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关于马克思对宗教的世俗化形态、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的理论
来 源
:
|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前沿研究报告2010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3 | ||
摘 要
:
|
相关论著大都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产生的社会背景主要包括资本主义的巨大影响、无产阶级意识的客观要求、近代科学发展的启示及德国社会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地理大发现和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使得新兴的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必然要指向宗教神学.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产生的理论渊源,包括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无神论思想、文艺复兴时期的无神论思想、从自然神论到泛神论的无神论性质的神学异端和18世纪法国无神论,以及青年黑格尔派的宗教批判运动:古希腊伊壁鸠鲁主张无神论,坚决反对神对自然界、社会及个人命运的任何干预. | ||||||
关键词
:
|
马克思 恩格斯 宗教 社会背景 理论渊源 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 批判 无神论 学者 无神论思想 |
在线阅读
(三)关于马克思对宗教的世俗化形态、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的理论
字体:大中小
由陈荣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一书对马克思《资本论》和《文化人类学笔记》中的宗教思想作了开拓性研究,填补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的重大空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过去学术界普遍认为,《资本论》及其手稿是经济学著作对宗教的论述只是把资本主义的某些经济现象同宗教作类比和诠释,以便既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又揭露和批判宗教为剥削制度服务的本质;或者只是为了给其他社会知识领域取得的成果做说明,使之具体化和变得更加引人注目。陈教授研究指出,这是对《资本论》及其手稿的误读。事实上,《资本论》及其手稿的宗教思想使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建立在扎实的经济学、哲学论证以及历史分析的坚实基础之上,是非常成熟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马克思对商品货币拜物教的论述绝不是如有些学者所言,只是把资本主义的经济现象用宗教作比喻,而是对现代社会宗教形态的论述,也是对宗教世俗化大趋势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重要内容。
《资本论》对基督教社会功能的否定性和肯定性评价,早在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出版前38年,就已经从经济学和哲学的结合上深刻揭示了基督新教对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马克思晚年的《文化人类学笔记》纠正了此前对原始社会和原始宗教的模糊乃至错误的看法,正确、全面地分析了宗教的社会整合、心理认同等社会文化功能,使马克思对宗教的研究进入文化批判阶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一次飞跃。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