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东南亚史
来 源
:
|
世界史学科前沿研究报告2012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1 | ||
摘 要
:
|
2010—2012年,东南亚史学领域虽然没有出现大部头的专著,但是中国学界并不沉寂,中国学者对过去热点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同时还开始涉猎新的领域,发表了不少优秀的研究论文。一是廖国一和白爱萍对古代中国同北部湾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进行了总结性研究,认为在北部湾地区形成了朝贡贸易文化圈、铜鼓文化圈、方孔钱文化圈、陶瓷文化圈等多重文化圈,这为现在的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历史基础。作者将19世纪初之前的越南华人会馆主要分为三类,即地缘性会馆、业缘性会馆和由越南的土生华人群体——明乡人成立的明乡会馆,此类会馆仅存在于越南,而不见于其他东南亚国家。 | ||||||
关键词
:
|
会馆 学界 文化圈 东南亚国家 历史地理 文化 社会结构 华人 古代史 王国 侨汇政策 |
在线阅读
古代东南亚史
字体:大中小
在东南亚古代史研究方面,最有分量的一篇文章当属梁志明的《试论古代东南亚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和历史地位》。这是2013年出版的《东南亚古代史》的结束语。作者从古代东南亚历史中归结出以下几个特征:史前文化独具特色,社会结构以灌溉农业和海上贸易为基础,政治体制以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宗教文化具有多样性与本土化的特征。[※注]
在专题研究方面,最受关注的依然是中国同东南亚国家的交往史。这里仅举最有代表性的三篇。一是廖国一和白爱萍对古代中国同北部湾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进行了总结性研究,认为在北部湾地区形成了朝贡贸易文化圈、铜鼓文化圈、方孔钱文化圈、陶瓷文化圈等多重文化圈,这为现在的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历史基础。[※注]学界对古代中国同周边国家关系的惯性认识就是朝贡体系或儒家文化圈,而该文提出的多重文化圈说是学术上的一次创新。第二篇是闫彩琴对17世纪中期至19世纪初在越南出现的华人会馆进行的研究。作者将19世纪初之前的越南华人会馆主要分为三类,即地缘性会馆、业缘性会馆和由越南的土生华人群体——明乡人成立的明乡会馆,此类会馆仅存在于越南,而不见于其他东南亚国家。[※注]作者另辟蹊径,成为南洋华人研究的新亮点。第三篇是陈正宏的《越南燕行使者的清宫游历与戏曲观赏》,利用越南汉文燕行文献资料,再现了清代来华的越南使者游历清宫和观赏宫廷戏曲的实况,对研究清朝中越关系极具史料价值。[※注]
对东南亚历史地理的考证成为学界的一个新兴热点。何平的《缅甸太公王国真相考辩》,对缅甸历史上曾短暂存在的太公城进行了考证,认为并没有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世纪的太公王国,后来缅甸史籍中的所谓“太公王国”,只是以太公城为背景的一些传说。[※注]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孙衍峰的《越南史讳与地名变更》研究了越南历史地理中的一个有趣现象,即因避讳而改地名。越南历史上的避讳制度源于汉文化的影响,因避讳而导致地名变更在历朝历代都有很多例子,影响至今。[※注]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