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3.19.255.50,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宗教学研究2019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宗教学研究

十二 道教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研究

来 源
当代中国宗教学研究2019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2
摘 要
道教史上有一些举足轻重的人物,如晋代的葛洪、刘宋的陆修静、南梁的陶弘景、唐代的司马承祯、唐末五代的杜光庭、南宋的白玉蟾、元代的邱处机、明代的张宇初、清代的刘一明等,他们在各个不同的方面做出贡献,推进了道教的发展,对当时的社会也有很大影响。因此可就某一位著名道教人物的生平、著述、活动、思想、成就、影响、地位等各个方面予以探讨,并以其为个案揭示中国道教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关系。本篇对于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道教研究谈不上总结,只不过是作为道教研究学者的我们“在途中”的自我反省而已。
关键词

道教

人物

生态思想

绘画

养生文化

道教养生

宗教

道教文化

神仙

中国道教

研究成果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十二 道教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研究

字体:

宗教是俘获人类数量最多的乌托邦,其无限的美妙宏愿带给信徒无穷无尽的希望,且用神话调节了信徒生活中的困境。道教同样是如此。马克斯·韦伯指出:“一种宗教一旦定了型,也总会对截然不同的阶层的生活方式产生相当深远的影响。”[※注]可以说,道教也是这样的,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帝王将相、门阀士族、普通老百姓这些“截然不同阶层”的生活方式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使其各取所需,从中找到满足自己生活需要和乐趣的内容。诚如日本某些学者所说:“道教是适应中国社会各阶层,特别是庶民阶层要求的宗教。官僚统治阶层在个人私生活中也信仰道教。”[※注]道教神仙信仰和修炼方术,并不只针对某个特定社会阶层的日常生活,并不属于权贵或修炼之士的专享权利,而是向整个社会开放,成为社会各阶层亦即中国古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生活世界”的理论是胡塞尔晚年的定论,其内容之一即“当下的生命体验的意义来自一个普遍的境域,这个境域就是生活世界。它是一切经验的历史基础,先于科学给我们描述的自然世界或科学世界”。[※注]人们常说,中国古人的风俗习惯中充满迷信。那么,这些迷信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就来自于中国古人的“生活世界”,是当时生活危机四伏的表现,是中国古人在“生命体验”中对自然与社会灾难不明白、不理解的结果。当今科学“给我们描述的自然世界或科学世界”,建立在当今“生活世界”的基础上,中国古人的迷信世界则建立在他们那个时代“生活世界”的基础上。如果不解决中国古人“生活世界”的问题,换句话说,假如不研究道教与中国古人的日常生活,那么道教研究就缺乏某种“历史基础”。故把道教与中国古人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研究,是非常重要、非常有意义的课题,值得我们花大力气付出心血。而道教与中国古人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形成的一些生活方式,通过文化基因又遗传给现代中国人。这些文化基因到底在现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表现,还在持续不断地影响现代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思想和行为、风俗和习惯吗?这些文化基因对我们中国人自身实现人的现代化有何正能量、有何负能量?实现人的现代化,这是中国最终完成现代化并走向发达国家行列的至为关键之处,一点都含糊不得,一点都马虎不得,否则,必将拖中国现代化的后腿,甚或功亏一篑,这绝非危言耸听。因此,对道教与当代中国人日常生活的研究也是非常重要、非常有意义的课题,也值得我们花大力气付出心血。把中国古人和当代中国人整合起来而不是割裂开来,那就是“道教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研究”这一课题的完整含义。而这个课题的深入展开,则是对“何以中国根柢全在道教”这一重大问题的最好回应!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