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216.73.216.243,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前沿研究报告2014 > 文献详情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前沿研究报告

以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为契机,毛泽东思想研究呈现近十年来的一个新热潮

来 源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前沿研究报告2014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1
摘 要
一)以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为契机,毛泽东思想研究呈现近十年来的一个新热潮。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程林辉的《毛泽东的人生哲学》一书,将毛泽东人生哲学置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与时代背景的大视域,对青年毛泽东与中年毛泽东的人生哲学、性格特征、为人处世之道、忧患意识、人生智慧、养生健身之道、生死观进行了梳理和考察。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连续举办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会议,出版《毛泽东研究》辑刊,成为毛泽东研究的一方重镇。协同创新单位已经开始实质性的合作,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年内已向国内知名学者征集有关毛泽东思想研究重大选题。
关键词

毛泽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

毛泽东思想研究

毛泽东思想

社会主义建设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

中国共产党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以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为契机,毛泽东思想研究呈现近十年来的一个新热潮

字体:

第一,举办多种高规格高水准的纪念性活动和学术性会议。

2013年12月26日,中共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座谈会并深情缅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深入阐发毛泽东思想。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引起了理论界的高度关注,一批学习研究文章很快见诸报刊媒体。

12月26日至28日,由中央宣传部、中央党校、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举办全国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27日出席了全国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并讲话,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科学认识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地位,深入阐释毛泽东思想的精神实质和当代价值,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参加全国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的代表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此次会议入选论文100余篇,集中反映了近年来毛泽东生平和毛泽东思想研究成果,来自全国各地150多位专家学者在会上进行了学术交流。

此前,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分会在北京联合主办主题为“毛泽东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学术研讨会;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主办以“毛泽东诗词和诗论对中华诗词创作的启示和意义”为主题的第十三届年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毛泽东的奠基和探索”为主题的第十三届国史学术年会在北京召开;由毛泽东思想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全国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和湘潭大学共同主办的“毛泽东遗产:思想·道路·制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全国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第二十次年会在湘潭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地的近20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及许多地方社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湘潭大学、广州大学等多家高校也纷纷举办各种专题研讨活动。

2013年9月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毛泽东思想研究室召开毛泽东思想研究学术座谈会,并邀请日本横滨国立大学终身教授、日本当代中共党史研究和毛泽东研究专家、《毛泽东集补卷》的主要编辑者、日文版《毛泽东传(1893—1949)》的译者村田忠禧教授参加了座谈会。此次座谈会由毛泽东思想研究室主任王宜秋主持,来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的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人员就相关的热点和焦点话题进行了坦诚交流。村田忠禧教授对中国的毛泽东研究现状发表了看法,提出了中国学者要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提升自己的学术话语权,加强实事求是的学风,培养更多的中共党史研究和毛泽东研究方面的优秀人才等意见和建议,受到中国学者好评。[※注]

第二,举办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届毛泽东思想论坛。

2014年4月1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工作领导小组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和当代中国研究所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届毛泽东思想论坛”在北京召开。这次论坛的主题是“毛泽东·毛泽东思想与当代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当代中国研究所原所长李捷研究员作题为“毛泽东对科学社会主义创新发展的历史贡献”的主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邓纯东主持开幕式并致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金民卿研究员做总结发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解放军装备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的12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围绕论坛主题展开了深入热烈的研讨。[※注]

与会的专家学者高度评价并深入探讨了毛泽东同志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振兴、中国人民解放和幸福所做出的彪炳史册的贡献。

李捷在论坛的主题报告中指出,毛泽东对科学社会主义创新发展的历史贡献集中地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创造性地探索出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成功地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确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第二,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混乱之际,正确评价斯大林的是非功过,科学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捍卫了社会主义阵营的根本利益,开启了“以苏为鉴”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三,率先开启了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独立探索,并先后产生了两篇划时代的科学社会主义文献;第四,在认真纠正和反思“大跃进”错误中继续探索,阐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遵循的若干原则;第五,在初步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性认识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完整设想。总之,毛泽东是推动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成功实践的第一人,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并最终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了卓越的重大历史贡献。

邓纯东指出,党的十八大之后,党中央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对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作出了明确的界定和阐发,再次明确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沙健孙教授总结了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从1949年至1976年的近30年时间里毛泽东的历史性贡献。他认为,毛泽东在这个时期的历史性贡献,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全面确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第二,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重要的积极成果;第三,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取得历史性的巨大进展;第四,创造建设社会主义的和平国际环境。

北京大学原副校长梁柱教授指出,评价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政策的效果,应该有一个共同的标准,这主要是:看它是不是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不是推动了社会进步,是不是为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加优越的条件。从这样的标准来看,中国在毛泽东领导时期取得的是历史性的伟大成就:一是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二是农田基本建设初见规模,效果明显;三是科学技术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四是培育了良好的社会风气,社会进步举世瞩目;五是在外交上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郭建宁教授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角度论述了毛泽东的历史功绩。他认为,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创者,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表现形态,主要表现为三个层面:一是哲学理论层面,写作了《实践论》《矛盾论》;二是思想路线层面,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三是具体操作层面,比如军事辩证法、统一战线的辩证法、党的建设的辩证法以及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哲学、中国文化、中国实践的结合。

军事科学院黄迎旭研究员认为,毛泽东领导国防和军队建设,指挥军事斗争,功绩是第一位,贡献是第一位的,他为新中国建立、巩固和强大国防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毛泽东领导下,新生的人民共和国敢于用战争制止战争。[※注]

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思想。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它培养的大批骨干不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了重要作用。认真学习和研究毛泽东思想,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对于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当代价值。在2014年4月12日召开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届毛泽东思想论坛”上,与会的专家学者还对毛泽东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进行了研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李慎明研究员结合当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阐述了毛泽东关于保持党永不变质的战略思想的现实意义。他指出,“四风”问题的思想根子就是享乐主义。享乐主义,说到底就是要满足与党和人民不同利益的私心私欲,也就是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个人主义。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是“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核心是治治病。治治病,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克服享乐主义即私心私欲,只有这样才能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增强全党和党的广大干部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共同奋斗。

广州大学副校长徐俊忠教授指出,农治是毛泽东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大实践。毛泽东农治思想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第一,坚持在民族和国家战略目标下去思考农治问题;第二,坚持把“组织起来”作为实施农治的根本基础;第三,坚持把“农工并举”作为农治中发展生产和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基本思路;第四,坚持农民主体论;第五,坚持以农民的解放与幸福作为农治的根本价值。

梁柱指出,毛泽东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最早举起反对和防止“和平演变”的旗帜。应当肯定,毛泽东把警惕党内特别是党的高层领导出修正主义,作为防止“和平演变”、防止资本主义制度复辟的一个战略思想,作为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提出来,是很有预见的。他提出的一系列具有深远意义的防止“和平演变”的战略设想,永远是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反对“西化”“分化”的阴谋和反腐败的斗争,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中共中央党校许全兴教授认为,毛泽东晚年对阶级斗争和整个社会状况的估计严重脱离了实际,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是错误的,但他提出的要防止资产阶级糖衣炮弹,防止出贵族阶层,防止党内出资产阶级,防止和平演变的基本精神仍然值得全体党员、全国人民,尤其是理论工作者们的重视和深思。我们在纠正“继续革命理论”的错误时不要把其中合理的因素也否定掉。习近平同志讲,我们决不当李自成,1949年进城时的考试没有完,还在进行中,要总结吸取苏共垮台的教训。这是对毛泽东、邓小平防止和平演变、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思想的继承。他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百年,从理论逻辑和实践过程看大体要经过正、反、合三阶段。毛泽东虽然没有找到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但他无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开拓者、奠基者,他的有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反、合”历史过程中“正”的阶段。邓小平在继承毛泽东时代正确的理论、制度和实践的基础上,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和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理论、方针和政策,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亦是对毛泽东晚年错误的辩证否定,进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过程中“反”的阶段。邓小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继邓小平之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则进一步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我国社会客观上已发展到进入一个“合”的阶段。在前两阶段基础上做好“合”的文章,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辩证思维,正确认识现状,正确认识历史,正确总结经验。“合”不是对“反”的简单否定,更不是回到“正”的老路,也不可能回。“合”的阶段有可能在形式上是对“正”的某些回复,如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恢复发扬,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的缩小等。但“合”决不是用老办法来解决新问题,更不是倒退、复旧,而是在辩证综合前两阶段上的创新,使理论、制度和道路更完善,在党成立一百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合格的社会主义。

中共中央党校宫力教授指出,毛泽东在确定中国对美关系的大政方针、重要的外交决策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金民卿研究员结合青年毛泽东思想转变的历程认为,青年毛泽东是一个“自我清算式”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经过反复的实践检验和缜密的理论比较,充分认识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和实践有效性,清算了先前思想结构中的错误思想,实现了自身的马克思主义化,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青年毛泽东的思想转变形成了“以理想信念为方向引领、以社会政治实践为根本依据、以独立自主的自我清算为关键环节”的独特模式。

李捷指出,毛泽东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创造性地解决了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逐步过渡,并在这样一个国度里运用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毛泽东探索的成功方面为最终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毛泽东探索的失误也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毛泽东主持起草的《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两篇重要文献,不仅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逆流的关键时刻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而且开启了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而艰辛的探索。毛泽东先后发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两篇重要文献,为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指明了正确方向。[※注]

第三,出版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研究的重要文献和一批学术论著。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撰和出版的6卷本《毛泽东年谱(1949—1976)》,记述了毛泽东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他逝世27年间的生平、业绩,全面记述了毛泽东的思想、理论、决策、工作方法和各种活动,反映了毛泽东领导建立和建设新中国的历程。这部年谱以中央档案馆保存的档案资料为主要依据,发表了大量未编入毛泽东著作的讲话和谈话,同时又使用了其他文献资料和访问材料,内容非常丰富。本书的出版,对于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的思想理论与工作实践,研究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经验和艰辛探索,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由来,有着重要意义。

学术著作方面,则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著名毛泽东研究专家沙健孙教授的《毛泽东思想通论》(73万字)最引人注目。该书是一部科学的、翔实的学术著作。全书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第二部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三部分是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四部分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当代中国研究所原所长李捷的《毛泽东对新中国的历史贡献》(修订增补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推出的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重点理论研究著作。该书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民族复兴、文明发展、世界文明发展五大坐标和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三件大事论证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伟大贡献。

此外,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罗平汉的《回看毛泽东》一书,依据多年来对毛泽东的研究成果,尤其是近几年党史界对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最新前沿成果,分专题对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经历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以及党史上的重要问题作了深入的阐释。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颜佳华的《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与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一书,对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进行了梳理和阐述,并对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对于构建当代中国政治意识文明、制度文明、行为文明的指导意义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曹前发的《毛泽东生态观》一书,对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在中国实行科学发展思想的思想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施恩亚的《毛泽东逻辑思维研究》一书,从理论思维,即广义的逻辑思维的角度,论述了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征程中,对战略思维的运筹、对决策思维的掌控、对形式思维的推进、对辩证思维的发展、对思维方式的创新。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程林辉的《毛泽东的人生哲学》一书,将毛泽东人生哲学置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与时代背景的大视域,对青年毛泽东与中年毛泽东的人生哲学、性格特征、为人处世之道、忧患意识、人生智慧、养生健身之道、生死观进行了梳理和考察,比较清晰地勾勒出毛泽东人生哲学的基本内涵及特色。这些著作,或直面毛泽东研究和评价中的重大问题,或选取新角度新领域进行专题探讨,对于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3月出版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李慎明、原副院长李捷主编的《还历史的本原》一书,全书近70万字,收录了50多篇重要文章。这些文章从历史事实出发,对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在党史研究、国史研究和毛泽东思想研究中所提出的种种错误观点,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澄清和有力的批驳,起到了很好的解疑释惑、明辨是非的作用。

除了研究性的学术性论著之外,还出版了一批介绍毛泽东生平事业的普及性著作和读物;再版了一批国外研究毛泽东的译著。由于加强了出版管理,杜绝了以前曾出现过的一些书商借机炒作粗制滥造的现象。

论文方面:通过对“中国知网”的检索发现,2013年度国内期刊发表的篇名含“毛泽东”的论文,共计2560余篇,其中近30%发表于核心期刊。研究内容涉及毛泽东生平事业思想的各个方面。

2013年度,围绕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的贡献,学者们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其中,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毛泽东同志的几个重要评价》一文,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毛泽东的几个重要评价。[※注]李捷的《毛泽东对中华民族至少有五大贡献》一文认为,毛泽东对中华民族至少有五大贡献:带领中国人民创建新中国,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极大地加强了国防,建设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政党,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注]欧阳淞在《永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史册》一文中指出,要永远铭记毛泽东同志领导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创立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等六个方面的历史功绩。[※注]关于毛泽东的晚年错误,大多数学者始终依据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基调,这是他们共同的思想自觉。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王宜秋对毛泽东与中国大国地位的确立进行了论述[※注],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欧阳雪梅对毛泽东“文艺为人民大众”思想的提出、演变及发展进行了探讨[※注],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王永浩结合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对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进行了概括和阐述[※注]

此外,社会各界也举办了不少关于毛泽东的纪念活动,互联网上关于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讨论也较为活跃。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