗教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要解决这些问题,没有观念的大转变,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重新塑造,没有组织制度上的革新,传播方式以及科仪上的创新等,归结到一点,没有现代化转型是不行的。对此,从事道教科研工作的学者应做追踪研究。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