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研究成果
来 源
:
|
文学、语言学科前沿研究报告2012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7 | ||
摘 要
:
|
句法语义研究是语言所历史最悠久的学科。语言所成立之初设立三个研究小组,其中的第一组“现代汉语组”就是句法语义学科的前身,最初的研究任务是语法结构和基本词汇,此后这个组一直在吕叔湘的带领下从事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本学科学者在“把汉语放到世界语言变异范围内考察”这个观念上取得共识,从认知、功能、语用和形式角度对汉语语法做了全面的探究,并借鉴语言类型学和语法化理论从跨语言、跨方言和跨时代的视角来观察汉语事实的共性和特性、动态与静态,取得了许多新的突破。 | ||||||
关键词
:
|
学科 语法 历史沿革 现代汉语 汉语 汉语语法 认知 语言 句法语义 语法研究 语文 |
在线阅读
重要研究成果
字体:大中小
20世纪50年代最重要的成果是丁声树主持编写的、刊于1952—1953年的《语法讲话》,这部书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代表了国内语法研究的最高水平。1953—1955年,在吕叔湘的主持下进行“汉语语法体系和术语的研究”。1953—1954年,《中国语文》、《语文学习》等杂志开展了汉语词类问题的讨论,吕叔湘《关于汉语词类的一些原则性问题》(《中国语文》1954年9月、10月号)是对这一问题的理论总结。1957年开始,现代汉语组集中进行句型和动词的研究,由吕叔湘和陆志韦主持。1959年3月号的《中国语文》刊登了署名“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小组”的文章,题为《语法研究上要求加强合作》,文章提出了作者认为当时还没能很好地得到解决的53个研究课题,分为九个大类列出。陆志韦指导刘坚、陈建民、饶长溶、王福庭分别就其中的助动词、兼语式、副动词和连谓式问题做专题研究。60年代语法研究在吕叔湘带领下开展工作,系统性地研究汉语句子的组织形式,用“句段结构”对汉语语法尝试做全面描写(范继淹《汉语句段结构》,《中国语文》1985年第1期),可惜这项工作因“文革”而中止。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专题研究有:吕叔湘《关于“语言单位的同一性”等等》(《中国语文》1962年第11期),《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中国语文》1963年第1期);范继淹《动词和趋向性后置成分的结构分析》(《中国语文》1963年第2期);李临定《带“得”字的补语句》(《中国语文》1963年第5期);范方莲《存在句》(《中国语文》1963年第5期)。
“文革”期间学术研究一度中止。70年代中期,语言研究所逐渐恢复研究工作,现代汉语组在吕叔湘带领下编写《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这也成为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后,“现代汉语研究室”推出的第一项重要的集体研究成果。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是基于数十年理论思考的心血之作。这两部作品,在事实描写和理论探讨方面垂范于世,代表了当时国内语法研究最高水平。80年代现代汉语研究室的研究重点之一是句型和动词。这方面的代表性成果是现代汉语室编《句型和动词》(语文出版社1987年版),李临定《现代汉语句型》(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孟琮、郑怀德、孟庆海、蔡文兰《动词用法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郑怀德、孟庆海《形容词用法词典》(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语法理论方面的成果有《范继淹语言学论文集》(语文出版社1986年版),杨成凯《汉语语法理论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高潮是功能主义方法的成功运用,代表作是陈平、廖秋忠和沈家煊的研究,成果汇集在《现代语言学研究:理论、方法与事实》(陈平,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廖秋忠文集》(廖秋忠,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和《不对称和标记论》(沈家煊,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这几本书里。最近的十几年来,句法语义学科处于蓬勃发展时期,认知语法研究成果最为突出。对汉语句式问题的集中探讨、对语言主观性和主观化问题的关注、关于汉语“糅合”造句方式的论证、“行、知、言”三个认知域观念在语法分析中的应用,尤其是关于汉语词类与句法成分的阐释,使汉语句法语义中的一些传统难题得到了全新的认识。这方面的成果集中反映在《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沈家煊,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和《语法六讲》(沈家煊,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功能语法成果集中于《汉语功能语法研究》(张伯江、方梅,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现代汉语语法的功能、语用、认知研究》(沈家煊主编,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现代汉语形容词功能与认知研究》(张国宪,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从施受关系到句式语义》(张伯江,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