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3.129.58.166,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宗教学研究2019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宗教学研究

五 犹太教与其他宗教文化比较研究

来 源
当代中国宗教学研究2019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0
摘 要
对于中国的犹太宗教研究及其历史和现状的概述而言,从专业性的宗教研究角度来说,如何确切理解“犹太教”的定义、内涵和范围等应当是一个首要的学术问题。关于犹太教的定义、内涵确定和研究范围,周燮藩在《论什么是犹太教》(《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第2期)一文中指出,虽然对于犹太教的定义问题,人们众说纷纭,但最基本的两点却是可以肯定的:其一, “犹太教”本身应可以理解为一种一神教或伦理一神教。为此,以拉比犹太教为突破口,分析了不同时期、不同派别犹太教所做的自我诠释,综合推演出犹太教的分解式定义,以期更为深入地探讨和认识组成犹太教的不同传统。
关键词

犹太教

宗教

内涵

犹太人

圣经

世界宗教

学报

律法

神秘主义

世界宗教研究

上帝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五 犹太教与其他宗教文化比较研究

字体:

在国内犹太教研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从宗教比较与对话角度来讨论犹太教与其他宗教或文化的异同及相互关系。导致这一独特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受到宗教学界及宗教人士相关不同宗教间对话问题的启发,同时这也吸引了其他宗教或哲学研究领域的学者对犹太教进一步做更深入的发掘和研究。这一议题的展开主要围绕犹太教与基督教之间的比较和对话进行,同时也涉及犹太教与中国传统儒学甚至伊斯兰教的比较或关系问题。

在此学术讨论中,学者们百家争鸣,各抒己见。其中,傅有德教授在《论犹太教与基督教的信与行》(《文史哲》2005年第3期)一文中主张,犹太教以对上帝的信仰为基础,以做义人为目的,重点突出行为和律法的作用,因而被视为“尚行之教”,其救赎之路也可以概括为“因行称义”。比较之下,基督教以对耶稣基督的信仰为基石,认为只有依赖“信仰”才能得救,因而其救赎之路被称为“因信称义”。从“因行称义”和“因信称义”的不同路向可以看出,犹太教和基督教在信与行问题上重心不同,而它们之间更本质的区别是信仰对象和救赎手段不同。

赵林教授在《论基督教与犹太教的文化差异》(《宗教学研究》1997年第2期)一文中认为,虽然基督教最初是从犹太教中演变而来的,但是其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基督教在希腊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下,日益与犹太教分道扬镳。基督教与犹太教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道德主义与律法主义、内在信仰与外在仪式的区别之上。早期基督教徒凭借着一种唯灵主义的信仰和动机论道德观,超越了囿限于直观的禁忌仪式和侧重于规范外在行为效果的犹太教。从犹太教“末世论”到基督教“救赎说”的理论发展,意味着基督教最终摆脱了犹太教的浅薄的现世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藩篱,成为一种关于灵魂得救(彼岸主义)的福音和普世主义的宗教。关乎犹太教与基督教之间渊源与比较的相关讨论还可以包括:刘爱兰的《试论基督教对犹太教的继承与革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陕劲松的《基督教与犹太教的渊源关系》(《沧桑》2006年第1期),以及王周钦、张维的《论早期基督教和犹太教分裂的必然性》(《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刘建军的《改造型的阐释:基督教对犹太教的传承与发展》(《东北师大学报》2013年第6期),刘南阳的《论基督教与犹太教分离视域中的犹太教异端祝祷》(《学海》2014年第2期),饶本忠的《〈新约〉与〈塔木德〉中的耶稣观之比较》(《基督宗教研究》2018年第2期),等等。

除了对犹太教与基督教比较的高度关切之外,周燮藩先生早在1982年的《伊斯兰教的起源和犹太教》(《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2年第1期)一文中,通过考证伊斯兰教创立之前犹太教在阿拉比亚的传播情况,从伊斯兰教的传教活动、教义和各种仪式、规定、禁令等方面,探讨了伊斯兰教与犹太教在思想上的密切渊源关系。马效佩的《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视阈中耶稣形象之比较研究》(《回族研究》2007年第4期)一文则考察了三大“一神教”宗教在如何看待耶稣这一宗教神秘历史人物上的不同立场,以及因此形成的神学信仰和教义体系上的差异。另一值得一提的有趣现象是,英国朱利安·鲍尔迪博士为西方文化寻找东方源头的著作《黑色上帝: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起源》(谢世坚译)也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2004年出版。

犹太教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比较研究近年来获得显著发展。王强伟、傅有德撰写的《犹太—儒学比较研究:学科历史、研究路向与问题反思》(《山东大学学报》2016年第5期)一文对此进行了系统盘点。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包括:傅有德在《希伯来先知与儒家圣人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一文中提出,希伯来先知是上帝在尘世的代言人,儒家的圣人则是得天道并代天宣化者。由于天道与神的启示属于同一层面,所以儒家圣人类似于希伯来的先知;就儒家圣人是通过“闻道”与“悟道”而得到天道而言,他们还是先知型的哲学家。该文还比较了先知的社会批评功能和圣人的榜样力量,揭示了先知突出公正价值而儒家圣人仁爱优先,并深入分析了产生这些差别的宗教、社会、政治和历史根源。王强伟的博士论文《“先知”与“圣人”:古代犹太教与儒学比较研究》(山东大学,2017年)更加偏重于从宗教学的视角对这两种传统中的代表性角色展开比较。傅有德在《犹太教与儒学三题议》(《山东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一文中,从神论、经书和基本学说等三个方面对犹太教与儒学进行比较研究。作者认为,儒学和典型的“一神教”犹太教相比,应当属于多神教或带有浓厚的多神教的色彩。差异在于,犹太教的经书长期被视为神的启示,而儒学经典则被认为是人言,因而神圣性与权威性不足。一言以蔽之,犹太教是以神为中心的宗教,而中国传统儒学的基调则是人本主义的,二者在某些方面可以相互补充。傅有德、王强伟还发表了《比较视域中的古代犹太教与早期儒家之孝道》(《求是学刊》2016年第3期)一文,系统比较了两种传统中的“孝”观念。谢桂山出版专著《圣经犹太伦理与先秦儒家伦理》(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集中而系统地比较了两个传统中的伦理问题。王强伟《轴心时代:犹太—儒学比较研究何以可能?》(《犹太研究》,第14辑)一文提出在“轴心时代”的框架下开展犹太教和儒学的比较研究,对方法论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

与此相关的一个话题是所谓的“犹太教在中国”研究。实质上,这一问题的研究或发掘主要是由“犹太人在中国”这一话题所引发,并从属于这一范畴。众所周知,除了陈垣先生早期的《开封一赐乐业教考》以外,这方面较具代表性的权威著作是张绥先生的《犹太教与中国开封犹太人》(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述及开封犹太人的来历、教规、残留家谱以及犹太会堂的平面图等。卓新平的《基督教犹太教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亦考证了犹太教在开封和其他地区的传播及其湮灭。此外,肖宪教授在《中国历史上的犹太人和穆斯林:比较研究》(潘光主编:《犹太人在亚洲:比较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一文则通过对传统中国社会中的犹太人和穆斯林的对比,探讨了犹太人在中国被同化而穆斯林却没有被同化的原因。

不仅如此,徐新教授在《犹太教在中国》(《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第12期)一文中通过梳理国内有关城市犹太会堂的历史,系统论述了犹太教在我国存在的历史,同时兼及论述了历代政府对犹太教所持的态度及其所实行的政策。张倩红教授在《从犹太教到儒教:开封犹太人同化的内在因素之研究》(《世界宗教研究》2007年第1期)中个人强调,开封犹太人同化的最根本动力来自犹太社团内部在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即犹太人对犹太教信仰的逐步淡化及其对儒教的深层次认同,犹太教的儒化过程正是开封犹太人的同化过程。此外,房建昌的《近代中国犹太教会堂及祈祷所考》(《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第1期)、羽离子的《明代左唐和中国犹太教》(《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89年第6期)、刘百陆的《开封犹太人清真寺规模与格局变迁》(《河南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等不少文章也都从各自不同的侧重面述及犹太人在中国的宗教生活状况。李景文等编写的《古代开封犹太人:中文文献辑要与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一书为研究古代开封犹太人的宗教状况提供了方便的辑录资料。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