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思潮与意识形态的联系
来 源
:
|
当代中国政治思潮研究0 \ 上篇 政治思潮的规律性问题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48 | ||
摘 要
:
|
厘清社会思潮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是加深对社会思潮理解的重要方面。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社会思潮与意识形态是包含关系。以下分析是基于对社会思潮两个基本因素——社会心理与意识形态的抽象和剥离基础上的。这样的分析主要是为了说明一种具体社会思潮与另外一种并非自身所有的意识形态的区别与联系。社会思潮起落消长是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不断调整的信号。同时,由于社会思潮对意识形态的正反两面的作用和影响,任何社会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他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往往会对社会思潮进行分析和鉴别,吸收社会思潮中有益的、积极的因素,剔除对其不利的因素,对于威胁他们地位的社会思潮会通过种种途径和手段予以干涉。 | ||||||
关键词
:
|
社会思潮 主流 思潮 社会心理 意识形态 社会成员 思想体系 重要问题 理论体系 总体状况 生产关系 |
在线阅读
社会思潮与意识形态的联系
字体:大中小
社会思潮与意识形态的联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思潮的理论核心是意识形态。二是从社会思潮与意识形态在分别作为独立系统的角度考察二者的关系,意识形态要借助社会思潮传播。意识形态是人们自觉地、直接地反映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的思想体系,属于思想上层建筑范畴。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集中体现了一定社会阶级的根本利益和要求。意识形态能动作用的发挥有赖于广大社会成员对它的理解、认同和掌握,只有这样,意识形态才能支配社会成员的行为,实现其现实目的。要做到这一点,意识形态必须通过宣传、鼓动等传播方式以社会思潮的形式出现。社会思潮作为社会意识综合的、动态的表现形式,能够使作为思潮核心的意识形态在群众中得到传播和普及,使意识形态融入群众的社会认知、情感、动机和态度之中,从而引导广大群众的社会行为。否则,作为体现一定阶级意志、观点和政策的意识形态,难以与群众的社会心理相融会,也就难以转化为他们的实践活动。
社会思潮既是社会精神活动的对象化过程,也是对象化的结果,既是社会精神资源,又是社会精神力量。社会思潮的流转,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内形成特定的心理氛围和思想的“引力场”,吸引和同化场内的社会成员,使部分社会成员个体的心理状况趋同,为意识形态转化为社会成员的认识尺度和价值标杆奠定了基础。社会成员间经过心理交流与碰撞,逐渐在情感、意志、信念等方面倾向基本一致,这就为意识形态的付诸实践、反作用于社会实践有了基本的社会基础。
同一种类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不同社会意识形式影响社会心理的强度、速度、规模是不同的,这直接反映在不同社会思潮对社会存在不同的整合力度上。意识形态中的政治和法律思想是对社会心理发生影响的最主要因素,往往会快速地大范围大规模地对社会心理发生作用,这与社会政治法律思潮鲜明的政治性、现实性不无关系。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对社会心理的影响相对来说是潜移默化的,同时又是持续的和稳定的,这与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的深刻性、历史性密切相关。任何一种意识形态,其对社会存在影响的大小,影响时间的长短和影响力的强弱,一定程度上与与之相应的社会思潮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有关。
与上述问题相联系,社会思潮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也需厘清。学界对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思想上层建筑的认识上没有太多分歧,对思想上层建筑中是否包括被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是否包括错误和反动的意识形态,语言、科学技术等是否是意识形态,曾有分歧。[※注]马克思说:“在不同的占有形式上,在社会生存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注]这就是说,经济基础的总体状况决定了上层建筑的总体状况。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不同生产关系对应着不同的上层建筑。如果一个社会的特定历史时期存在多种生产关系,反映在思想上层建筑中必然有多种意识形态,有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之分。改革开放新时期,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思想上层建筑领域必然反映多种所有制共存的局面。应该说,这一时期思想上层建筑的成分是复杂的,是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共存的局面。意识形态是思想上层建筑,由此,社会思潮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就集中体现为意识形态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必然决定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反作用于政治上层建筑,必然影响经济基础,社会思潮亦循此路径与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发生联系。不同思潮对应上层建筑中的不同意识形态,有的与主流意识形态相一致,有的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相协调。一段时期内,社会思潮总体状况呈现复杂局面,恰与思想上层建筑内的复杂情形有关。
从把社会思潮与意识形态分别当作独立系统来看,需要把握以下几方面问题。社会思潮与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关系是社会思潮与意识形态关系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总结社会思潮活跃的不同时期社会思潮与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关系,大概有两种情况:对立和协调。对立抑或协调是动态的。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经济基础的不断变化,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也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其中,有的思潮与统治阶级意识形态是对立的,也有一些思潮是维护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甚至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直接表现形式,但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并不与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完全一致,也会适当对统治阶级意识形态提出质疑,基本上是维护统治阶级意志和要求的。
在社会思潮与意识形态关系的讨论中,还需要研究社会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把意识形态分为主流和非主流,更多时候是针对当代中国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意识形态状况,其中主流意识形态特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虽然我们党的文献和学者们的研究没有对“主流意识形态”给予明确界定,但并不妨碍在说明问题时使用这一说法。凡在一定历史阶段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并对社会实践产生巨大影响的某种思想理论体系都可称为主流意识形态,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未必是主流意识形态,“在野”的社会思潮未必不是主流意识形态。某种意识形态在两种情况下可以称为主流意识形态:一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观念体系并为社会所认同,便是主流意识形态,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二是非统治阶级的思想观念,却广为社会接受,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随着中国革命的不断胜利和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壮大,不断为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所接受,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历史地看,一定时期内的主流意识形态并非都是科学的、进步的。在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的意识形态就是非主流意识形态,两者的主次之分是相对的,符合历史潮流的意识形态终将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社会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表现。由于社会思潮是一个系统,其中有不同指向的多种具体思潮,因此,社会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实际上指的是某种具体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一般地说,某种社会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表现为三种情况:等同、相似和对立。等同,意指某种社会思潮所秉持的思想体系在特定时期的社会影响最大持续时间较长,尽管不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但却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这种情况下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则成了支流;相似,意指某种社会思潮在特定历史时期,与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主要诉求方面相近,在个别方面不同;对立,则指某种社会思潮与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是“对手”,对手可能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也可能是其他社会意识形态。需要指出的是,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也会以多种形式不同内容相异的思潮表现出来。当代中国就存在着社会主义思潮、社会主义改革思潮、马克思主义思潮等,这些思潮体现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是其具体表现形式之一。
社会思潮系统内部多个具体思潮的情况并下相同,有的可能影响大,是主流思潮甚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有的可能是支流是非主流意识形态,或者所有思潮都是非主流意识形态。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是考察当代社会思潮的重要方面。尽管这一时期内,社会思潮家族的部分思潮社会影响巨大,但与其他影响较弱的思潮都属社会的非主流意识形态。思潮的这一客观情况决定了各种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决定了思潮彼此间的关系。明晰社会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对于我们把握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基本情况、社会思潮的基本格局有积极意义。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