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道教养生文化研究
来 源
:
|
当代中国宗教学研究2019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1 | ||
摘 要
:
|
道教史上有一些举足轻重的人物,如晋代的葛洪、刘宋的陆修静、南梁的陶弘景、唐代的司马承祯、唐末五代的杜光庭、南宋的白玉蟾、元代的邱处机、明代的张宇初、清代的刘一明等,他们在各个不同的方面做出贡献,推进了道教的发展,对当时的社会也有很大影响。因此可就某一位著名道教人物的生平、著述、活动、思想、成就、影响、地位等各个方面予以探讨,并以其为个案揭示中国道教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关系。本篇对于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道教研究谈不上总结,只不过是作为道教研究学者的我们“在途中”的自我反省而已。 | ||||||
关键词
:
|
道教 人物 生态思想 绘画 养生文化 道教养生 宗教 道教文化 神仙 中国道教 研究成果 |
在线阅读
十一 道教养生文化研究
字体:大中小
目前国内外道教养生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已有不少,学界和教内人士在理论和修炼方法等领域亦有专书和论文。尽管如此,但在系统的历史文献整理、全面的养生理论及方法总结、道教养生学与现代科学的交叉研究领域的拓展等方面仍严重不足,亟待集体合作的大型课题的研究成果问世。道教自创教之日,养生即是其重要的理论与实践课题,道教的养生文化更是远绍黄老。道士们近两千年不懈追求的仙路历程,留下卷帙浩瀚的养生经典,在教内教外均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为人们的健康长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同时,道教的养生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其他方面诸如文学、艺术、医药、卫生及人体科学、养生学、环境学、生态学等都有过积极的作用。因此,展开道教养生文化的研究,不仅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全面地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拓展道教的研究,剔除其糟粕,继承和发扬其有益于现世的优秀遗产,更能使我们继往开来,运用现代理论成果和科技手段创造性地诠释和实践道教养生文化,为解决当今世界的生态危机、人伦危机提供一条独具特色的可行之路。道教养生文化的实质是对生命的养护与延益,其终极的目标是得道成仙,故而融摄信仰与实践于一体,虽有其不可超越的内在矛盾,但千百年来道士们通过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一代一代地探索攀登,为我们留下许多卓有效验、历试不爽、理法皆善的养生经典,为今人祛病强身、延年益寿、激发身心潜能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资料。与此同时,道教的养生中还有重要的道德实践内容。积善立功,不仅是外在的,更是内心的,这样才能养好生。道教养生以天道乐生,随缘度人的慈悲心量,唤起人们热爱自己、热爱社会、热爱生命和热爱自然的博爱情怀,教导人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天人一体,以天道无私的奉献精神,普济群品。从这个方面看,道教养生文化对社会的价值更加彰显,这实是道教养生对社会的重要贡献。在拜金主义汹涌的今日,以康强身心为显务,以匡正人心为内里的道教养生法,可让更多的人在身心康强的同时,拥有一个更加高尚的道德品质。
首先,对道教养生文化做系统的历史文献整理、研究。《道藏》以及《藏外道书》的出版,对道教养生文化历史文献的整理、研究已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但目前国内道教养生文献的系统全面整理还未有一个雏形。目前国内外均没有一套分量充足、史论皆善的道教养生学史,这是道教养生文化研究的一大空白。其次,在道教养生文化系统的历史文献整理的基础上,展开道教的养生理论及方法的通史性研究。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在学界亦未见系统的研究成果,有的只是对一部或几部经典的诠释,如陈撄宁先生《道教与养生》,王沐先生《悟真篇浅解》,李建章先生《性命圭旨白话解》,等等,仅限于简略的介绍或很窄的范围,未涉及系统的通史性的研究与阐论。应从上述两个方面展开攻关,以突破单个的零星研究的局限,为道教养生文化的进一步研究做出奠基性和开创性的贡献。对道教养生理论及方法的系统研究,既注重其在社会中匡正人心的巨大价值,也要注意揭示道教的强身延年之道,以造福群生,惠及后世,为人类健康长寿的追求服务。要采用文献资料收集、整理与田野考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原典的真伪、年代进行必要的、认真的考证,运用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和先进的科研手段,对于道教养生文化的历史、理论、方法和现实价值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发掘。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