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18.118.28.11,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国政治史研究0 > 文献详情

民国政治史研究

福建事变

来 源
民国政治史研究0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17
摘 要
虽然1932—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表现出集权之势,但地方实力派对中央的挑战也从未停息过。毛泽东将其视为不同于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政权,又不同于代表工农阶级的共产党政权的中间力量。”[※注]1932—1937年,以胡汉民为首、以陈济棠军事势力为依托的西南政权是国民党内部最有影响力的反对势力,阎锡山、冯玉祥、龙云、张学良、刘湘、李宗仁、韩复榘等各省军事实力派也都有各自的地盘,实质上各自为政,只在表面上服从中央。在此期间, 1933年的福建事变、1935年的两广事变、以及1936年的西安事变,是三次公开的反蒋军事行动,都对南京中央政府和蒋介石本人的权威,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胡汉民与“西南政权”。
关键词

实力派

汉民

两广

抗日

福建事变

政权

两广事变

中央政府

国民政府

国民党政权

共产党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福建事变

字体:

面对1932年南京中央政府改组后的中央集权政策,地方实力派各有应对。吊诡的是,蒋介石从“攘外必先安内”的思路出发,将中央集权政策视为抗战准备的必要一环,而地方实力派则往往以“反蒋抗日”为口号,反抗中央整合全国军事和行政的企图。1933年底的福建事变是这一系列反抗中首先爆发的事件。

20世纪80年代初,史学界对福建事变基本持两种看法。一种认为这是“国民党内部军阀、政客争权夺利的斗争”[※注];另一种看法则认为从福建事变的起因和事变后成立的福建人民政府的纲领和政策来看,福建事变是爱国的革命的行动,既有支持抗日的“反帝”一面,又有“计口授田”等反封建的主张,因此是“国民党内部进步势力的抗日反蒋运动”,与后来的西安事变性质相同。[※注]随着“文化大革命”后极左思潮对学术界影响的减弱,史学界更多倾向于后一种看法。朱德新从毛泽东对福建事变、两广事变、西安事变三次事件的评价出发,认为这是国民党内部爱国将领逼蒋抗日的三次尝试,以福建事变为开端,两广事变为中介,终于西安事变,以不同的斗争手段,成功逼蒋抗日。[※注]还有更多的研究探讨以博古为代表的中共领导人与福建事变的关系,以及福建事变与第五次“反围剿”的联系。这些对福建事变的研究大多是从党史和革命史的叙事出发,讨论的焦点集中于福建事变以及其后短暂存在的福建人民政府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具有革命性。

最近的研究则基于新出的史料,更多着眼于福建事变所反映出的南京中央政府与地方实力派之间的复杂互动。陈红民根据哈佛大学藏胡汉民往来函电稿,指出福建事变之前两广与第十九路军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第十九路军发起事变与两广对其不断进行“反蒋抗日”宣传有一定联系;然而,福建方面计划起事,广东的陈济棠却从保存实力的考虑出发,不予支援,广西的李宗仁等人碍于广东方面的不参与态度,也无法有实质性支援,这就使十九路军转而试图联合红军。而福建事变后,闽方改国号、脱离国民党等举措,也造成“党性”极强的胡汉民反感,使十九路军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闽变失败后,两广却仍然暗中支持十九路军,并收编了其部分军队。陈红民认为,两广与十九路军领导人的关系反映了民国时期国民党内部争斗的一个典型案例:“先友后敌,化敌为友,非敌非友,亦敌亦友,敌中有友,友中有敌。敌友的界线有时并不明确,随时空的转换而迅速变更。”[※注]

罗敏对福建事变前后西南政权与中央关系的研究,更是跳出了福建事变本身,充分注意到了各地方实力派的内在分歧、这些实力派相互之间以及它们与中央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她指出1933年5月《塘沽协定》的签订是地方实力派与中央关系的转折点,此后各反蒋的地方实力派都以蒋介石卖国为理由,将反蒋行动付诸实施。当时掌握广东地方实权的陈济棠对“倒蒋”持消极态度,于是便与以胡汉民为首积极“倒蒋”的国民党元老派产生了裂痕。1933年11月的福建事变,使地方实力派与中央的对抗公开化,西南政权的态度成为舆论关注的重点,南京政府内部甚至出现了“迎胡排汪”的主张。为了稳住西南,避免其与发起福建事变的十九路军联合,南京政府在四中全会中竭力拉拢西南政权,修正通过了西南提案,相当于承认了西南的独立地位。正是由于西南的中立,中央平息“闽变”的军事行动相当顺利迅速,也使中央与西南之间失去了一个缓冲带。福建事变后,中央乘势推动统一化进程,意图裁撤西南两机关,推行省制改革,受到了西南方面的有力抵制。于是,蒋介石利用西南实力派和元老派之间的罅隙,借国内舆论在日本威胁下强调统一的基调,拉拢元老派,使西南以“抗日”为名抵制中央、行割据之实的策略失去道义上的正当性,为后来两广事变中蒋介石武力平粤铺平的道路。[※注]罗敏的研究虽然也将福建事变与两广事变联系在了一起,但已经突破了革命史叙事的窠臼,试图从国民党政权内部来寻找历史发展的脉络,为福建事变的研究开辟了一种新视角。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