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的中国美学
来 源
:
|
文学、语言学科前沿研究报告2012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6 | ||
摘 要
:
|
美学研究与文艺理论有着不解之缘,有学者认为, “文艺美学”这一术语的中国制造,就是中国学者将文艺与美学结合的最好证明,美学研究在我国文艺理论研究方面从来都占据着半壁江山。而与文艺理论基础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甚至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相比,近些年,我国美学研究在中西学术舞台的对话与交流方面,显然有着更大的活力,取得了显著成就。中国美学的发展最终还需要更多地开掘中国美学的理论资源,中国美学走向世界,最终也只能靠我们自己的美学原创,而原创的产生是离不开对中西美学整个传统的继承与研究的。 | ||||||
关键词
:
|
美学 文艺 生态美学 文艺理论 高建平 美学研究 复兴 学界 实践 生活美学 中西美学 |
在线阅读
走向世界的中国美学
字体:大中小
2010年8月9日至13日,由国际美学协会主办的第十八届世界美学大会在北京大学成功举办,这是一次世界美学的盛会,包括国际和国内美学界最重要的美学家在内共800多人参加了大会。作为国际美学协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高建平研究员为这次大会的成功举办在策划、组织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世界美学大会,是国际美学界规模最大、学术水准最高的会议,每三年举办一届,被称为世界美学学术转向的风向标。该届世界美学大会的成功举办对中国美学走向世界、中国美学的未来发展都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它标志着中国当代美学正由“美学在中国”、“中国美学”向“中国美学在世界”稳步推进;同时,也将对美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复兴产生重大的影响。与该次会议精神相一致,高建平在《当代世界美学的基本走向及其影响》[※注]、《美学、美学大会与中国美学的发展》[※注]、《日常生活审美化与美学的复兴》[※注]、《“美学的复兴”与新的做美学的方式》[※注]等文章中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论证。在他看来,中国美学要想在全球化的世界范围内真正有所发展,必须首先了解世界美学尤其当代世界美学的发展状况,“只有充分吸收各国的美学理论营养,才能建立既是现代的,也是中国的美学”(《当代世界美学的基本走向及其影响》)。在世纪之交和21世纪之初,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出现了“美学的复兴”。这种“复兴”的特征,是做美学的方式有了深刻的变化。“美学介入到艺术与日常生活之中,参与到世界的改造和社会的发展之中,从而有着新的广阔前景”(《“美学的复兴”与新的做美学的方式》)。
当然,“美学复兴”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必须在方法与具体途径上有所作为。高建平《美学:在哲学与科学之间漂移》[※注]一文通过历史描述,说明美学所具有的哲学和科学的双重性质。而要发展美学,就要坚持美学的人文立场,同时也不拒绝科学研究的成果。在另一篇文章《美学的围城:乡村与城市》[※注]中,他从美起源于乡村,而美学却起源于城市这一矛盾的现象出发,在肯定城市在文化史发展的重大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乡村美学”的问题,主张一种通过“拆墙”来克服美学中的“围城”现象,形成一种乡村美学与城市美学的平衡,从而真正实现美学的复兴。
中西理论对话和融合对形成“中国美学(文论)在世界”将是重要的。在相关研究中,彭亚非的《文构之美》[※注]充分利用中国传统理论资源,对一个具有一定普适性的美学概念和命题作了深入的分析和阐释;此外,刘方喜的《声韵·情韵·神韵:“韵”之三层结构论》[※注]、郭守运的《古典美学“机”范畴探微》[※注]等也可称为这一领域的重要成果。在中国美学的世界推广方面,高建平发表的两篇英文论文: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of Painting as Performance,[※注]Man and His Relations with Societyand Art:A Case Study of On Music,[※注]金惠敏发表的一篇德文论文:Füreinen globalen Dialogismus:Zur begrifflichenÜberwindung des»kulturellenImperialismus«und der damit verbundenen kritischen Positionen,[※注]都做出了努力和贡献。另外,在国际美学学会秘书长高建平先生的努力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与江苏师范大学于2012年5月下旬在江苏徐州联合召开了“美学与艺术:传统与当代”国际学术研讨会,近10位来自国际美学界的顶级知名学者应邀参加了此次会议,就美学和艺术在当下的存在和发展问题与中国学者一起进行了深入的研讨,进一步加强了中国美学在国际对话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