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自由主义思潮
来 源
:
|
当代中国哲学研究2009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4 | ||
摘 要
:
|
自由主义是西方现代社会的主流思想,然而自由主义是一个歧义多出、界说纷纭的概念。而李强在《自由主义》中认为,自由主义有政治自由主义、经济自由主义、社会自由主义和哲学自由主义四方面的特性。主要有《殷海光林毓生书信录》(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版)、贺照田编的《殷海光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张斌峰编的《殷海光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贺照田编的《思想与方法殷海光选集》(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殷海光哲学与文化思想论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张斌峰、何卓恩编的《殷海光文集——正确思想的评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等。 | ||||||
关键词
:
|
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思潮 知识分子 论文集 自由主义思想 书店 学术研讨会 学术思想 研究成果 政治哲学 文化保守主义 |
在线阅读
第四节 自由主义思潮
字体:大中小
自由主义是西方现代社会的主流思想,然而自由主义是一个歧义多出、界说纷纭的概念。一般的,自由主义就是一种以个体自由为核心特征的价值观及与之相适应的一套社会政治体系。西方自由主义运动从17世纪的英国革命开始,经18世纪的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然后向全世界扩张、散布,成为全球最有生命力、影响力的思想潮流。严格地讲,中国传统中没有西方式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作为西方的思想被引进中国的知识界,开始于中国社会“转型时期”(1895—1925年)。在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介绍、宣传下,“自由”、“民主”、“人权”、“平等”等观念和口号很快成为知识分子新的“信仰”,并随之流衍为中国自由主义思潮。中国自由主义所坚守的价值观及政治社会活动,对20世纪中国社会和历史的影响很大,所以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从1949年至1980年,由于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自由主义作为资产阶级思想一直受到批判,对其客观研究不能得以开展。80年代后期,随着思想解放的深入及思想启蒙的再次出现,关于自由主义的研究也渐次展开。较早关注自由主义的学者有胡伟希、高瑞泉、许纪霖、李泽厚、刘军宁、雷颐等人,他们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发文讨论自由主义的问题。之后,有关自由主义思想的专著和论著陆续出版。这些研究成果大体分为整体性研究和人物个案研究。
在整体性研究的著作中,在1990—2000年间完成的主要有:胡伟希、高瑞泉、张利民合著的《十字街头与塔: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潮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郑大华的《梁漱溟与胡适 文化保守主义与西化思潮的比较》(中华书局1994年版)、高瑞泉、胡伟希等编著的《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版)、刘军宁主编的《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 自由主义的先声》(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版)、刘军宁的《共和·民主·宪政 自由主义思想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李强的《自由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张宝明:《世纪先驱的百年心路》(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版)、李世涛主编的《知识分子的立场:自由主义之争与中国思想界的分化》(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许纪霖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版)等。这些著作,除了《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 自由主义的先声》是早期自由主义者的思想言论汇编外,其余的著作都是从不同的主题和视角,对中国自由主义思潮进行整体性的研究。具体说来,它们对自由主义的概念及特征,对中国自由主义的基本特征、历史阶段、类型流派及自由主义人物等问题进行广泛讨论。有关自由主义的定义及特征,胡伟希在《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中指出,自由主义就是一种以个体主义为根本特征的社会价值观及与此相适应的一套社会政治思想;并认为中国的自由主义存在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背离的特征。而李强在《自由主义》中认为,自由主义有政治自由主义、经济自由主义、社会自由主义和哲学自由主义四方面的特性。有关中国自由主义的特性,章清在许纪霖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一书中指出,如果从狭义讲,中国的自由主义只是指以胡适为代表的狭窄的知识分子圈子;如果从较为宽泛的意义上讲,我们大抵可以说:一个现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如果向往民主政治,提倡科学思想,并与反对传统文化的活动相联系,都可看做中国的自由主义。而许纪霖则把中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分为四个时期:即严复为先驱,经历维新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40年代末期的“第三条道路”等四个阶段。关于中国自由主义类型,胡伟希将之分为工具型的自由主义、价值型的自由主义和折中型的自由主义。而许纪霖则把自由主义分为观念型的自由主义和行动型的自由主义。由此可见,上述研究基本停留在对自由主义思潮进行宏观把握和脉络的梳理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学术界对自由主义的关注依旧不减,出现了一批研究成果,主要有何卓恩的《殷海光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丁祖豪等编的《20世纪中国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哲学》(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胡伟希的《观念的选择——20世纪中国哲学与思想透析》(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张育仁的《自由的历险 中国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石毕凡的《近代中国自由主义宪政思潮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张连国的《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1917—1937》(红旗出版社2005年版)、王锟的《孔子与二十世纪中国思想》(齐鲁书社2006年版)、郑大华、邹小站主编的论文集《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等。其中张育仁从新闻自由传播的历程来透射中国自由主义的思想特征,以及自由主义思潮对中国新闻传播的推动和影响。石毕凡从现代立宪讨论及具体实践来透射中国的自由主义在人权、民主、法治等问题上的主张。张连国描述了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理想与政治现实之间折中的历史命运。王锟则在梳理中国自由主义理路的基础上,论述了中国自由主义与孔子之间复杂含混的关系,分析了“儒家自由主义”形成的可能性。
对于人物个案研究来说,首先要确定哪些是中国的自由主义者。对于孰为自由主义者,学术界说法不一。宽泛者认为严复、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蔡元培、胡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傅斯年、罗家伦、梁漱溟、张君劢、罗隆基、梁实秋、费孝通、储安平、徐复观、殷海光等人,都是中国的自由主义者。严格者认为只有胡适及其学派才是自由主义者。有意思的是,不管持何种观点,对于自由主义人物的研究,似乎大都集中在严复、梁启超、胡适、殷海光等几个人身上。其中以胡适和殷海光最为重要。
胡适是中国自由主义的旗手。有学者认为,严格意义上的自由主义者,只是胡适及其学派。因此,胡适一直是焦点。新中国成立之后前30年,由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原因,胡适思想遭到批判和否定。20世纪50年代曾掀起批判胡适思想的热潮。80年代以后,对胡适严肃的学术研究才得以展开,并产生了一批研究成果,其中主要有欧阳哲生的《自由主义之累 胡适思想的现代阐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郑大华的《梁漱溟与胡适 文化保守主义与西化思潮的比较》(中华书局1994年版)、谭宇权的《胡适思想评论》(文津出版社1996年版)、沈卫威的《自由守望 胡适派文人引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杨金荣的《角色与命运 胡适晚年的自由主义困境》(三联书店2003年版)、章清的《“胡适派学人群”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罗志田的《再造文明的尝试 胡适传:1891—1929》(中华书局2006年版)、邵建的《20世纪的两个知识分子 胡适与鲁迅》(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等著作。其中,欧阳哲生的《自由主义之累 胡适思想的现代阐释》是较早研究胡适自由主义思想的专著,其有开创引导之功。而沈卫威和章清则对“胡适派”的自由主义及现代影响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论述,有利于把握其思想的基本面向。杨金荣则通过胡适晚年的思想及境遇来透视中国自由主义的尴尬和困境。值得一提的是,(美)格里德(Grieder,Jerome B.)的《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 中国革命中的自由主义1917—1937》(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一书,追寻了中西文化碰撞中胡适现代化追求的足迹,力图回答胡适派自由主义挫折和失利的原因。该书的翻译出版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中国的胡适研究。另外,欧阳哲生主编的多卷本的《胡适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以其全面、翔实、完整的资料为胡适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殷海光是中国自由主义者的另一代表,他稍晚于胡适,其学术思想活动主要在台湾。世纪之交,殷海光思想被中国学术界所关注,成为自由主义研究的另一焦点,并且产生了一批成果,主要有张斌峰、张晓光主编的《殷海光学术思想研究——海峡两岸殷海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汪幸福的《殷海光传》(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汪幸福的《殷海光与蒋介石》(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王中江的《炼狱——殷海光评传》(群言出版社2003年版),张斌峰、王中江编的会议论文集《西方现代自由与中国古典传统》(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何卓恩的《殷海光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章清的《思想之旅 殷海光的生平与志业》(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谢晓东的《现代新儒学与自由主义 徐复观殷海光政治哲学比较研究》(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张春林的《殷海光政治哲学思想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等。其中,张斌峰、张晓光主编的《殷海光学术思想研究 海峡两岸殷海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是1999年召开的殷海光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这次会议推动了后续的研究。汪幸福和章清的作品是评传性著作,介绍了他的生平和学术。张斌峰、王中江编的论文集《西方现代自由与中国古典传统》则较深入地讨论了殷海光与以哈耶克为代表的古典自由主义传统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其自由主义的独特内涵。而何卓恩则梳理殷海光的思想及其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关系和影响。谢晓东及张春林则围绕政治哲学主题,对殷海光的自由主义思想进行了探讨。另外,对殷海光著述文献整理也在开展,主要有《殷海光 林毓生书信录》(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版)、贺照田编的《殷海光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张斌峰编的《殷海光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贺照田编的《思想与方法 殷海光选集》(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殷海光哲学与文化思想论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张斌峰、何卓恩编的《殷海光文集——正确思想的评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等。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