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研究(1949—1977年)
来 源
:
|
新中国产业与区域经济研究70年 \ 上篇 产业经济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5 | ||
摘 要
:
|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此时的中国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全国上下百废待兴,产业发展速度缓慢且难以满足全国人民的物质需求。对农业、轻工业与重工业之间的顺序问题提出了见解,他认为农业、轻工业与重工业之间的发展顺序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不能仅仅为了重工业的发展而忽视农业的发展,农业发展是维持国家基本生存的命脉。基于当时国家薄弱的产业基础和经济状况,国内大多数学者的关注焦点是农业、轻工业与重工业之间的发展关系和次序,尤其是就农业、轻工业与重工业之间的发展关系引发了一定的讨论。 | ||||||
关键词
:
|
重工业 轻工业 苏联 轻工业产品 重工业产品 产业基础 发展模式 经济理论 建筑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产业发展情况 |
在线阅读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研究(1949—1977年)
字体:大中小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此时的中国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全国上下百废待兴,产业发展速度缓慢且难以满足全国人民的物质需求。“一五”时期,在苏联的援助下,中国兴建了一批大型重工业企业,初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开始了“经济大生产”。这一时期关于产业升级方面的研究文献资料少之又少,相关研究主要依靠翻译苏联的经济理论书籍,引入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范式。结合当时国家的经济环境和农村人口占据了较大的人口比重的现状,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如何调整,如何才能够确立合适的农业和工业的发展模式以推进国家经济繁荣,是当时全国上下重点关注的发展问题。
关于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发展次序的讨论,陈云(1957)认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要重视工业发展问题,尤其应当着重强调煤矿、运输工程以及机械制造业这类重工业的发展,只有突出的重工业成绩才能够给予国民经济保障,同时才能够维护国家权威。乌家培(1978)对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生产资料顺序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他认为,对农业、轻工业与重工业之间的比例关系的调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需要考虑全社会的劳动力资源和物质资本。蒋家俊(1962)对农业、轻工业与重工业之间的顺序问题提出了见解,他认为农业、轻工业与重工业之间的发展顺序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不能仅仅为了重工业的发展而忽视农业的发展,农业发展是维持国家基本生存的命脉。金学(1962)指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不能将农业、轻工业与重工业之间的发展关系与苏联国家的发展模式直接等同,而是应当依据当时国内物质资料的状况因地制宜地进行改造。
虽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理论研究中尚没有直接涉及产业升级这一类关键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第一张实物型投入产出表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该表包含了1973年的61种主要产品,涵盖了约85%的农产品、30%的轻工业产品、60%的重工业产品,以及部分建筑业产品和货运周转量。 通过对农业产品、轻工业产品、重工业产品以及建筑业产品进行计算,测算出这些产品的直接消耗系数和间接消耗系数等指标,第一次具体地量化分析了当时中国各个生产部门的产业发展情况,有利于以后的产业基础研究。
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后到对外开放前的这一时期,中国产业升级研究的基础相对薄弱,有关产业发展的经济理论大多是参考苏联社会主义理论、西方论著和翻译的国外文章(李必强、任俨,1964;乔荣章,1965)。基于当时国家薄弱的产业基础和经济状况,国内大多数学者的关注焦点是农业、轻工业与重工业之间的发展关系和次序,尤其是就农业、轻工业与重工业之间的发展关系引发了一定的讨论。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