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间路线从否定到肯定
来 源
:
|
民国政治史研究0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27 | ||
摘 要
:
|
民主党派和国共两党之外的“第三势力”活跃于政治舞台,是战后中国政治的一大特色。”[※注]接着,施存统又在1947年3月和5月发表《中间派的政治路线》和《中间路线与挽救危局》,进一步界定了中间路线的内涵,对内主张“调和国共”,对外主张“并亲美苏”。随后,又有一些知识分子发表文章拥护和解释中间路线,例如梁崇辅的《什么是中间路线》、孙宝毅的《何谓中间路线》等。改革开放以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民主党派和中间路线的研究,对于中间路线的评价,也从单纯批判其改良路线和资产阶级性质,转为将中间路线作为一种政治路线和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有益探索来评价。 | ||||||
关键词
:
|
中间路线 民主党派 政治 自由主义 国共 知识分子 学者 党派 资产阶级 中间派 中间道路 |
在线阅读
对中间路线从否定到肯定
字体:大中小
史学界对于中间路线的评价从否定到肯定的过程,折射出的是整个思想界对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认识与反思的日益调整和深化。1986年《近代史研究》杂志发表顾关林的《论中间派的历史性转折》,该文认为,在1948年5月,随着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联名致电毛泽东,拥护中共,在5月1日发布之《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中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集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联合政府”的号召,这表明“以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中间派主流已经彻底地同国民党反动派决裂,抛弃了‘中立’的‘第三者’立场,承认并接受无产阶级的领导,走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这是战后中间党派的“历史性转折”[※注]。1987年沙健孙发表《论全国解放战争时期的中间路线》一文,分析认为中间路线在本质上,是一种“十足”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它要求在中国建立一个以英美为模式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没有把农民放在自己视野的中心,它企图通过改良主义实现自己的政治要求,不承认人民革命战争的必要性,最终必然走向破产。但是,作者同时提出,中间路线具有它的“两重性”,它在不同的形势下会起到不同的历史作用。虽然它的总体方案是错误的,对革命是有害的,但“也不能简单地把鼓吹中间路线的人们一律视为国民党的帮闲。他们之中有许多人也还是真诚地向往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并希望中国推行这种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他们井没有为国民党帮忙这种不好的政治动机”,并且在遭到反动势力镇压的时候,他们也可能会走向革命阵营。[※注]
比较早的肯定战后中国民主党派与中间路线积极作用的研究,如田武恩的《试述我国民主党派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贡献》,该文充分肯定战后几年民主党派的空前发展及其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重大意义。[※注]又如曲青山、田常春的《论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民主同盟与中间路线》,文章将民盟的政治路线视为中间路线,考察了其之所以产生的历史原因,充分肯定了中间路线的历史意义,认为它:第一,适合解放战争战略反攻以前我党对敌斗争的策略需要;第二,在国共斗争胜负未卜的情况下,民主党派的中间路线可以尽可能多地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大多数,与国民党进行斗争,争取和平民主;第三,中间路线是蒋介石独裁的障碍。[※注]左双文的《战后中间路线政治主张述评》,专注于探讨中间党派提出的民主、法制、政治开放、政治廉洁、舆论监督、政治非武装化等主张,认为这些主张既非英美式,又非苏联式,反对美国侵华援蒋,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明显同情中共。他们已经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经济上的不平等和损害政治民主表示失望,主张学习苏联计划经济、反对官僚垄断资本、实行土地改革、发展民族工商业,这都与中共的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纲领相近,不能说是要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注]
徐山平、赵凌宇在90年代中期发表的《战后中间道路评议》一文中,则明确表达了对于中间路线同情、理解的态度,认为:中间道路是一种主观愿望、治国方策,它既反对国民党法西斯统治,又认为共产主义不适合中国,希望建立一个既不属于前者又不属于后者的融合美国政治与苏联经济的民主自由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后史学界对中间道路和中间党派的研究失之偏颇,肯定少、否定多,这是不公平的。首先,抗战胜利后的世界潮流、国内形势和民心所向,都为中间道路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环境。在国共武力对峙的形势下,唯一可能恢复协作路线、组织民主的联合政府、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种种改革的道路就是中间路线。要走上这条道路,必须有一个强大的、独立于国共两党之外的中间派存在。其次,作为一种建国理论和治国方略,中间路线的内容非常丰富,其政治理论的核心是人民自由、政治民主,要求结束一党专制,实行多党政治、三权分立;军事主张的核心是军队国家化;经济主张是发展民族工业,振兴农村经济,保护劳动,改革土地制度,用经济的民主充实政治的民主,建设独立富强的中国。但是在实力决定命运、武力决定政局的战后中国政治格局中,中间党派既无实力,又不能发动农民、获得广大民众的支持,它介于国、共两党之间,受到国共斗争的制约,无法独立发展,因此也无法避免失败的命运。[※注]
随着肯定中间道路的观点日益增多,史学界对民主党派、第三势力、中间路线的研究也日益向客观、深入的方向发展。[※注]汪朝光的《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中间党派的政治抉择》一文认为,战后兴起的中间党派,试图以和平方式调和国共关系,为中国打开和平独立自由民主道路,但是在战后中国的现实环境中,他们对于国内外形势的判断,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实际。他们对于西方政治民主加苏联计划经济带来政治民主、经济平等的设想是肤浅的空想。他们坚持的自由主义理念与国共武力相争的现实之间形成巨大反差。中间党派之所以能在战后一度活跃,其实取决于国共两党的态度。由于国内外形势所迫,在战后中国,政治斗争一度代替武装斗争成为国共斗争的焦点,国共双方都需要扩大政治支持,因而为中间党派提供了活动空间,提高了中间党派的地位。而中共和中间党派都需要向国民党以争民主的方式争政治参与权,故而双方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合作关系。但是,随着国共全面内战重启,1946年早春开启的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渐成强弩之末,以自由民主为依归的中间党派,便在国共的武力相争中进退失据,最终只能在残酷的政治现实面前,被迫作出非左即右的抉择。[※注]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