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犹太教的派别
来 源
:
|
当代中国宗教学研究2019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2 | ||
摘 要
:
|
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犹太人问题得以进入学者视野,一些中国学者开始撰文介绍犹太教情况。在论著方面,张文建的《信仰战胜苦难:犹太教》[※注]、黄陵渝相继出版的《世界犹太教与文化》《犹太教学》《当代犹太教》[※注]等著作不但记述了犹太教产生与发展的历史,也阐释了犹太教的基本教义、伦理道德、律法体系、经典文献、礼仪习俗等。周燮藩等的《犹太教概论》也以时间顺序为线索,梳理了犹太教在古代、近现代以及当代的发展脉络,以专题形式介绍了犹太教的经典、基本信仰和礼仪、犹太教哲学、犹太教神秘主义以及当代犹太教的教派发展等诸多方面。 | ||||||
关键词
:
|
犹太教 上帝 犹太人 宗教 律法 神秘主义 教义 选民 派别 伦理 学者 |
在线阅读
三 犹太教的派别
字体:大中小
如历史上出现的各种宗教一样,犹太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分化出了各种不同的派别,从近代以来的情况来看,主要可以分为正统派、改革派、保守派、重建派等。
黄陵渝在《犹太教正统派》[※注]中介绍了正统派的基本情况。指出正统派是犹太教最大的派别,该派的特点是严守犹太教的传统信仰、律法和礼仪,尤为注重教育,并拒绝变革。
当然正统派也并非铁板一块,大体可分为三个支派:极端正统派、现代正统派和哈西德派。近年来哈西德派研究在国际犹太学术界格外引人关注,哈西德派是18世纪中叶诞生在东欧的神秘主义派别,旨在从内部改变犹太人,唤起犹太人内心的宗教热情。他们不注重理性和知识,更为强调人的情感,目的是通过无杂念的虔诚祈祷而达到与上帝的交融。国内研究哈西德主义的学者并不多,马丹静的硕士论文《哈西德运动研究》[※注]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阐述了哈西德运动兴起的原因、背景和发展历程,重点分析了哈西德领袖(柴迪克)在运动中所起的作用。马丹静认为,哈西德运动是在外部社会动荡不安、犹太人内部出现矛盾和分化的局面下出现并兴起的,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一场信仰复兴运动。哈西德运动独特的教廷制和柴迪克制成为它快速扩张并在历次劫难后不断复兴的关键。同时,哈西德运动将宗教活动的重心从思维转移到内心,从对经典的枯燥研究转为内心对上帝的热爱,这种简单化、现实化、通俗化的宗教信仰对广大下层群众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这些都是哈西德运动拥有大量信徒并能在二战后迅速复兴的原因。白玉广在《犹太哈西德运动历史初探》一文中对近代犹太哈西德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发展状况以及在现代性社会中的价值进行了历史性的考察。作者指出,在现代性占据主流的当今世界里,哈西德运动的存在仍然具有其独特的文化意义,应当得到主流社会文化的理解与尊重。[※注]另外由董小川主编的《现代欧美国家民族的同化与排斥》[※注]一书中的第九章“现代美国犹太教正统派(哈西德派)及其同化问题研究”对哈西德运动的基本含义、历史由来、基本教义等情况做了系统介绍,并专门对哈西德派在美国的历史、现状、派别进行了详细梳理,提出了哈西德派在美国多元与现代环境下所面临的认同整合和精神调适等具有普遍意义的犹太文化命题。
黄陵渝的《世界犹太教与文化》[※注]和《当代犹太教》[※注]等著作梳理了改革派犹太教的发展脉络,认为改革派的主导思想带有明显理性主义因素,即强调犹太教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在发展过程中摒弃过时的、不合理的成分,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改革派在发展过程中废弃了不少古老的习俗,如礼拜时男女混坐、不用希伯来语而用所在国语言读经、实行男女平等原则、妇女有担任拉比的权利等。傅有德的《民族性与普世性之间:改革派犹太人的文化认同及其启示》一文从文化认同视角出发,指出改革派犹太人既遵从了犹太传统之根,又汲取了西方的普世价值观念,同时发掘并弘扬了犹太传统中的普世因素,基本上实现了民族性与普世性的兼顾与平衡。[※注]此外,唐立新在《美国犹太教改革运动的思想源流》一文中从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以及宗教环境等三大方面入手,详细分析了上述三种因素对美国犹太教改革运动的影响,进而指出,美国犹太教改革运动是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是时代精神与自身革命的结合。[※注]
近年来,从美国保守派中分化出来的重建派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胡浩在《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论“作为一种文明的”犹太教》[※注]中对摩迪凯·开普兰的思想进行了研究。开普兰是重建派奠基人和开创者,他认为正统派、改革派和保守派都不能适应现代性和当代犹太生活的需要,因而必须加以重建,将其改造成为自然民主型的宗教。犹太教应当是一种进化的文明,上帝、《托拉》和犹太人是构成它的三大要素。重建派在仪礼上接近保守派,但在理论观点上甚至比改革派还要激进。这个派别主张自由解释传统,要求宗教生活民主化,鼓励和支持以色列国的建设。傅有德的《试论开普兰宗教哲学》[※注]一文探讨了开普兰的宗教哲学思想,他指出对开普兰来说,并不存在着超自然的上帝,上帝就意味着内在于宇宙间的创造力或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内化至自然界、社会和个人之中即成为至上的信仰,同时又为人们提供了人生之目的与动力。这就意味着开普兰把传统犹太教中的人格神请出了宗教领域,代之以一种弥漫在人和宇宙间的和谐力量。
学者们也关注了犹太教中的神秘主义问题。从宗教与文化的角度看,神秘主义因为反映人内心对宗教的本质渴求,经常被视为最纯正宗教精神的代表。由涂笑非翻译的G.G.索伦《犹太教神秘主义主流》[※注]一书对浩瀚的原始资料进行了整理和分析,概括了犹太神秘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发展阶段。刘洪一的《犹太文化中的神秘主义及其效用》[※注]从早期犹太文献中的神迹奇事以及散布在犹太生活中的禁忌、戒律等入手,认为犹太神秘主义是贯通在宗教与世俗生活中的一种大众情感和文化品性,它的核心内容和认识论基础是对上帝和世界的不可知论。刘精忠的《宗教神秘主义与犹太弥赛亚信仰探析》[※注]一文对喀巴拉运动、萨巴泰·泽维运动、哈西德运动和弥赛亚运动关系做了一定的探讨。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