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方言学科前沿研究报告(2010—2012)
来 源
:
|
文学、语言学科前沿研究报告2012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8 | ||
摘 要
:
|
说古老,是因为早在两千年前,中国就出现了基于实地调查的方言词汇专著《方言》 ,这在世界上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西方直到吉列龙( J . Gillieron )于1904年出版了法国语言地图集,描写语言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1961年丁声树先生被调去负责《现代汉语词典》的编写工作,方言研究室陆续调入熊正辉、侯精一、贺巍、张振兴、张盛裕、黄雪贞、郑张尚芳等人,在李荣先生的直接领导下,语言所方言研究群体继承了赵元任、李方桂、罗常培等前辈的优良学术传统,不断开拓创新。随着创新工程的开展与深化,汉语方言学科面临着科研创新机制更新的机遇和挑战,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调整以适应新的研究环境是当务之急。 | ||||||
关键词
:
|
方言 汉语方言 语言 学科 地图集 概况 调查 李荣先生 语法 官话 丁声树 |
在线阅读
汉语方言学科前沿研究报告(2010—2012)
字体:大中小
一 概况
(一)学科历史沿革
汉语方言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语言学科。说古老,是因为早在两千年前,中国就出现了基于实地调查的方言词汇专著《方言》,这在世界上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西方直到吉列龙(J.Gillieron)于1904年出版了法国语言地图集,描写语言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研究语言与地域共变关系的语言地理学(linguistic geography)才算正式确立。说年轻,是因为用国际音标记音,语音、词汇、语法分项调查,根据调查材料绘制语言地图等现代科学意义上的汉语方言学又是赵元任、李方桂等人从国外引进的。
语言研究所方言研究室与民国时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有很深的学术渊源关系。民国时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汉语方言研究实力超群,不仅拥有赵元任、李方桂、罗常培三位享有世界声誉的语言学家,还会聚了丁声树、白滌州、杨时逢、吴宗济、董同龢等一批青年才俊。
1949年后,赵元任、李方桂赴美,董同龢、杨时逢去台,罗常培先生主持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重建工作,在先后召回丁声树、吴宗济、李荣等人之后,于1954年组建了方言组,丁声树任组长,李荣任副组长。1961年丁声树先生被调去负责《现代汉语词典》的编写工作,方言研究室陆续调入熊正辉、侯精一、贺巍、张振兴、张盛裕、黄雪贞、郑张尚芳等人,在李荣先生的直接领导下,语言所方言研究群体继承了赵元任、李方桂、罗常培等前辈的优良学术传统,不断开拓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学术成就。
(二)学科队伍建设
汉语方言的调查研究一直是中国社科院的优势学科,从1954年建组以来,堪称名家辈出,成果丰硕。罗常培、丁声树、李荣等人的研究水平与研究成果举世公认。尤其是李荣先生,不仅在汉语音韵、汉语语法、汉字研究等领域造诣精深,在汉语方言领域的影响尤为深远。在学术研究领域,李荣先生的汉语方言调查研究的方法与原则,考本字的理论与实践,汉语方言分区的理论和实践等,都已成为他留给整个汉语方言学科的重要遗产。此外,李荣先生创建了全国汉语方言学会,把全国的汉语方言工作者紧密团结起来,通过组织学术年会,掌控了学科发展的正确方向;创建了《方言》杂志,使得汉语方言学者有了自己的学术阵地,汉语方言学界从此摆脱了难于发表方言调查报告的困境。
方言学科学术带头人周磊(已于2012年3月14日去世)的西北汉语方言研究,李蓝的方言语法、方言分区、汉语音韵、西南官话、湖南方言、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软件开发、音标输入,麦耘的汉语音韵、粤语研究等,在全国均有重要影响。学术骨干沈明的晋语、徽语研究,覃远雄的平话土话研究,谢留文的客赣方言和徽语研究在全国居于领先位置。青年学者徐睿渊于厦门方言研究领域展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研究助理李琦在汉语方言研究文献目录整理方面有重要贡献。
(三)重要研究成果
丁声树和李荣根据赵元任的《方言调查表格》编写成《方言调查字表》(1955),编写了《方言调查词汇手册》(1955),《方言调查简表》(1956),《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丁声树编录,李荣参订,1958),李荣出版了《汉语方言调查手册》(1957)。丁声树撰文,李荣制表的《汉语音韵讲义》是方言音韵研究领域不可替代的权威著作。
1959年春,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组在丁声树、李荣带领下对河北昌黎县的方言进行了调查,其成果就是由河北省《昌黎县县志》编纂委员会、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合编的《昌黎方言志》(1960)。《昌黎方言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编写的第一部方言志,它吸收了过去几十年汉语方言调查的经验,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越了此前同类著作。同时,对昌黎方言的调查,也为后来的方言调查积累了丰富的集体工作经验。
1979年,《方言》杂志创刊,这是我国方言学界唯一的全国性专业刊物,标志着汉语方言调查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1980年代初期,李荣先生主持编撰《中国语言地图集》。《方言》杂志组织了一批讨论汉语方言分区的文章。其中,李荣先生《官话方言的分区》(1985)把晋语从官话中分立出来,在学术界影响深远。
方言研究室贺巍、张振兴主持的“汉语方言重点调查”(国家“七五”重点项目)选择12处有代表性的方言进行重点深入的调查研究,出版了漳平、洛阳、江永、嘉定、博山、福清、舟山、黎川、武汉九处方言的研究报告。这些著作有统一的体例,对语音、词汇、语法都有详细的描写,内容丰富又各具特色。
20世纪90年代初,方言研究室参加了李荣先生主编、组织全国五十余位方言专家参加国家社科“八五”重点项目《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的编纂工作,从1991年至2001年,共出版分地方言词典42本,覆盖了全国各主要方言区。词典内容丰富,每一本收词7000—10000条不等,实词虚词并收,并有方言例句,例句中还引用了当地许多的歌谣、谚语、歇后语、谜语等,反映了当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2003年开始,熊正辉、张振兴主持新版《中国语言地图集》的编写工作,新版《中国语言地图集》在全面继承1987年版地图的基础上致力创新与突破,建立分区数据库,用GIS软件绘制地图,一些方言区在分区理念上有所突破和创新,技术上有众多突破。
熊正辉、张振兴两位先生还主持编写了《新华方言词典》。这部词典以原《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综合本)为基础,精选重要的方言词汇,是方言词汇研究的一个新尝试。
201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李荣先生1983年以来所发表文章的论文集《方言存稿》。这个论文集收录了李荣先生的51篇论文,李荣先生在汉语方言学领域最重要的学术论述如“官话方言的分区”、“颱风的本字”等都收入这个论文集中。
(四)优势与问题
汉语方言学科目前的整体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其中,方言词典编写、方言地图绘制、方言语法、方言分区、汉语音韵、西南官话、粤语、晋语、客赣方言、徽语、平话土话、方言软件、音标输入等在全国仍居领先地位。在队伍建设上,学术梯队的层次也比较合理。
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研究人员日益缩减,原来实力雄厚的吴语、闽语、客家话在相关专家退休之后,方言研究室在这些领域已基本失去学术主导权。
目前,引进有一定学术地位和研究成果的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 学科前沿动态
(一)西北地区出现新的汉语方言研究群体
由于历史的原因,汉语方言调查研究的重点历来是在南方,研究者多半也是南方人,这个基本格局到现在也没有根本改变。近年来,西南地区的方言研究队伍日益萎缩,但西北地区却涌现出分别以邢向东、乔全生、莫超为核心的陕西、山西、甘肃三个方言研究团队,形成了一个以调查研究晋语、关中方言、中原官话、兰银官话为主的西北方言研究群体。邢向东和乔全生都是博士生导师,邢向东和香港中文大学张双庆教授合作调查研究关中方言,山西、陕西两地相继承担了一些国家级的重大项目,发表、出版了一批学术成果,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二)从地理分布的角度来研究方言有新看点
继《汉语方言地图集》出版之后,有两篇从地理分布情况来研究汉语方言的论文比较有新意。
曹志耘的《汉语方言的地理分布类型》(《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5期)从“地理分布类型”的定义入手,把汉语方言的地理分布类型分成对立型和一致型两大类型,对立型中主要有秦淮线型、长江线型、阿那线型三种。一致型中主要有长江流域型、江南漏斗型、东南沿海型三种。从六种方言类型的命名可以看出,这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方言分区的新角度,而且还有比较大的理论拓展空间。
李仲民《Glottogram在地理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实例》(《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5期)Glottogram(グロットグラム)是一种产生于日本的微观地理语言学研究方法。这篇文章介绍了Glottogram的理论背景和使用方法,并将传统的平面Glottogram扩展成可以三维显示的Glottogram,论文最后用台湾中部地区西部沿海的一些语言地理特点来展示了Glottogram在地理语言学研究上的效用。
(三)文白异读和历史层次研究有新突破
“文白异读”这个术语是李荣先生在1950年代定名的。1982年在《语音演变规律的例外》(《音韵存稿》第115页,商务印书馆)一文中,李荣先生又对文白异读的形成原因作了解释,认为形成文白异读的主要原因是方言间的相互影响,白话音是本方言原有的,文言音是从外方言借来的,这是一般规律。同时李荣先生还指出北京话的文白异读有一个特殊之处,即北京话的一些文读音是从其他方言的白读音借来的。徐通锵先生在《历史语言学》中转引了李荣先生的观点,许多学者对这个观点深信不疑。
2003年,耿振生在“北京话文白读的形成”(《语言学论丛》第27辑,商务印书馆)一文中表达了不同意见。他认为北京话和其他汉语方言没什么两样,白读音都是本地音,主要是北京的普通老百姓使用,文读音都是外来的,主要是有文化的“上等人”使用。高晓虹在博士论文中利用王福堂的北京话记音材料,分析古入声字在北京话的文白异读情况,所得结论和耿振生差不多。
丁邦新先生在“北京话文白异读和方言移借”(《丁邦新中国语言学论文集》,中华书局2008年版)一文中不同意耿振生的意见。丁先生首先指出耿振生在文中有意不提李荣先生讨论问题使用的例字,用新材料来另立新论,讨论问题的立场不客观,然后丁先生以耿文中所举的入声字为例,细致地分析了古入声字在北京话中的各种读音情况,仍然认为北京话中包括入声字的文白异读在内,白话音是外来的,文读音才是北京本地的读音,认为李荣先生的意见还是对的。
(四)语言资源与方言濒危
李荣先生曾多次论述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认为普通话在方言之中,又位于方言之上,否认方言与普通话处于对立状态。但由于受一些错误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一些政府部门和政府官员有意无意地把汉语方言和普通话对立起来,制定了一些歧视汉语方言的语言政策,严重扭曲了汉语方言与普通话总体一致、功能和政治身份有差别这种关系,破坏了国家语言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这种情况在近年来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和改善。教育部相关部门的官员近年来在不同场合开始正视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把汉语方言也视为国家的“语言资源”,并从2008年开始,在国家层面立项启动汉语方言作为国家资源的调查研究。
(五)汉语方言濒危问题的讨论
“濒危方言”的概念是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使用的“濒危语言”套用过来的。汉语是一个拥有近14亿使用人口的超级语言。从全国范围来说,不论是拥有全国70%人口的官话方言,还是吴、闽、粤等横跨数省,拥有数千万使用者的南方汉语方言,都处于中国经济发达、生活富裕、社会稳定的核心区域,总体上不存在濒危问题。但由于国家在教学和传媒领域限制使用方言,在一些大城市中开始出现了方言代际传承关系开始断裂的情况,一些青少年不愿意,也不会熟练使用当地方言,这种情况在上海、苏州等城市中已有发现。此外,在一些局部地区,尤其是一些保留在官话方言中的方言岛,濒危情况确实已经出现。
近年来,在曹志耘、庄初生等人的推动下,先后于2009年(广州中山大学)、2011年(湖南吉首大学)召开了两次濒危方言的国际研讨会,对汉语方言中的濒危语言现象进行了专题研讨。
(六)海外汉语方言的调查研究成为新的学术热点
由于移民和劳工,海外的汉语方言实际上分布甚广,其中,东南亚和北美都有稳定的世居汉语方言点。这种情况在1987年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已得到反映,其中有两幅图是描写海外汉语方言的分布情况的。但限于种种条件,国内的方言学家一直没有机会对海外的汉语方言进行实地调查研究。近年来,由于国家财力增强,中国学者也开始对海外的汉语方言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其中,广东暨南大学教授陈晓锦用力最勤,成果也比较多。除了个人先后出版的《马来西亚的三个汉语方言》(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泰国的三个汉语方言》(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两种专著外,还于2007年在广州暨南大学召开了首届海外汉语方言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于2009年由暨南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2011年又在福建泉州召开了第二届海外汉语方言国际研讨会,两次会议都对海外汉语方言的调查研究方面起了比较好的推动作用。
(七)语言库藏类型学和显赫范畴
语言库藏类型学(Linguistic Inventory Typology)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句法语义创新工程项目首席研究员刘丹青倡设的语言类型学分支。语言库藏类型学注重语言中的形式手段库藏对语言类型特点的制约,认为一种语言的库藏中所拥有的语言形式手段及其语法属性会对一种语言的类型特点,尤其是该语言的形式和语义的关系类型,产生重大影响。库藏类型学注重形式对语义的反制,关注一种语言的语法库藏中有些什么手段,这些手段的语法属性如何,会使语义得到怎样的表现、得到什么程度、什么性质的范畴化——成为核心范畴、扩展范畴,还是边缘范畴。
刘丹青先后发表了《汉语的若干显赫范畴:语言库藏类型学视角》(《世界汉语教学》2012年第3期)和《汉语差比句和话题结构的同构性:显赫范畴的扩张力一例》(《语言研究》2012年第4期)等文章,以具体的语言实例深入阐述了库藏类型与显赫范畴的理论框架、概念范畴。
在这一新的理论指引下,汉语方言的语法研究将会有新的发展和突破。
(八)发现了新的方言韵书
中国方言学历来重视方言韵书的研究和整理。李荣先生曾说过,有了韵书,方言史的研究犹如脚踏实地。可能是由于方言特别复杂,闽地的方言韵书比其他地方更丰富。近年来又在闽北地区发现一本《六音字典》。马重奇对这本韵书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把研究成果撰写成《新发现闽北方言韵书《六音字典》音系研究》(《中国语文》2010年第5期),向学术界介绍其研究成果。论文共分四个部分:《六音字典》“十五音”研究,《六音字典》“三十四字母”研究,《六音字典》“六音”研究,结论。结论部分主要讨论《六音字典》的音系性质。
(九)语言接触理论对汉语方言学产生重要影响
目前,研究语言之间的接触与影响是一个世界性的学术热点。事实上,汉语方言中最常碰到且富于理论价值的文白异读基本上就可以直接运用语言接触理论来研究,因此,汉语方言学界接受语言接触理论是很自然的。而在少数民族与汉族混居、杂居的地区,当地汉语方言与少数民族语言相互影响,其结果是发生接触的两个语言都发生了突变性质的变化,这种情况已被多种调查研究成果证实。
2011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东亚语言研究所和兰州城市学院联合兴办了“汉语西北方言与阿尔泰语接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学者30余人,其中包括贝罗贝(Alain Peyraube)教授、罗端(Redouane Djamouri)教授、何莫邪(Christoph Harbsmeier)教授、柯理思(Ch.Lamarre)教授、太田斋教授、遇笑容教授、曹广顺教授、周磊教授、李蓝教授等知名学者。多篇会议论文在语言接触理论背景下,从不同角度研究了西北方言的历时演变、西北方言与民族语言的接触研究等问题。这个会议进一步扩大了语言接触理论对汉语方言学的影响。
(十)方言调查和音标输入法出现了更好用的软件
由于需要作田野调查,要用音标记音,要录音,要整理调查材料,方言学对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和软件的需求是非常迫切的。多年来,汉语方言学界主要是使用上海师范大学潘悟云教授的软件和音标。由于潘悟云对方言调查及方言材料处理的过程不太熟悉,所以,他的软件实际上不实用,也不好用。2011年,李蓝主持的语言所项目“语言所汉语方言自动处理系统”和“语言所音标输入法”完成了升级换代。李蓝的方言处理系统完全从汉语方言调查研究的实际出发,界面亲和性好,材料整理也完全符合方言学的要求。语言所音标输入法不仅提供了一套精美的音标符号,而且在键值设计方面有许多创新,是一套更快捷、更容易学的音标输入法。
三 学科建设状况
(一)主要学术成果
【李蓝】
1.论文
(1)《四川木里汉语方言记略》,《方言》2010年第2期:114—133页。
(2)《方言调查软件的设计与音标输入法》,《方言》2011年第4期:354—367页。
(3)《李荣先生〈方言存稿〉手记》,《方言》2012年第2期:104—110页。
(4)《现代方言中鱼虞的音读及相关的音韵问题》,语言研究所编《历史语言学研究》第五辑,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211—225页。
2.专著
《官话方言研究》,合著,钱曾怡主编,齐鲁书社2010年版。
3.论文集编辑
(1)《中国方言学报》第二辑,与周磊合作编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2)《方言存稿》(李荣著),与周磊合作编辑,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4.方言调查软件
(1)语言所方言自动处理系统2.0版,2010年。
(2)语言所音标输入法1.0版,2010年。
5.网络版《中国语言地图集》
李蓝承担了院信息化项目“1987年版《中国语言地图集》汉语方言地图”的绘制工作,并于2010年6月顺利结项。网络版《中国语言地图集》(汉语方言图)实现了数据库和GIS软件集成,在保留1987年版《中国语言地图集》基本框架的基础上适当进行优化处理,成为一个可实现动态查询、实时生成新地图的电子地图,在技术上有多处创新。
【麦耘】
1.论文
(1)《粤语的形成、发展与粤语和平话的关系》,独著。载潘悟云、沈钟伟主编《研究之乐——庆祝王士元先生七十五寿辰学术论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4.:227—243页。
(2)《作为声调区别特征的嘎裂声——广西八步“八都话”入声分析》,独著。载香港科技大学《中国语言学集刊》(Bulletin of Chinese Linguistics)4.1,中华书局(北京)2010.6.:23—31页。
(3)《从史实看汉越音》,与胡明光合著。载《语言研究》(武汉)总第80期,2010.7.:120—127页。
(4)《从中古后期—近代语音和官客赣湘方言看知照组》,独著。载南开大学《南开语言学刊》第15辑,商务印书馆(北京)2010.10.:15—30页。
(5)《古汉语札记三则》,独著。载龙庄伟、曹广顺、张玉来主编《汉语的历史探讨——庆祝杨耐思先生八十寿诞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北京)2011.1.:314—315页。
(6)《从广西钟山清塘壮语第六调看嘎裂声》,独著。载《民族语文》(北京)2011年第1期:20—26页。
(7)《黄阁四种粤方言语音述略》,独著。载《南方语言学》第3辑,暨南大学出版社(广州)2011.6.:82—93页。
(8)《粤方言的音韵特征——兼谈方言区分的一些问题》,独著。载《方言》2011年第4期:289—301页。
(9)《南京方言不是明代官话的基础》,与朱晓农合著。载《语言科学》(徐州)总第59期,2012.7.:337—358页。
(10)《语音体系与国际音标及其对应》,独著。载《民族语文》2012年第5期:33—43页。
2.论文集
《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麦耘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沈明】
1.论文
(1)《安徽歙县郑村方言同音字汇》,[日]《开篇》第30辑,2011,9。
(2)《晋语果摄字今读鼻音韵的成因》,《方言》2011年第4期。
2.专著
(1)《新华方言词典》(合作者,主编之一),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2)《汉语官话方言研究》(合作者,第九章晋语),齐鲁书社2011年版。
(3)《安徽歙县(向杲)方言》,方志出版社2012年版。
【覃远雄】
1.论文
(1)《桂南平话古果摄、假摄字的今读》,《方言》2011年第1期。
(2)《南宁白话的“捱”字句》,《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第3期。
(3)《桂南平话古遇摄字的今读音》,《方言》2012年第4期。
2.专著
《新华方言词典》,合著,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谢留文】
1.论文
(1)《安徽铜陵吴语同音字汇》,独著,《开篇》2010年第29期:92—207页。
(2)《江西浮梁(旧城村)方言同音字汇》,独著,《方言》2011年第2期:117—131页。
2.专著
(1)《安徽铜陵吴语记略》,合著(第二作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2)《江西浮梁(旧城村)方言》,独著,方志出版社2012年版。
【徐睿渊】
论文
(1)《〈厦英大辞典〉及其学术价值》,独著,载《中国语文研究》2010年第2期(总第30期):59—65页。
(2)《从三本教会材料看厦门方言语音系统一百多年来的演变》,独著,载《中国方言学报》(第2期):83—99页。
(3)《本土闽南话词汇比较研究》,合著(第一作者张双庆),载《中国语言学报》2010年第24期:89—114页。
(二)重要学术活动及影响
(1)2010年8月8—11日,第四届西北方言与民俗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方民族大学(银川)召开。会议由全国汉语方言学会、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方言与民俗研究中心主办,北方民族大学北方语言研究院承办。来自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和法国、日本的共84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会议共提交论文70余篇,报告和讨论的内容涉及西北方言的共时与历时研究、西北方言与民族语言的接触研究、西北地区民俗与地方文化研究等方面的内容。
(2)2012年9月3—5日,第五届西北汉语方言、双语与民俗学术研讨会在新疆大学召开。会议由全国汉语方言学会、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方言与民俗研究中心主办,新疆大学人文学院承办。来自中国、美国、日本的65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提交论文61篇。
会议讨论的议题广泛,与前几届会议相比,西北方言的共时与历时研究、民俗与地方文化研究、方言与民俗的结合研究、西北方言与少数民族语言的接触研究有了进一步的深化,西北方言、民俗与其他地区方言、民俗的比较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语言接触引发的一些规律性问题得到了理论上的概括,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也受到了与会者的强烈关注。
(3)2011年10月15—16日,“第六届官话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来自中国大陆、中国港澳地区和海外的专家学者100余人出席了会议。
会议共宣读交流论文近100篇,论文内容涉及官话方言,各方言点具有特色的语音、词汇、语法现象,以及方言理论、方言比较、方言研究方法、方言信息处理等方面的问题,这些论文反映了汉语方言学界关于官话方言研究的最新进展。
(4)2011年11月11—14日,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16届年会在福州召开。该次会议由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福建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研究所承办。来自中国大陆、中国港澳台地区以及法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地的160多位学者参加会议,共提交论文170余篇。
会议的主要议题有:方言语音研究、方言词汇研究、方言语法研究、方言比较研究、方言研究方法问题等。会议分大会报告和分组讨论两种方式,鲍厚星、李蓝、李如龙、李小凡、陈泽平、秋谷裕幸、王福堂、王洪君、麦耘、乔全生、汪平、陈淑娟、张振兴等先后作了大会报告。其他学者在四个小组里共进行了八场报告和讨论。
(5)2012年10月18—19日,第六届汉语方言语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四川绵阳西南科技大学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沈家煊、刘丹青、李蓝,北京大学的李小凡、郭锐,日本松山大学的孟子敏,以及复旦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国内外数十所高校科研机构的知名专家学者提交了56篇学术论文,对有关汉语方言的语法问题进行了十分深入的讨论。
(三)本学科在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地位和作用
李荣先生的去世对语言所方言学科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有重大影响,加上语言所方言学科的熊正辉、贺巍、侯精一、张振兴、张盛裕、黄雪贞等著名学者陆续退休,语言所方言学科在全国汉语方言学科发展方向的实力与影响力确实不如以前。但随着语言所方言学科中生代逐渐成长与成熟,作为一个整体来说,不论就全国范围来看,还是就世界范围来看,语言所汉语方言学科仍然是全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学术研究群体。从方言室个人的研究成果说,李蓝的方言分区、西南官话、方言语法、汉语音韵、国际音标、方言处理软件和音标输入软件、地理信息系统,麦耘的汉语音韵、粤语研究,沈明的晋语及徽语研究,覃远雄的平话土话研究,谢留文的客赣方言及徽语研究等,在全国都有重要影响。
除了个人研究外,语言所方言学科的《方言》杂志和全国汉语方言学会对维护本学科在相关领域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影响也有重大作用。
《方言》杂志是全世界唯一的一份汉语方言调查研究的专业杂志。从李荣先生创办《方言》以来,《方言》杂志倡立的实事求是、注重语言事实的挖掘、整理与分析的学风对全国汉语方言学界有直接影响。《方言》杂志既发表中国学者的文章,也发表外国学者研究汉语方言的文章,这对扩大和促进汉语方言学科的国际影响有重要作用。
全国汉语方言学会每隔两年召开一次全国性的汉语方言学术年会,其间还与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方言与民俗研究中心联合举办“西北方言与民俗国际学术研讨会”,与其他高校联合举办“汉语方言语法国际学术研讨会”、“官话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平话土话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国际性学术会议。通过组织和参与这些会议,语言所方言学科始终把握着汉语方言学科发展的正确方向,掌握了学科发展动态,保持着对汉语方言学科的影响力。
四 学科发展前景
最近十多年来,汉语方言学科队伍总体上是比较稳定的。2013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中国重点方言区域示范性调查研究”。近半年来,创新项目进展顺利,调查论证和调查材料准备等相关工作平稳有序进行。
首席研究员李蓝和麦耘近年来在方言语法、汉语音韵、西南官话、方言调查软件设计制作、音标输入法等领域有重要论述发表,学术骨干沈明、覃远雄、谢留文、徐睿渊等人在相关领域也有重要论著发表,总体来看,各个研究方向均保持国内领先水平。
汉语方言学科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个人研究成果多、方向宽,但缺少大型研究成果。此外个案研究多,规律性的归纳和总结仍有所不足。方言学科目前面临的又一问题是,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交流不多,做集体项目的意愿不强。
随着创新工程的开展与深化,汉语方言学科面临着科研创新机制更新的机遇和挑战,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调整以适应新的研究环境是当务之急。
(语言研究所 李蓝)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