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216.73.216.243,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问题前沿研究报告欧洲与俄罗斯东欧中亚2012 > 文献详情

国际问题前沿研究报告欧洲与俄罗斯东欧中亚

(三)国内学者的研究

来 源
国际问题前沿研究报告欧洲与俄罗斯东欧中亚2012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6
摘 要
西方国家对乌克兰经济的研究,主要是经济学人智库编撰的《国家报告》之乌克兰。关于乌克兰经济与货币金融状况,乌克兰国家银行(央行)在其网站上发布的《乌克兰国家银行2012年第10号公报》指出,乌克兰央行采取的稳定价格与汇率的政策保持了该国的价格稳定,使消费者价格指数( CPI )连续四个月实现下降,通货膨胀的压力减轻。关于乌克兰非正规部门的研究,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管理学院的Colin C . Williams , Sara Nadin和Peter Rodgers撰写论文《对非正规创业竞争理论的评估:乌克兰的若干教训》 ,对乌克兰的非正规创业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乌克兰

西方学者

央行

创业

宏观经济形势

经贸合作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养老制度

经贸关系

汇率

研究中心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三)国内学者的研究

字体:

黑龙江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戚文海在《乌克兰国家创新体系的经济学分析》(《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0年第2期)一文中,分析了经济转轨初期乌克兰国家创新系统的基本架构,剖析了经济转轨中乌克兰的国家创新体系的运行绩效及其主要制约因素,认为经济转轨危机削弱了乌克兰的创新资源,乌克兰的系统配置能力较低,技术市场发育滞后从根本上阻碍了各种知识流动和要素循环。文章还总结了乌克兰政府调整国家创新体系具体路径等重要经验与启示。

黑龙江大学王庆平在《中国与乌克兰经贸关系发展的策略分析》(《中国商贸》2011年第5期)中提出,虽然中国与乌克兰经贸关系已得到较大的发展,但其发展水平与两国政治关系的发展水平和两国经贸合作潜力仍不相称。文章在分析中乌经贸关系发展的有利环境的基础上,对发展中乌经贸关系提出了策略分析。

王庆平、侯铁建在《中国与乌克兰经贸合作的前景展望》(《商业研究》2011年第4期)一文中提出,中乌两国有必要从数量和结构两方面入手,调动经济主体的积极性,构建双边经贸关系可持续发展的微观经济基础。只有发挥政府的制度供给功能,稳定企业的预期,才能为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构建可靠的制度保障;只有培育有长期的战略意义的大项目,才能为两国间的长期全面合作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和经济基础。

米军、黄轩雯在《当前乌克兰经济形势及影响因素——分析兼论中乌经贸合作》(《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1年第4期)中指出,由于对外部资源的依赖性高、实体经济现代化程度低和先进技术引进不足、经济结构优化困难大等因素影响,目前乌克兰实体经济的发展依旧不乐观。但是,乌克兰未来经济发展潜力巨大。2011—2012年,乌克兰经济的完全复苏很有可能实现,当前形势下重视乌克兰研究对中乌经贸合作有重大意义。

黑龙江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副教授李春波发表了一篇名为《开创中乌合作新局面的战略思维》的论文(《俄罗斯东欧中亚市场》2012年第9 期),该文从双边需求和战略视角对中国与乌克兰的经贸合作进行探讨,指出了中乌经贸合作应重点突破的领域及制约因素,并就中乌经贸合作提出了风险评估与推进战略。

关于乌克兰地区经济一体化的研究,吉林大学硕士生卡提(Katerina Markovska)在《乌欧经贸关系及乌克兰加入欧盟的对策分析》的硕士论文中,从理论层面对乌克兰融入欧洲一体化和加入欧盟的进程进行了研究。

关于乌克兰养老制度的研究,朱冬传发表的《乌克兰:步履蹒跚的养老制度改革》(《人力资源开发》2012年第4期)一文,对乌克兰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与养老制度改革问题进行了探讨。该文认为,乌克兰的养老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延迟退休年龄将是乌克兰养老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但该项改革比行政体制改革更为艰难。

关于中乌产业与科技合作的研究,广东省工业技术研究院(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的王昕昕、杨永强和张宇鹏发表了《中国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院平台——国际科技合作新模式研究》(《广东科技》2012年第13期)一文,以中国与乌克兰合办研究院为例,对中乌两国科技合作的新模式加以探讨。该文指出,中乌科技合作的新模式,对广东省的产业升级换代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高广东与乌克兰科技合作的层次和水平,促进合作双方资源互补、互利共赢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中国汽车产业对乌克兰投资的研究,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沈庆发表了《乌克兰汽车市场现状及我国汽车进入当地对策》一文(《汽车工程师》2012年第9期),文章介绍了乌克兰汽车产业、市场和相关政策,分析了中国汽车产品在乌克兰的市场状况,提出了中国汽车企业开拓乌克兰市场的建议。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