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216.73.216.88,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语言学科前沿研究报告2012 > 文献详情

文学、语言学科前沿研究报告

二 学科前沿动态

来 源
文学、语言学科前沿研究报告2012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5
摘 要
国外德语文学创作概况大致如下: 2010 — 2012年间,不同年龄段的德语作家以各种视角和创作形式对“二战”及“战后”的历史进行回顾与反思。聂军的《传统的记忆与文化包容— —奥地利文学中传统文化意识特征》 ( 《外国文学评论》 2011年第3期) ,以毕德麦耶尔时期代表作家的主要作品为例,阐述奥地利传统文化意识的基本形态及其在文学中的表现,并以此探讨奥地利文学的文化内涵。学术活动主要有: 2010年10月,西安外国语大学举行了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 “德语文学:在历史与现实之间” ,着重突出德语文学研究的文学史意识,强调其与历史文化语境的互动性。此次冯至德语文学研究奖的一等奖空缺。
关键词

德语

小说

德国

作家

文学

外国文学

瓦尔泽

作品

格拉斯

德语文学

文学研究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二 学科前沿动态

字体:

国外德语文学创作概况大致如下:

2010—2012年间,不同年龄段的德语作家以各种视角和创作形式对“二战”及“战后”的历史进行回顾与反思。其中有文坛宿将亦有新人,有德国本土作家亦有具有移民背景的作家。但他们所具有的一个共同特点是,鲜见宏大格局的叙事,更多的是将个人命运、家庭悲剧纳入历史的进程,这种更为鲜明的个性化的角度对读者更具亲和力。

老作家君特·格拉斯出版了《格林兄弟的词语》(2010),这部作品在体裁上很是繁复,集传记、自传、随笔、小说于一体,一条线片段性记叙与感慨格林兄弟的生平遭际,另一条线则落在作者本人的经历,从而回顾了从纳粹德国至德国统一半个多世纪的历史。

2011年,女作家克里斯塔·沃尔夫辞世。这位罕有的在东西两德都深受读者爱戴的作家,在离世前一年出版了小说《天使之城——弗洛伊德博士的外套》,这部最后的大作有浓烈的自传色彩,回忆了作者从战火中的童年直至德国统一后的经历,尤其是在民主德国生活的40年以及德国刚刚统一的时期。沃尔夫曾在作品中抨击民主德国国家安全局监视公民的行为,后翻阅自己被监视的档案方才发现原来自己也曾充当“线人”,这一事件曾闹得沸沸扬扬,沃尔夫不得已远走美国以逃避。小说对这一段经历以及作者的心路历程作了真诚的回顾与剖析。

而在2010年,德语文学界的一个重大事件便是与“线人”紧密相关的“帕斯提奥事件”。奥斯卡·帕斯提奥(1927—2006)是罗马尼亚籍德语诗人,曾获德国最高文学奖项毕希纳奖,同时他也是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米勒的小说《呼吸钟摆》的人物原型。然而在他去世四年后,他曾充当罗马尼亚安全局线人的秘密被公之于众,从而引发了社会上的大讨论以及人们对作家与作品关系、作家良心与作品良知之间关系的思考。

2011年获得德国图书奖的作品是小说《光线渐暗的日子》,其作者奥伊根·鲁格在获奖前并不知名,而且并非科班出身,他在获得这样一个重要文学奖之后还在强调自己“数学家”的身份。他的这部家族史小说讲述了东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四代人五十余年的经历,经过二十余年构思方创作完成的小说凝聚了他对父辈理想逐渐破灭的思考。2011年获得英格博格—巴赫曼奖的奥地利青年作家玛娅·哈德拉普的《遗忘的天使》描写了“二战”期间斯洛文尼亚少数民族被纳粹残害的血泪史以及组织游击队奋起抗击的英雄史,从而填补了文学史上的一段空白。

2012年度德国图书奖的获奖作品《州法院》(作者乌苏拉·克莱歇尔)则聚焦于在“二战”中饱受迫害、“战后”却需艰难重建社会角色的犹太人的遭遇,反映犹太人受纳粹迫害的文学作品并非罕有,然而他们在“战后”德国的经历却鲜见提起,这是一个颇为新颖的视角。

作家、导演、文化评论家亚历山大·克鲁格在2012年出版了《第五本书:全新的经历,402个故事》,与之前的四部作品集合在一起,克鲁格完成了一项重大的工程。在他的创作中,对德国历史的追问和探讨以及人类的情感体验始终是核心问题。

在当今德语文坛上,移民作家群渐渐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在2010年德国图书奖的候选大名单上,20部作品中有7部出自有移民背景的作家之手。而这一年的获奖作品《鸽子飞翔》则是一部典型的移民小说,其作者美琳达·纳迪·阿邦吉是塞尔维亚裔,5岁时移民瑞士。她的这部小说反映了移民家庭在排外的社会氛围中的挣扎与苦痛,心理上的无归属感。而2012年获得巴赫曼奖的奥尔加·玛蒂诺娃是俄罗斯裔,19岁时移居德国,以德语和俄语写作,她在2010年出版的小说《鹦鹉也幸存》以发生在俄罗斯姑娘和德国男人之间的爱情故事触碰两国之间的历史恩怨。

德语文学界的许多老将如君特·格拉斯和马丁·瓦尔泽,虽都已至耄耋之年,但创作力依然旺盛,头脑与视角依然敏锐,锋芒也并未稍减。格拉斯在2012年发表于《南德意志报》的诗作《必须要说的事》批评了以色列政府针对伊朗的扩张政策,因而受到“反犹主义”的指控,且被以色列政府禁止入境,然而格拉斯并不以此为意,于当年9月出版的诗集《一天的飞翔》中又有一首诗赞扬了向媒体披露以色列核活动、被处以18年徒刑的“间谍”莫迪凯·瓦努努,再次引起以方不满。另一位大师级人物马丁·瓦尔泽则似乎要超然得多,近两年的新作都未涉及政治,《无父之子》(2011)赞美仁慈和纯洁的生命,《第十三章》(2012)是一部书信体爱情小说。

“80后”作家的风头丝毫不逊色,如奥地利作家克莱门斯·J.塞茨有“神童”之誉,2011年的短篇小说集《爱在马尔施塔特儿童时代》获得当年莱比锡图书博览会奖,2012年的长篇小说《英迪戈》也大受好评。以他为代表的“80后”作家群体更加关注现代社会尤其是信息技术革命以来人们孤独、封闭、末日感的存在。

国内德语文学学科发展前沿动态大致如下:

2010—2012年度,中国的德语文学学科总体呈现出向古典和经典回归的趋势,学术研究的自主意识和问题意识明显增强,一些传统的问题在新的视角下获得了重新阐释,文学阐释的视野更为开阔,也更具深度,和以往相比,研究者都显示出了扎实的哲学和理论功底,而且其探讨都能建立在细致的文本分析基础之上。学科得到了平稳而坚实的发展,问题意识渐次自觉和成熟。

论著方面,在2010—2011年度,本学科有这样几部论著值得推荐。

马剑的《黑塞与中国文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全书分三个章节,主要介绍和论述黑塞与中国文化接触的过程和他对中国文化的评价,试图在东西方思想史的语境中,分析和解读黑塞思想和创作中中国文化的影响。

范捷平的《罗伯特·瓦尔泽与主体话语批评》(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它从文本阐释学、文艺心理学、精神病理学、文化学等多视角对瓦尔泽的诗学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对瓦尔泽柏林时期的三部小说和《强盗》小说的主体话语批评作了分析,并高度关注了近年破译的《来自铅笔领域》的后期小品文及瓦尔泽生平研究的最新成果。

张帆的《德国早期浪漫主义女性诗学》(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通过重读早期浪漫派思想家施莱格尔兄弟、诺瓦利斯、施莱尔马赫、蒂克、里特尔等人的经典文献,梳理和阐释德国浪漫主义的女性观,发掘女性诗学的浪漫想象、审美空间、革命诉求和解放特质。

曹卫东等著的《20世纪德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主要在德国范围内追溯和探讨了随着20世纪世界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所经历的十分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并着重指出,在这一历史变化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出了许多新的命题,呈现出了多样性、当代性和开放性等特质。

论文方面,国内德语文学研究的论文,不仅其数量颇为可观,而且论域宽广、建树颇多,可以说古典和现代并重,理论和作品分析交相辉映。其中的一个最显著的标志,就是研究者的问题意识和学术自主意识更为强烈。

有关德语文学和启蒙的问题,黄燎宇的《〈魔山〉:一部启蒙启示录》(《外国文学评论》2011年第1期)是一篇引人思考的论文。该文认为,《魔山》艺术地刻画了一场现代思想的大碰撞,其中启蒙与浪漫的碰撞尤为惹眼。二者的碰撞一方面揭示了德意志文化与重理性、反宗教、致力于社会变革的启蒙文化的诸多不兼容,另一方面又反映了牢牢植根于德意志浪漫文化的托马斯·曼面对启蒙和浪漫所产生的矛盾心态。曾艳兵的《启蒙·同化·自由》(《外国文学评论》2010年第1期)通过对卡夫卡的小说《一份为科学院写的报告》的解读,探讨了小说中的最核心问题“启蒙、同化、自由”。叶隽的《启蒙的现代传承、化生与超越——以瓦尔泽、格拉斯、哈贝马斯为中心》(《同济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分别论述了当代这三位作家和思想家对待启蒙的不同态度,以及他们在对启蒙传承中的超越。另外,张辉的《画与诗的界限,两个希腊的界限》(《外国文学评论》2011年第2期)是对德国启蒙时期的戏剧家和思想家莱辛《拉奥孔》的研究。该文认为,《拉奥孔》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现代美学著作,在对画与诗的界限这一美学问题进行讨论的同时,莱辛也在隐微的层面上努力向我们展示古典与现代之别以及两个不同的希腊即静穆的与行动的希腊的分野。

在理论研究方面,重要的论文有方维规的《“文学作为社会幻想的试验场”——另一个德国的“接受理论”》(《外国文学评论》2011年第4期),主要探讨与德国康斯坦茨学派比肩的前民主德国的“交往美学”。对古典和经典作家的研究方面,论文有吴建广的《濒死意念作为戏剧空间——歌德〈浮士德〉“殡葬”之诠释》(《外国文学评论》2011年第2期),它对《浮士德》结局的“殡葬”场景作了全新的诠释,从文本结构呈现的信息中寻找依据,提出浮士德倒下后并没有立即死去,更没有为天使所拯救,戏剧情节皆为悲剧主人公死亡过程中幻觉意念的活动图像。吴晓樵的《柏林:帝国时代的“沼泽”——论冯塔纳〈卜根普尔一家〉的潜在结构》(《外国文学评论》2011年第1期),通过分析《卜根普尔一家》小说中所隐藏的水的隐喻、饮食类比和作者借人物之口着意隐蔽小说的写作意图和叙述方式所构成的自我影射,来揭示这部小说所体现的审美现代性。聂华和虞龙发的《略论里尔克三首〈佛〉诗的象征意义》(《外国文学评论》2010年第2期),具体分析里尔克三首以佛为题材的短诗,揭示诗人中期艺术创作思想的嬗变。梁锡江的《谢拉皮翁原则与〈堂兄的角窗〉——德国文学的一段问题史》,试图澄清德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公案,即浪漫派作家霍夫曼是否在晚年作品《堂兄的角窗》中放弃了他早期的诗学原则。论文从分析“谢拉皮翁原则”的内在结构入手,探讨霍夫曼小说创作艺术的特征,同时研究《堂兄的角窗》诞生的时代语境与霍夫曼审美视角转换的深层原因。聂军的《传统的记忆与文化包容——奥地利文学中传统文化意识特征》(《外国文学评论》2011年第3期),以毕德麦耶尔时期代表作家的主要作品为例,阐述奥地利传统文化意识的基本形态及其在文学中的表现,并以此探讨奥地利文学的文化内涵,指出哈布斯堡王朝的历史对奥地利社会的长期影响渗透在各个时期的文学中。陈瑾的《世纪末颓废情调录》以托马斯·曼的短篇小说《瓦尔松血脉》为例,探讨笼罩19世纪的颓废气氛。沈冲的《格奥尔格圈与〈艺术之页〉》主要探讨以20世纪上半叶诗人格奥尔格为首的“学派”,以及他们的刊物《艺术之页》在20世纪初的文学界呼风唤雨、叱咤风云的影响。宋建飞的《弱者的强音——德布林在〈王伦三跳〉上的文学飞跃》,认为德布林以天才的想象力,将一则并非家喻户晓的中国史实演绎成了一部含沙射影、借古讽今的长篇小说。王滨滨的《试论黑塞〈荒原狼〉中的莫扎特与幽默》,集中探讨黑塞小说中的莫扎特的意义,尤其是黑塞对幽默的独特理解。

对德语当代作家的研究,德语研究界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势头,也出现了一些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陈良梅的《〈简单故事〉中的复杂情感》主要探讨德国当代最著名的小说家英戈·舒尔茨的小说《简单的故事》,该论文不啻为一篇精彩的导读。

学术活动主要有:2010年10月,西安外国语大学举行了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德语文学: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着重突出德语文学研究的文学史意识,强调其与历史文化语境的互动性。此届年会还进行了学会领导机构的改选。“知识”理论及德国文学研究模式国际研讨会2011年6月在浙江大学举行,此次研讨会主要讨论知识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文学在当代处于不停建构和塑造的文化网络中的作用。2011年6月,以本研究室为主,由外文所副所长带队,前往德国进行学术交流访问,本室参加人员有李永平、叶隽。此次学术访问的主要目的,是与德国有关学术机构建立学术交流关系,并商谈“中德学术论坛”和“中德作家会议”事宜。2011年10月,本研究室和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会共同在外文所举办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塔·米勒研讨会”。为纪念奥地利作家茨威格逝世70周年,2012年11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中德语言文学文化年刊》编辑部共同举办了“国际视野中的斯·茨威格研究与接收”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内外的5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其中包括国际茨威格协会主席H.霍尔和中国德语文学学者、茨威格译者张玉书教授。中国作家余华也在开幕式上畅谈了他阅读茨威格的心得。

文学奖方面:2010年10月颁发了冯至德语文学研究奖,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德语系的余扬的论文《作为迷信的启蒙——君特·格拉斯在〈头生〉与〈伸舌〉中对启蒙辩证法之反思》获二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张晓静的论文《谁是马利纳——论巴赫曼小说〈马利纳〉中的影子人结构》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德语系贺克的论文《理性的颈绳》分别获三等奖。此次冯至德语文学研究奖的一等奖空缺。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