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学科前沿研究报告(2010—2012)
来 源
:
|
世界史学科前沿研究报告2012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3 | ||
摘 要
:
|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学科是中国世界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理论价值,同时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从此,中国世界古代史学科出现了一批精通外国古代文字和现代外语的研究人员和教学骨干,中国的世界古代史研究开始与国际接轨,目前已经有许多学者与国外相关教学研究机构建立经常性联系,能够同步获得国际学界的最新研究信息和研究资料,参与国际学界讨论。近年来中世纪史学科也取得了长足进步,我国中世纪史学者在欧洲中世纪经济社会史、全球史、中世纪宗教史等领域与国际学界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学科配置日益合理,研究人员数量稳步增长,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国际交流逐渐深入,在多个学科领域取得了较大突破。 | ||||||
关键词
:
|
学者 古代史 研究成果 概况 世界历史 学科 世界古代史 中国学者 史学 学界 社会史 |
在线阅读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学科前沿研究报告(2010—2012)
字体:大中小
一 学科发展概况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学科是中国世界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理论价值,同时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学科由世界古代史和世界中世纪史两个分支学科组成。世界古代史学科所涵盖的时间范畴是从人类起源到西罗马帝国灭亡,按地域划分主要可分为古埃及史研究、古代近东史研究和古希腊罗马史研究。中世纪史学科研究从蛮族入侵到工业革命兴起的历史。中国的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学科的研究宗旨在于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探索和揭示这一时期世界历史发展的规律。
中国的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学科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走上正规发展道路。20世纪50年代,在国内学者和苏联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全国20余所大学建立了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学科。这个时期中国学者翻译了大量苏联学者撰写的世界古代中世纪史著作,编纂出版了一批相关研究资料,发表了一批相关研究成果。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林志纯、吴于廑、朱寰、刘家和、朱龙华等先生主持下,出版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和中国学者独立见解的著作;同时大批青年学者被派到国外从事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专业学习。1986年,林志纯、吴于廑、周谷城等先生倡议在东北师范大学建立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邀请外国专家从事世界古代史相关领域教学。从此,中国世界古代史学科出现了一批精通外国古代文字和现代外语的研究人员和教学骨干,中国的世界古代史研究开始与国际接轨,目前已经有许多学者与国外相关教学研究机构建立经常性联系,能够同步获得国际学界的最新研究信息和研究资料,参与国际学界讨论,在国外一级刊物上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近年来中世纪史学科也取得了长足进步,我国中世纪史学者在欧洲中世纪经济社会史、全球史、中世纪宗教史等领域与国际学界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学科配置日益合理,研究人员数量稳步增长,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国际交流逐渐深入,在多个学科领域取得了较大突破。
但是,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学科仍然是一个基础比较薄弱、尚待进一步发展的学科。从总体上说,仍需进一步扩大队伍,加强与国际学界的合作交流,深入发掘现有资料,提高理论水平,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学科。从研究现状来看,首先,我国的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距离世界一流水平还有差距,不少领域甚至还是空白。其次,结构性的研究不足,学者间的合作研究、共同研究较少,基本都是孤军奋战于某一领域的专题性研究,研究中的共通性问题受到的关注较少。此外,中国的世界古代史研究应该具有中国自身的风格与特色,这样才有可能在诸多研究强国中独树一帜、开创出新局面,这也是当今许多中国专家学者的共识,但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中国自身的世界古代史研究之路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北京大学马克垚教授指出,世界史学科的水平,从纵向看有很大的进步,但横向比,还有很多不足。世界史学科建设,既要有远大目标,也要脚踏实地,逐步推进,以求精为目标,有重点地进行建设,解决好人才培养、语言等问题,切实推动水平的提高。北京师范大学的刘家和教授也指出,要踏踏实实地搞研究,要从“基因层面”研究西方文化。这些意见切中时弊,对于学科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二 学科前沿动态
(一)国内研究动态
文明与国家起源研究一直是中国学术界的热点问题,2009年11月“古代国家的起源与早期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主题有两项:一是文明与国家起源的理论;二是古代世界各地区国家起源的模式与特点。来自中国、美国、日本、荷兰、俄罗斯的五十多位学者围绕这两个主题进行了跨学科的对话与交流。部分会议论文以专题的形式发表于《世界历史》2010年第3期。在这个专题上,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者与中国历史学、考古学研究者展开广泛深入的合作与交流,几年来在这个专题上取得丰硕成果。目前正在进行的《文明起源研究》课题是在这个问题上进行的进一步的理论探索。与此问题相关,古典文明的终结、古典世界的转型问题及西方文明形成的问题也引起学界广泛关注。古代史学者和中世纪史学者均从不同视角关注了这个问题。
三年来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中传统的政治发展问题仍然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比如王权问题、政体问题、国家发展道路问题、古代国家与民族认同问题、国际政治问题等。
全球史是近些年国际学界讨论十分热烈的问题,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学者也积极参与讨论。首都师范大学成立的全球史中心专门研究全球史视野下的世界历史问题,该中心组织多次国际、国内学术讨论会,发表《全球史评论》等著作刊物刊发国内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学者们在全球史研究的历史沿革、教材特色、区域整体史、文化传播与互动等众多问题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法制史研究是近些年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学者比较关注的问题。学者们或者从原文翻译释读古代中世纪各个时期、各个国家地区的法律文献,或者深入分析各部法律文献的特征,并用之阐释古代中世纪政治、社会、思想的发展特征和规律。近几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中有多项研究以古代中世纪法律问题为题,说明法制史问题在未来仍然是众多学者关注的问题。
社会经济史研究也是近年来国际学者十分重视的研究视角。中国的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者也积极参与研究和讨论。天津师范大学成立经济社会史研究中心,对此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中国学者在欧洲中世纪庄园经济、公地制度、继承制度、金融制度、贸易活动等多个领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成果数量众多,视角多样。另外,新史学研究的众多方法和角度也广泛应用于该选题研究中。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与世界的交往日益深入、广泛。外国学者研究中国历史的热情也日益提升,中西对比研究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中国学者则从中国历史资料入手,探究古代中国与西方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该方面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拜占庭史、中亚和南亚古代史研究中。
此外,中国学者还积极参与文献释读、原始资料整理等工作。这些领域原来是西方学者的专长,中国学者由于资料局限大多只能利用二手资料从事研究。近年来中国学者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交流,多名出访学者参与国外大学的考古资料整理工作,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研究所还主持出版了以色列所藏楔形文字泥板文献。中国学者正在逐渐缩小与国际学界的差距。
近年来,中国的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选题日益多样,除上述重点选题外,学者们还从各专题学说史、宗教史、思想文化史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学科建设的进程。2011年,世界史提升为一级学科,各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都在积极讨论和设计自己的发展目标,以重要领域和重要研究视角划分的研究中心已经出现或正在形成。2011年,北京大学成立古典学中心,一年多来已经邀请多名国际知名学者前来授课、讲座,极大地扩展了中国学者、学生的研究视野,必将对今后的研究工作产生推动作用。学科领域进一步扩大,传统的古代希腊、罗马史、欧洲中世纪史研究稳步发展,新兴的古代西亚北非史、拜占庭史研究者不断增加,东亚、东南亚古代史研究者开始积极参与世界古代史学科讨论。2011年启动的《剑桥古代史》《新编剑桥中世纪史》翻译工程集合了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学科的众多学者,表明该学科建设与人员配置已经能够完成这种系列著作的翻译与研究工作。
(二)国际研究动态
2010—2012年,国际苏美尔学、亚述学、赫梯学考古学者继续在西亚各地展开深入的考古发掘活动,不断发表各地遗址的考古报告。这些成果中既有最新发现的遗址,比如土耳其东南部的戈别克莱泰佩、伊朗东南部的桑尼达尔和阿布什亚;也有传统重要遗址的考古报告和研究成果,比如伊拉克的尼普尔、拉格什等遗址以及土耳其的库尔泰佩遗址等,另外还有大量分门别类的考古遗物研究成果问世。同时,文献学研究者继续发掘整理各类楔形文字文献,近几年苏美尔学文献研究以乌尔第三王朝经济文献为主;亚述学文献学者主要研究各类学校文献及仪式文献,力图厘清文献传播的特点和途径,仪式文献所反映的程序性特征等;赫梯学文献学者深入发掘已发现文献的学术价值,在赫梯书信等领域发表了新的释读成果。同时,古代西亚历史研究者也关注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2011年和2012年国际亚述学大会的主题分别是“古代近东的传统与革新”和“私有与国有现象”,另外学者们还关注“古代近东女性视角下的男性特质”“仪式与神权”等问题,表现出国际西亚史学研究具有的多样性特征。
埃及学最早发端于欧美,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目前已形成一门庞大的综合性的专门学科,以研究古代埃及为核心;因为具体研究对象的不同又分为很多分支学科,包括埃及史学、埃及考古学、埃及语言学、埃及文字学、埃及纸草学、埃及碑铭学、埃及艺术、埃及科学等。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欧美学者发表的埃及学的学术论著、史料集、论文、文章和书评等多达一千多篇部,其中埃及史学论文和著作多达四百多篇部。近年来,国外埃及学者继续关注古埃及的语言文字、考古成果、碑铭和纸草文献的解读、年代学以及古埃及各个历史时代历史问题的研究等,尤其侧重对早期国家、新王国历史和托勒密埃及史及相关问题的探讨。这些研究成果既有对宏观历史的考察,也有对具体历史问题的探讨;有对史学史的关注,也有对埃及考古学的分析;有对埃及与周边地区关系的研究,更有对埃及本身历史问题的探究。
在古希腊史研究中,“接受”(reception)——文本的流传过程与社会背景的关系问题,是近几年学术界的一个新热点。修昔底德研究和伯利克里时期的雅典民主研究一直是古希腊史研究中的重点问题,近几年这两项研究出现了结合的趋势。随着近些年中国的崛起,中国问题成为国际学术界的焦点,这一趋势在古希腊研究领域也有体现。在2012年南开大学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上,来自西方不同学术机构的几位著名古典学家不约而同都选择了古代中国与古希腊罗马的比较问题作为他们的报告题目。此外部分学者研究了古代希腊与中国的民族问题以及文献作家与文化认同的问题。
在西方的古罗马史研究中,奴隶制仍然是罗马史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最近出版了一系列关于古代地中海世界奴隶制的横向联系和古罗马奴隶制的纵向发展的综合研究成果。转型研究和比较研究受到重视。研究者注重考察罗马从城邦到帝国的转型,尤其是晚期帝国的转型;比较罗马帝国与亚述帝国、萨珊波斯帝国和早期中华帝国等的差异性和同一性;反思国家、帝国、文明、罗马—欧洲延续性等概念和研究方法。受后殖民主义思潮影响,罗马霸权、行省政治和城市化问题研究发生了观念和视角的转变。“罗马化”研究模式受到质疑,研究者越来越强调族群认同(identity)、文化的互动(interaction)、调适(adaptation)与涵化(accultura-tion)。史料运用方面,超越精英阶层的话语霸权,关注权力与仪式关系;对弱者群体、日常生活和微观事物的研究,兴趣增强。行会、仪式、书写、疾病与治疗、梦、颜色、儿童、厕所、花园等成为研究对象,体现了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罗马史研究的影响。文献研究和思想史研究借用接受理论(reception theory),从读者、听众的角度出发,考察古典作品和思想在不同语境下的翻译、传播、接受、影响及意义的变迁。
西方学界的中世纪史研究主要呈现出以下三个趋势:其一,传统课题研究,如贵族史、教会史、庄园经济、贫困与救济等问题都有专著或论文出现;其二,经济史方面,除了一些专题研究之外,研究者们更多地关注某经济因素的长时段变迁趋势,如1350—1800年的小麦价格、1086—1500年银币生产与流通等;其三,地方史和区域史研究出现热潮,2012年是英国地方史研究大师W. G.霍斯金斯逝世二十周年,C.戴尔等人回顾了近年来地方史和区域史的研究新动向,其他几位学者也出版了自己的相关研究成果。
在日本古代史研究领域,受关注的研究课题有古代王权研究,古代日本和古代朝鲜半岛的出土木简研究,古代律令制国家的地方统治体制研究,古代祭祀仪礼研究,古代都城制度研究,古代欧亚大陆东部世界论研究,古代日本的国际关系研究,古代文学作品的史料学研究,日本古代文字学研究等。
朝鲜古代史方面近年来注重对以往研究成果的汇总和整理工作。朝鲜社会科学院计划在2012年底之前就朝鲜解放以后所取得的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一集成,以总量1500余本的目标正在编辑、出版《朝鲜社会科学学书集》。在韩国古代史学界,古朝鲜方面的研究人员开始增多,研究成果不断积累。高句丽、渤海方面多注重历史和文化方面的研究。开始出现运用整体史观研究三国历史的趋势。日本对东亚古代史的研究集中在高句丽、渤海研究方向,有关东亚古代史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高句丽壁画、好太王碑、渤海历史等研究上。
(三)国内外学科前沿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1.通史及理论研究
林志纯著,张强整理:《日知文集》(五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刘欣如撰,刘健译:《从雅利安人到欧亚游牧民族:探索印欧语系的起源》,《历史研究》2011年第6期。
易建平:《从词源角度看“文明”与“国家”》,《历史研究》2010年第6期。
易建平:《文明起源研究中的“国家”与“社会”》,《历史研究》2012年第3期。
俞金尧、刘健:《权势创造城市——论农业时代的城市起源》,《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2.西亚古代史
Gojko Barjamovic,Thomas Hertel and Mogens Trolle Larsen,Ups and Downs at Kanesh. Chronology,History and Society in the Old Assyrian Period. (Old Assyrian Archives,Studies,Volume 5)(PIHANS Vol. 120)Leiden,2012.
Ayad Mohammad Hussein,Hussein Ali Hamza,Ahmed Kadhum Thaber,Suham J. Kadhum,Murdhie Hashem,Haider M. Taha,Mark R. Altaweel,Benjamin Studevent - Hickman,“Tell Abu Sheeja/ Ancient Pašime. Report on the First Season of Excavation,2007”,Akkadica 131(2010),pp. 47 -103.
Amanda H. Podany,Brotherhood of Kings. How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haped the Ancient Near East,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
W. H. van Soldt(ed.),Theory and practice of knowledge transfer,Leiden,2012.
刘健:《乌尔第三王朝专制国家的特点》,载张顺洪、赵文洪、姜南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学术文集》(第7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尾崎亨、西格瑞斯特:《耶路撒冷圣安妮和圣埃提昂藏乌尔第三王朝楔文泥板》,《古代文明研究》杂志(英文)增刊第2辑,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2011年版。
吴宇虹:《两河流域楔形文字文献中的狂犬和狂犬病》,《古代文明》2009年第4期。
于殿利:《巴比伦法的人本观》,三联书店2011年版。
3.埃及古代史
Douglas J. Brewer,The Archaeology of Ancient Egypt:Beyond Pharaoh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2.
J. G. Manning,The Last Pharaohs:Egypt under the Ptolemies,305 - 30 B. C.,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0.
John Romer,A History of Ancient Egypt:From the First Farmers to the Great Pyramid,Allen Lane,2012.
郭丹彤:《埃及与东地中海世界的交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郭子林:《托勒密埃及的法律与司法实践》,《历史研究》2010年第4期。
金寿福:《古代埃及早期统一的国家形成过程》,《世界历史》2010年第3期。
4.希腊古代史
Stephen Hodkinson and Ian Morris eds.,Sparta in Modern Thought,Swansea,2012.
Simon Hornblower,Thucydidean Them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
Robin Osborne,Athens and Athenian Democrac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
Robert C. T. Parker,On Greek Religi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11.
黄洋:《迈锡尼文明、“黑暗时代”与希腊城邦的兴起》,《世界历史》2010年第3期。
黄洋:《“雅典革命”论与古典雅典政治的建构》,《历史研究》2012年第5期。
晏绍祥:《18世纪欧洲关于古典世界历史的学术》,《史学理论研究》2011年第3期。
晏绍祥:《古典历史的基础:从国之大事到普通百姓的生活》,《历史研究》2012年第2期。
5.罗马古代史
Johann P. Arnason&Kurt A. Raaflaub eds.,The Roman Empire in Context:Historical and Compartive Perspectives,A John Wiley&Sons,Ltd.,Publication,2011.
Keith Bradley&Paul Cartledge eds.,The Cambridge World History of Slavery,Vol. I:the Ancient Mediterranean Worl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
Fontaine(P.)ed.,L’? trurie et l’Ombrie avant Rome. Cité et territoire,Brussels and Rome:Institut Historique Belge de Rome,Belgisch Historisch Instituut te Rome,2010.
Mathisen(R. W.),Shanzer(D.)eds.,Romans,Barbarians,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Roman World. Cultural Interaction and the Creation of Identity in Late Antiquity,Farnham,Surrey and Burlington,VT:Ashgate,2011.
刘津渝:Collegia Centonariorum:the Guilds of Textile Dealers in the Roman West,Brill,2009.
汪洋:《罗马法上的土地制度:对罗马土地立法及土地归属与利用的历史考察》,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版。
6.日本古代史
铃木靖民:《日本古代国家形成与东亚》,岩波书店2012年版。
吉村武彦:《女帝与古代日本》,岩波新书2012年版。
大津透:《律令制研究入门》,名著刊行会2011年版。
王金林:《日本神道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
7.朝鲜古代史
金贞培:《古朝鲜新释》,高丽大学校民族文化研究院2010年版。
东潮:《高句丽壁画与东亚》,学生社2011年版。
朴仙姬:《古朝鲜服饰文化的发现》,知识产业社2011年版。
苗威:《高句丽移民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拜根兴:《唐代高丽百济移民研究(以西安洛阳出土墓志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姜清波:《入唐三韩人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8.欧洲中世纪史
Martin Allen,“Silver production and the money supply in England and Wales,1086 - c. 1500”,Economic History Review,Vol. 64,No. 1(Feb.,2011),pp. 114 -131.
Christopher Dyer,Andrew Hopper,Evelyn Lord,Nigel Tringham,eds.,New Directions in Local History Since Hoskins,University Of Hertfordshire Press,2011.
Jonathan Healey,“Land,population and famine in the English uplands:a Westmorland case study,c. 1370 - 1650”,Agricultural History Review,Vol. 59 (2011),pp. 151 -175.
Philip Slavin,“The Great Bovine Pestilence and its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in England and Wales,1318 - 50”,Economic History Review,Vol. 65,No. 2,(May 2012),pp. 1239 -1266.
陈日华:《中古英格兰地方自治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陈志强、武鹏:《现代拜占庭史学家的“失忆”现象——以“查士丁尼瘟疫”研究为例》,《历史研究》2010年第3期。
侯建新、龙秀清:《近二十年英国中世纪经济——社会史研究的新动向》,《历史研究》2011年第5期。
刘林海:《“中世纪”的建构与解构——兼论中国世界中世纪史理论与实践的困境》,《世界历史》2012年第4期。
赵文洪:《欧洲公地制度的政治学遗产》,《学海》2011年第2期。
三 学科建设状况
世界历史研究所古代中世纪史学科是国内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的主要队伍之一,在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研究领域具有团体优势地位,拥有比较成熟的研究团队,在国内政治制度史、整体史研究领域占据领先地位。目前学科成员以中青年学者为主,以专题研究为主要研究形式,以多专业齐头并进为特点,凸显整体实力;我们坚定反对“三浮”(浮夸、浮躁、浮华)不良学风,反对随风转向、夸夸其谈;强调提高学术质量、努力追求学术创新。
三年来,本学科成员积极参加国内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的多项学术活动,在各自的专业研究领域里努力耕耘。三年来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学科成员主持或参与的课题项目总计28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项;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2项,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项目3项,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4项,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础学者发展项目1项,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启动资金项目1项,世界历史所重点项目5项,其他项目5项。目前按时结项项目8项,推迟结项项目1项,其他在研课题均按计划进行。发表专著2部(共计500千字)、论文42篇(共计579千字)、译著3部(共计1040千字)、译文3篇(共计50千字)、学术文章35篇(共计205千字)、普及读物1部(150千字)、人物传记2篇(共计14千字),此外还提交会议论文及学术报告论文多篇。
三年来,本学科多数成员投入院重大课题《宗教礼仪制度与古代国家权力》的研究工作,我们组织多次学术讨论会就相关专题展开讨论,并邀请所外学者就大唐开元礼、中国礼制研究、中国古代宗教礼仪建筑、希腊城邦宗教礼仪与政治权力等专题做学术报告。课题组成员目前已完成多篇相关专题综述报告,多数成员已经进入正式写作阶段。
2011年开始,本学科部分成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及院重大课题《剑桥古代史》、《新编剑桥中世纪史》翻译工程,目前课题参加者正在从事文本翻译及相关问题研究。
2011年本学科四名成员进入创新工程,其中一人承担长城学者项目,三人承担“制度与古代社会”创新项目研究工作,学科其他成员也均受聘参与该创新项目研究。
此外,本学科成员还发表了一批学术论文及学术文章,在各自专业领域展开深入的学术研究。郭方主编的《全球通史》为十卷本普及读物,系统地介绍了自人类起源至现代全世界的历史;郭方的《修正史学与总体史学》介绍史学理论研究的新流派,评论其对于当前历史研究的影响及发挥的作用。徐建新的《出土文字资料与东亚古代史研究——以中日韩三国的古代木简为例》系统论述中日韩三国近年来发现的木简资料,评述其对于日本古代史研究所产生的推动作用。徐建新还通过新的史料调查和史料复原,发现了有关高句丽好太王碑发现史和早期拓本制作史的新史料——《辽左日记》,论证了这份史料是迄今为止有关好太王碑发现史和早期拓本制作史的最早的文字记录,为澄清碑文发现史上的争论提供了新证据(《好太王碑发现史和早期拓本制作史的新史料》)。赵文洪的《欧洲公地制度的政治学遗产》讨论欧洲公地制度的渊源及发展历程,重点关注其在政治学研究中的地位。作者认为,中世纪的欧洲公地共同体公共事务的管理,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民主、平等和法治的精神:民主精神体现为共同体全体成员广泛直接参与庄园法庭和村民会议的立法、决策、司法活动以及选举和担任共同事务管理者;平等精神体现为共同体成员公共权利价值的平等、在村规面前的平等、在管理共同事务的资格方面的平等。法治精神体现为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重视法律程序。民主平等法治精神,是公地制度留给后世的政治学遗产。易建平的《从词源角度看“文明”与“国家”》探讨“文明”与“国家”的词源,进而论述学界对于这两个名词内涵的理解、使用及误读;易建平根据国外文化人类学的成果对文明起源研究中的重要概念作了进一步的诠释,指出“古代国家”与“早期国家”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不可以混淆起来使用。“古代国家”之“古代”,主要是社会史分期上的一个概念。“早期国家”之“早期”,则是“国家”本身的一个发展阶段。“古代国家”包括“早期国家”与“成熟国家”,它们只存在于“古代”。“早期国家”却不仅存在于社会史分期上的“古代”,而且也出现在这种分期上的“中世纪”与“近代”或“现代”。文中还对“酋邦”与“分层社会”两个概念作出明确的限定(《文明起源研究中的“国家”与“社会”》)。刘健的《乌尔第三王朝专制国家的特点》讨论古代两河流域乌尔第三王朝在早期专制国家发展中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刘健还利用土耳其及海湾地区最新发现的考古资料探讨文明起源问题及古代世界区域整体史问题,提出新发现的史前祭祀遗址有助于我们重新看待文明起源前后古代社会的复杂程度,但是并不足以推翻现有的农业起源是文明起源标志的传统观点。海湾地区的考古发现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古代西亚区域世界中边缘地区的发展状况以及古代海湾地区的政治发展(《土耳其东部新发现的史前祭祀遗址》《古代海湾地区的政治发展》)。胡玉娟的《试论罗马起源传说的生成与演变》探索各种罗马起源传说的形成及演变过程,并分析其各种变化的时代特征。胡玉娟还阐明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理论中,专制主义有可能潜藏在任何政体中,民主政治也有出现专制的风险(《专制并不必然与君主制有联系》)。郭子林在研究中借鉴了近年国外人类学领域有关仪式研究的成果,梳理了埃及历史上与王权有关的仪式活动,并抽取了其中一项重要仪式——塞德节仪式,对其程序和仪式作出具体的阐释,分析了这项仪式活动与古埃及法老统治的关系。邢颖关注了城邦在希腊宗教崇拜体系中的基础框架作用,认为这样的框架结构在研究城邦范畴内的宗教活动时很容易得到解释。通过研究城邦对奥林匹亚赛会的管理、参与乃至赛会的泛希腊特征与城邦世界的关系,揭示了奥林匹亚赛会与希腊城邦制度之间的内在关联(《城邦背景下的古希腊奥林匹亚赛会研究》)。张炜系统梳理了近两个世纪以来欧美学术界对中世纪及近代早期英格兰加冕礼的研究历程。指出其关于断裂与延续的关系问题是贯穿这一研究历程的主线,是用历史学方法从事该项研究的起始点,也是其学术意义的主要归结点(《近两百年来欧美学界关于中世纪及近代早期英格兰加冕礼研究历程述要》)。孙泓(第二作者)撰写的《契丹民族史》《女真民族史》系统研究了东北地区古代少数民族的历史。孙泓还针对学术界认为古代新罗民族起源于单一民族(辰韩)的观点,认为新罗民族不仅起源于辰韩人,其中还有马韩人的成分,与古朝鲜人及乐浪郡的汉人也有密切的关系,因而提出新罗民族的起源是多源的(《新罗起源考》)。
四 学科发展前景
今后,本学科将继续深入研究古代中世纪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制度史及区域整体史,展开广泛的对外交流与合作;继续拓展专业领域,扩大本学科在国内学术界的优势地位。
(世界历史研究所 徐建新 刘健)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