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政治生涯
来 源
:
|
民国政治史研究0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5 | ||
摘 要
:
|
汪精卫是民国政治史上一个重要而复杂的人物。研究这样一个政治人物,在追索其个人命运的同时,还可跟随他的沉浮,进入现代中国政治惊涛骇浪的历史航道,去探测那些惊心动魄的历史瞬间,洞察中国现代政治的来龙去脉。如何理解汪精卫早年与晚年的政治抉择及其复杂多变的政治主张,是汪精卫研究的魅力与难点所在。关注汪精卫政治生涯中的成败和变迁,探索、挖掘这一复杂政治人物的心态、性格、思想、行动,以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追溯他在中国现代政治的大风大浪中,被选择、被塑造、被抛弃的命运,不但可以帮助我们感知历史的波诡云谲,还可借此透视中国现代政治转型的复杂和艰难。 | ||||||
关键词
:
|
政治 学者 现代政治 无政府主义 汪精卫 伪政权 派系 分歧 政治生涯 传记 政权 |
在线阅读
早年政治生涯
字体:大中小
汪精卫早年的政治生涯,始于1905年在日本加入同盟会及创办《民报》时期,此间汪担任过同盟会评议部部长、《民报》主笔,又随孙中山至南洋等地筹款、演说、办报,在南洋华侨中享有声誉。及至1910年在北京什刹海谋炸清摄政王载沣被捕入狱,更使汪名声鹊起。关于汪早年的革命活动,在各种传记作品中都有记述。20世纪80年代,史学界对于汪在辛亥时期的活动,多持否定观点,认为汪在此时已“叛变革命”,甚至是袁世凯安插在同盟会中的代理人和潜伏在革命阵营中的内奸。[※注]也有人认为,汪精卫虽然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活动,但表现出小资产阶级的狂热性和动摇性。[※注]这些观点因为过强的先入之见和意识形态色彩,在90年代以后已渐渐被抛弃。今天的中国大陆学者,对于汪精卫早年投身革命的动机和精神,已多持肯定态度。
汪精卫早年的思想,以“排满”民族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为主。有学者认为,“奋然自立”“发愤为雄”,使中国雄飞于世界,是汪早期民族主义思想的指南,实行革命、依靠“民力”,是其早期民族主义思想的核心,世界各民族平等,是其民族主义不可忽视的内容。[※注]关于汪精卫早年的对日态度,有学者认为,汪初到日本之时,高估日本明治维新成就,对具有扩张主义色彩的倒幕骨干怀有崇拜之情,对于发生在中国领土上的“日俄战争”,期望日本取胜。在其“排满”反帝的民族主义思想中,渗透“同文同种”的泛亚洲主义情绪。及至1910年春汪被捕入狱时,以“暴力论”的观点谈及日本政府和日本觊觎中国的野心,则显示出汪对日本的新认识。辛亥革命后,汪旅居欧洲,渐渐认识到日本为中国的心腹之患,但对于公理战胜强权,仍抱持乐观态度。[※注]
关于汪精卫早年的无政府主义思想及其实践,以往学界研究尚不充分。汪在民国元年宣布“不做官吏”,退出政坛,随即赴法留学,其思想动因和在此期间的活动心境,学界不但缺乏研究,且常常认为,此期间是汪在政治上的“小休”时期,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还有学者认为,他此时厌倦了政治,沉醉于山明水秀的异国风情之中。[※注]这是很大的误解。由于对汪的无政府主义思想和汪在留法期间的交游、活动、内心变化缺乏了解,我们无法对汪从民初信仰无政府主义、宣布“不做官吏”,到20世纪20年代重返政治,这其中的变化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事实上,留法俭学时期在汪的个人生涯中具有重要意义。在这段“不做官吏”的光阴中,无论是汪本人对于政治的理解,还是中国政治本身,与辛亥时代相比,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近年来,有学者通过深入挖掘台湾国民党党史会所藏《吴稚晖档案》中的汪精卫手稿,对汪在此期间的主要活动和思想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揭示了汪从一个有着无政府主义理想的革命党人向追逐权力的政客衍化的思想历程。作者认为,汪精卫在民初退出政治,投身留法教育运动,在思想上是出于对无政府主义的认同。信奉无政府主义,促使汪早年崇尚暗杀,继而将教育视为比武装革命更为根本的救国手段,并与孙中山在中华革命党时期的作为,产生了严重分歧。但袁世凯秉政之后,日本侵略的加剧和国内政治的危机局面,又使汪内心充满苦闷挣扎,最终决定重返政坛,放弃了早年的无政府主义理想。探讨汪精卫思想中的无政府主义及其蜕变过程,有助于理解汪精卫个人政治生涯的发展,也有助于了解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现代政治中所面临的困境。[※注]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