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3.136.236.39,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国政治史研究0 > 文献详情

民国政治史研究

训政理论与训政体制

来 源
民国政治史研究0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2
摘 要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特别是在“二次北伐”完成后,逐步加强政权建设。国民政府在政治体制方面实施变革,依据孙中山的“革命程序论”,宣布进入“训政时期”,制定《训政纲领》,颁布《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建构五院制的中央政治体制,对地方行政体制也开始进行改造。当然,从总体看,至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一系列建设工作,大多仍处在开端阶段。一些学者考察了商会与商民协会之间的矛盾,以及1930年前后南京国民政府整顿改组商会问题,探究国民党及南京国民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关键词

国民政府

商会

司法

地方党部

以党治国

协会

党权

训政

制度

民众团体

政权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训政理论与训政体制

字体:

南京国民政府自认其训政体制乃依据孙中山的训政理论而建立。1978年以来,研究者围绕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体制进行了深入探讨,其关注焦点在于孙中山的训政构想与南京国民政府训政实践之间的关系。

秦英君认为,“以党治国”是蒋介石“训政”思想的核心,背离了孙中山训政思想的“主权在民”原则,此外,蒋介石的“训政”宣传保甲制和宗法制度,鼓吹“五项建设”论,宣扬封建道德,并利用和夸大了孙中山思想中的消极因素。其“训政”思想是对孙中山“建国大纲”的背叛,是中国封建集权主义的再现。[※注]谢晓鹏通过比较蒋介石与孙中山的训政思想,得出了相近的结论,认为,孙中山训政思想的实质是以党训政、“主权在民”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蒋介石则背弃了孙中山训政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夸大并利用了其中的消极因素,其训政思想的实质是“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封建专制思想。[※注]

王永祥、李国忠的看法略有不同。他们提出,孙中山的训政构想与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训政体制之间存在着一定继承关系,有某些相同、相似之处,体现在:两者对民众政治参与能力的估计颇为类似;都主张“以党治国”;都主张推行地方自治。同时,他们认为,孙中山的训政构想与南京国民政府训政体制建构实践在根本精神上有很大不同,后者在相当程度上是对前者的一种附会,二者貌合神离。如:孙中山重视地方自治,而南京国民政府的地方自治只是表面文章。在“以党治国”方面,南京国民政府更舍弃了孙中山党治思想中的民主性、革命性的积极因素,而把消极因素推向了极端。主要是由于一党专政,使训政理论中符合孙中山构想的五院制也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不过,他们亦提出,孙中山训政理论的缺失、不完善也隐含了向南京国民政府训政体制建构实践转化的内在可能性。[※注]王兆刚认为,南京国民政府训在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史上具有一定特色,但其中传统和现代混杂,中央与地方脱节,政府能力低下,武力至上,因而难以承担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训政体制在形式上对孙中山的训政构想有一定遵循,但在根本精神与原则方面和后者相去甚远,可以说是貌合神离。[※注]

针对“完全背叛”“貌合神离”等前说,郑大华提出,国民党的训政制度与孙中山训政理论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既有继承的一面,也有背离的另一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他认为,在“革命程序论”方面,国民党的训政制度继承了孙中山关于从“军政”到“宪政”之间要有一个“训政”过渡期的思想,而背离了他在“革命程序论”中提出的训政时期所应实行的政治经济主要任务的主张,地方自治多有名无实,核定地价、增价归公则没有实行;在“以党治国论”上,国民党的训政制度继承了孙中山在中华革命党时期提出的以党权代替政权的思想,而背离了孙中山1924年前后对“以党治国论”的修正和完善;对于孙中山的“五权宪法论”,国民党的训政制度虽在形式上加以继承,并建立了五院制的国民政府,但在实质上则背离了孙中山提出的权能区分、人民有权、政府有能的原则。[※注]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