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全球事务中的角色与作用
来 源
:
|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前沿研究报告2014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2 | ||
摘 要
:
|
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指导下,根据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一基本国情要求我们,中国的外交首先还是要紧紧围绕国家发展这个中心,服务发展,促进发展,更加积极有效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解决各种不可持续的问题,为维护中国在世界上不断延伸的正当权益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涵盖新安全观(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续安全) 、新秩序观(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新型国际关系、国际合作等) 、新文明观(各种文明是平等的,是具有独特性的,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和新环境观等,必将对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 ||||||
关键词
:
|
大国关系 国际关系 国际关系理论 中国外交 维护 安全 利益 中国特色 发展中国家 国家利益 共赢 |
在线阅读
中国在全球事务中的角色与作用
字体:大中小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什么角色、发挥怎样的作用?这是中国国际关系学界争论的焦点,也是世界热议的问题。近来国内讨论主要集中在中国对外政策和国际角色的调整上。
第一,中国应当如何承担国际责任。
中国国际关系学界一种观点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利益开始辐射全球”,“北京应当放弃沿用20余年的韬光养晦政策”。[※注];另一种观点认为,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应该“创造性介入”,积极有所作为。王逸舟在其新著《创造性介入——中国之全球角色的生成》中,以中非关系为例,提出“对于不干涉内政”的问题的思考:“对于不干涉内政,(非洲国家)政府的立场大体不变,但学界、媒体和百姓则很多人担心中国的这一原则会给本国的某些腐败官员更多以权谋私的机会,而受援国的公众与社会则没有按照预期的那样受益。同时,很多由选举产生的政府也希望中国区别对待发生在非洲大陆的危机,比如军事政变、局部战争等,希望中国包括协助进行必要的强制干预与道义谴责。”[※注]第三种观点则是代表我国外交的国家意志和主流声音的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不干涉内政”是我们一贯坚持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外交原则之一;对中国应当如何承担国际责任,则是既看到我们是第二大经济体,又正确认识我们是发展中国家这个事实。主张依能力而为,力争为国际事务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努力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进世界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演进,为维护人类和平做出更大贡献。
习近平主席在国际国内多种场合都发表过,中国努力维护世界和平,随着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必将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注]习近平在中阿合作论坛上的讲话指出:“中国将以建设性姿态参与地区事务,主持公道、伸张正义”,“推动通过对话找到各方关切的最大公约数,为妥善解决地区热点问题提供更多公共产品”。6月19日在会见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时指出,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不仅是权力,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中国有这个担当。中国将继续大力推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支持联合国推进千年发展目标,愿同各方一道努力,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为世界和平、人类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张志洲认为国际责任是一个大国的基本义务,做“负责任大国”也是世界对崛起的中国的期待。在世界秩序中影响越来越大的中国,如何承担国际责任,则应奉行量力而行的原则,以提供“国际公共物品”为主要途径,这包括在地区和世界扮演和平角色,提供和平与安全环境,以自己的发展带给他国发展机遇,参与制定国际机制(如冲突协调机制、金融稳定机制和经济发展促进机制)等。同时他强调,“国际责任是中国国际道义角色的重要来源,而占据道义制高点才能使中国崛起的国际合法性得到广泛认同”。并认为,“未来中国的角色应该是为世界的重大问题提供新理念、新概念、新话语、新思路,并从而既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又使崛起的中国掌握更大的国际话语权,做一个‘有话语权的中国’”[※注]。王逸舟也认为,“重点是,如何在量力而行、互助互利的前提下,提供更多、有效的战略援助和公共物品”[※注]。
第二,中国国家利益与国际利益相协调。
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历来重视中国国家利益与国际利益的协调。毛泽东时期提倡的国际主义,支援亚非拉国家的革命与建设;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重视南南合作,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以及“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江泽民时期提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大国合作互利共赢;胡锦涛提出建设和谐世界,促进人类的和平与可持续发展。习近平主席提出新型义利观来处理国家间相互关系,照顾对方的合理利益诉求。特别是开展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中,在一些具体项目上将照顾对方利益。
王逸舟在其新著《创造性介入——中国之全球角色的生成》一部和二部中都阐明了中国要“创造性介入”。创造性介入的基本精神是“以中国的调节声音和自身资源,在充分尊重当事国人民和多数政治派别的前提下,帮助有关国家增强自主决定发展方向的能力”。同时,“反对任何外力强行更改这些主权国家的政权,尤其反对以外部军事打压和侵略占领的办法剥夺受打压一方的政治权利和安全能力”[※注]。创造性介入绝不是简单的对“不干涉内政原则”和“不结盟政策”的抛弃,而是在继承基础上根据新形势的发展。[※注]
第三,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作用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俄在“关于合作共赢、深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中阐明,双方基于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基于对世界和平和人类未来的历史责任感,呼吁世界各国,遵循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原则,携手促进和平与稳定,推动共同发展与繁荣,建设公正、民主、和谐的世界秩序。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说,中国将继续做当代国际秩序和公认国际关系准则的维护者。同时,在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中国作为和平与发展潮流的推动者,愿意发挥中国外交与时俱进的品质,投身于国际体系的变革,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推进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演变。[※注]
张志洲认为,中国的国际角色不管如何定位,首先还得服从于国家利益的基本判断。不利于国家利益增进或违背国家利益的角色选择,必然不能持久,国内政治合法性是中国角色定位的规则红线。坚持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定位,是“中国道路”的生命力所在,是中国在国际社会中角色的鲜明特征。[※注]
王俊生认为,中国作为现代体系的一个后来者,以及与西方政治文化和主流价值有相当大差异的一个东方大国,欲发挥创造性介入的全球角色仍需回答和解决一系列的紧要问题。除了王逸舟已经从民族主义、海洋权益纠纷、美国重返亚洲、国内分离主义等方面提出的八个挑战外,仍有几个紧要问题需要关注。第一,如何避免在创造性介入时,可能推动和助长国内外对中国实力的进一步高估,以及随之带来的“中国责任论”和国内民族主义情绪的可能上升。第二,在创造性介入时如何实现与国际体系特别是中美关系的良性互动。如果处理得当,会实现多赢;如果处理不当,中国有可能招致国际体系较大的反弹压力。这其中尤其需要慎重处理对中美关系的影响。避免“中国威胁论”的可能上升。第三,要结合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合理选择创造性介入的区域和领域。[※注]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