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关于“斯大林模式”问题研究
来 源
:
|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前沿研究报告2014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9 | ||
摘 要
:
|
理论界对于斯大林、 “斯大林模式”存在热烈的争论,在许多问题上对立观点的争论一直未停息过。其背后的原因是持这种观点的人对直接否定毛泽东、否定中国共产党、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所顾忌,于是便借否定斯大林及斯大林模式,甚至借否定列宁及其领导的十月革命,来否定毛泽东、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革命,借彻底否定斯大林模式甚至否定列宁主义。我们应当客观地、认真地分析“斯大林模式” ,把握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一事关全局的根本问题,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 ||||||
关键词
:
|
斯大林 苏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苏联模式 社会主义模式 改革 评价 赫鲁晓夫 社会主义 戈尔巴乔夫 列宁主义 |
在线阅读
六 关于“斯大林模式”问题研究
字体:大中小
理论界对于斯大林、“斯大林模式”存在热烈的争论,在许多问题上对立观点的争论一直未停息过。2013年依然如此。随着理论研讨的深入,不同的立场和观念之间的分歧越来越明显地显露出来。
有研究者提出,从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苏共领导人都一脉相承地坚持斯大林建立的社会主义模式,并把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推入了绝境。一个建立了74年之久、有两亿多人口的大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很容易地被几个人摧毁,正好说明其体制已经衰朽、模式已经走到尽头。还有斯大林开创的个人集权制、职务终身制和指定接班人制,斯大林实行的破坏社会主义民主的一党专政制、消灭异己制、监视干群制、以党代政制、等级授职制、控制选举制、官员特权制等一整套的政治体制,深深地埋下了苏联解体的祸根。[※注]
有研究者认为,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否定斯大林,“都是改革的需要,这与我们否定十年‘文革’,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路是一个道理,只不过他们没有成功。无论是政治体制改革,还是实行‘公开性’,走向市场经济,都是苏联摆脱危机,探索社会主义新路所要求的”。“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不能代表人类发展的未来,社会主义改革必须抛弃这个模式,重新探索新的模式。”[※注]还有研究者也认为,“斯大林模式”在将近60多年的发展后,就好像一个人到74岁了,一身重病,一上手术台,完蛋了。戈尔巴乔夫充其量就是给苏联最后做手术的那个人,没做好,结果它上了手术台就没下来,但这病并不是他给的。“苏联解体是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的失败。”[※注]还有研究者认为,当今中国一些人对斯大林体制辩护,是否定中国的改革,是抱残守缺,为旧体制大唱赞歌。[※注]
一些研究者对此并不赞同,认为对“斯大林模式”不应彻底否定,“它在苏联初期工业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适应战争需要和赢得战争胜利方面功不可没。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的零星变革没有触动这一模式的本质。这一模式有严重缺陷,但是把苏联解体诿过于40年前就去世的斯大林有点牵强附会,起码是不够厚道的”[※注]。有研究者对片面解读、全盘否定苏联的历史、斯大林这些苏共领袖提出了批评。有人提出,不是说斯大林没有错误,也不是说斯大林的错误不可以批判,但事实上,赫鲁晓夫是在反对个人崇拜的幌子下,开启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先河。[※注]有研究者认为,不能抓住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中犯的错误、体制上存在的弊病大做文章,而认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坏透了。对斯大林要三七开,他们的主要的、大量的东西,是好的,有用的;部分的东西是错误的。[※注]有研究者提出,在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上,不仅要反对全盘否定,也要反对功过平分的态度和观点,应当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历史地评价斯大林模式,要坚持“三七开”,肯定主要的、大量的东西,是好的,有用的;部分的东西是错误的。如若不是这样,就会给历史虚无主义留下空隙。该研究者认为,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的确有一个态度和感情问题,我们评析苏联模式,既不能站在其对立面,也不能站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之外,指手画脚,而应学习毛泽东同志的态度:第一,保护斯大林;第二,批评斯大林。因为,斯大林问题不是个别人、个别国家的事情,而是整个国际无产阶级事业中的事情。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注]
我国理论界曾围绕俄罗斯到底是否存在“重新评价”斯大林,围绕俄罗斯社会怎样评价斯大林,是否存在“重新评价”、“重新肯定”斯大林的问题展开了一场持续了长达七八年的争论。2013年,有研究者对这一问题发表了新的见解。有研究者认为“重评”问题,提出了一个我们目前对斯大林体制和苏联模式的态度问题:对它是革,还是保;是继续超越、突破苏联模式,还是维护、受制于苏联模式;是革除苏联模式的弊端,还是把“中国道路”、中国模式混同于苏联模式。这是当前摆在我国思想理论界和全党全国面前的一个尖锐问题,实际上也成了对待改革态度的分水岭,成了是继续改革,把改革推向前进,还是停滞改革、阻挠改革,甚至反对改革的试金石。该研究者认为,一些人是借对斯大林和苏联模式这个历史问题的评价,提出了我国当前社会的一个现实问题,即:我国目前改革的方向和道路问题。在他们看来,我国的改革方向和道路错了,偏离了苏联模式这一“科学社会主义”的轨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错了,偏离了苏联模式的方向。在他们看来,我国的改革只应依循传统社会主义原则而行,而苏联模式就是这种传统社会主义的范本和榜样。该研究者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的探索,始终是同对斯大林体制的扬弃,同克服苏联模式的弊端联系在一起的。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在可预见的未来也是这样。所以在面临改革任务的当今中国,是不能“重新评价”、“重新肯定”斯大林的,具体说,是不能像改革开放以前那样“肯定”、“评价”斯大林及其社会主义模式的。如果“重新肯定”斯大林及其模式,那就要恢复过去那一套做法,中国就要回到六七十年代,“四人帮”就要上台,我国人民在党领导下所取得的改革的辉煌成就,就要付诸东流,这恐怕是我国绝大多数民众所不愿看到的。[※注]
有研究者则持不同看法,主张全面地科学分析斯大林和苏共的历史。他认为,对苏联解体问题的认识,对斯大林模式的批评,反映了一种否定苏共、苏联的虚无主义历史观。其背后的原因是持这种观点的人对直接否定毛泽东、否定中国共产党、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所顾忌,于是便借否定斯大林及斯大林模式,甚至借否定列宁及其领导的十月革命,来否定毛泽东、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革命,借彻底否定斯大林模式甚至否定列宁主义,割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本质上的联系,甚至以苏联剧变证明了列宁主义的破产为由要求取消列宁主义在我们党的根本指导地位。[※注]
苏联的解体,引起了全球各界的关注。许多研究者投入到对“斯大林模式”的研究中,希望通过对这一模式的研究,总结经验教训。但是,总结经验教训不能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全盘否定。“没有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社会科学的研究,尤其是对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这样复杂而政治性又十分强烈的问题的研究,必然得不出科学的结论。”[※注]社会主义苏联的建立和发展改变了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把“斯大林模式”说成“早已失败、早已被历史证明是一条死路”是有悖历史事实的。我们应当对苏联70多年的历史和“斯大林模式”进行辩证认识,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才能正确汲取苏联解体的教训,正确认识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汲取苏联演变的教训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紧密相关。我们应当客观地、认真地分析“斯大林模式”,把握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一事关全局的根本问题,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