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216.73.216.51,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宗教学研究2019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宗教学研究

八 道教与民俗研究

来 源
当代中国宗教学研究2019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1
摘 要
道教史上有一些举足轻重的人物,如晋代的葛洪、刘宋的陆修静、南梁的陶弘景、唐代的司马承祯、唐末五代的杜光庭、南宋的白玉蟾、元代的邱处机、明代的张宇初、清代的刘一明等,他们在各个不同的方面做出贡献,推进了道教的发展,对当时的社会也有很大影响。因此可就某一位著名道教人物的生平、著述、活动、思想、成就、影响、地位等各个方面予以探讨,并以其为个案揭示中国道教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关系。本篇对于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道教研究谈不上总结,只不过是作为道教研究学者的我们“在途中”的自我反省而已。
关键词

道教

人物

生态思想

绘画

养生文化

道教养生

宗教

道教文化

神仙

中国道教

研究成果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八 道教与民俗研究

字体:

道教在中国社会中的长期发展与传播,与中国民情风俗发生了密切的关系,在多元一体的中国各民族与族群中,民众的风俗习惯、节日庆典、思维方式等都深受道教文化影响。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其文化极为复杂、广博而深邃,深深扎根本土,与其他中国宗教相比,明显保留了更多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其丰富的生存样态通过民俗交流与融汇,塑造着中国道教与民俗文化的特征。对道教与民俗多元互动的历史和现实的研究,不仅具有系统化、概括化的理论意义,更具有中国社会如何处理宗教、民俗差异的对策和应用指导意义。道教与民俗是道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在20世纪30—40年代的日本道教研究中,出于当时某种政治目的的需要,就已关注中国民俗信仰中的道教影响问题。日本人通过对中国民俗的实地考察,相继出版了《中国民俗志》《满洲街村信仰》《中国农村信仰习惯调查》。在日本学者道教研究的十大门类中,第三大类民间信仰、民间风俗,第九大类道观、道士、科仪和圣诞节日,都涉及道教与民俗方面的问题。美国学者汤普生编著的《西文中国宗教分类目录》,将1980年以前西方学者的道教研究成果分为十个大类,其中第一大类的信仰习俗、神话,第八大类的道教神祇与崇拜,都涉及道教与民俗的问题。

在中国学界的宗教学、民俗学、民族学研究中,学者们对中国民俗节日,道教神仙的民间崇拜,道教民间传说的研究,都涉及道教与民俗信仰问题。其中不乏道教民俗的田野调查记录以及乡村信仰习俗的微观论述,说明道教与民俗研究是学界颇受重视的问题。但从已有的零星研究成果看,无论在材料的全面掌握或理论探讨的深度方面,都有继续深入开展研究的必要性。在21世纪的中国精神文明建设中,道教与民俗研究对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在社会转型中如何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正确接轨,在经济建设中发展中国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等都有着实际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应从宏观和微观结合,探析汉族、少数民族民间节日、地方风俗习惯、民间祭祀活动、风物传说、禁忌、婚嫁、丧葬等与道教的关系,弄清中国民众信仰习俗的历史源流及道教文化在中国人生活习俗中的影响,道教劝善书在民间的流传及其对某些民俗形成的影响,研究中国的庙会文化与道教的关系。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和广泛的文献解读分析,从理论上说明民间习俗与正统宗教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尝试建立道教民俗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范式。在借鉴国外宗教学、民俗学理论的基础上,以中国民俗的丰富材料来推进宗教民俗学理论的研究。通过勾画道教与民俗关系的鲜明特点,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民俗学理论,从而使中国宗教学的基础理论更为丰富。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