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3.12.146.79,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前沿研究报告2011 > 文献详情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前沿研究报告

宣传概念的起源和意义变迁探究

来 源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前沿研究报告2011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6
摘 要
中国共产党的新闻思想是从新中国成立前作为革命党时期初创,到新中国成立后在执政过程中不断完善发展起来的。民主革命时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的早期阶段,以李大钊、毛泽东、刘少奇、张闻天、陆定一、恽逸群、张友渔等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及新闻工作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研究中国新闻事业的理论与实际。论著对新闻的定义、性质及类别的理论探索,对新闻自由问题予以马克思主义的阐释,以中国化的视角解读新闻功能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与中国新闻实际相结合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为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这些研究成果的新鲜尝试,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话语体系的中国化建构亦不无启迪和裨益。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

新闻传播

宣传

传播学

大众化

传播

新闻学

新闻思想

马克思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宣传概念的起源和意义变迁探究

字体:

汉语中宣传概念的起源是一个几乎很少被严肃研究过的问题。刘海龙通过语言学和传播史两个角度对汉语中宣传概念的产生、翻译和意义变迁进行了考察。发现现代汉语中的宣传一词是外来词,与古代的宣传概念没有直接关系。Propaganda一词最早被西方传教士翻译成宣传,后来流传至日本,随后重新传回中国。但是,宣传的意义已经发生了变化。

宣传在中国近现代一直具有正面意义,毛泽东对宣传的正面论述较多,他关于宣传的最著名的论断,莫过于下面这一段:“什么是宣传家?不但教员是宣传家,新闻记者是宣传家,文艺作者是宣传家,我们的一切工作干部也都是宣传家。比如军事指挥员,他们并不对外发宣言,但是他们要和士兵讲话,要和人民接洽,这不是宣传是什么?一个人只要他对别人讲话,他就是在做宣传工作。”在毛泽东看来,宣传与传播是同义词,这也使得很多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研究者有此观念(前文所述的“首创者”的论争中即可体现)。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对外交流的频繁,中国官方注意到宣传所对应的英文Propaganda的负面含义,宣传概念在中国也悄悄发生着转变。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变化是将汉语中的“宣传”与英语的Propaganda剥离开来,甚至用其他的英语概念来翻译汉语中的宣传一词。199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的英文名由Central Propaganda Department改成了Central Publicity Department,汉语名称仍然保持原貌。2011年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的记者会上,《中华合作时报》记者提问全国政协委员赵启正:“近期,国家推动了很多非中文媒体的出现,像新华社的CNC,环球时报的英文版,这些媒体的出现对我国外交层面有什么意义?我们可不可以管这些媒体叫外宣媒体呢?”赵启正回答说:“第一,现在我们不大用外宣这个词,你找一本英文字典来解释的话,它是强词夺理的意思,在中文里没有问题,但是编字典的人,历史上就编错了,你现在没有办法改回来,所以我们是对外传播。在写成外文的时候不要写成对外宣传。第二,你说环球时报有英文版和英文电视,这是非常好的,媒体是公共外交中最活跃的角色。为什么呢?我们的公共外交活动花了很多成本,如果媒体不去传播的话,就变成自娱自乐了。而媒体的传播需要媒体的力量,他的水平、他的真实感、他的生动感,媒体自己也是公共外交的角色,你们出国去访问,你们就是中国公共外交的执行者。”可见,在国际传播中,中国官方采取“淡化宣传,强调传播”的与国际用语接轨的方法。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