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产业组织学发展历程
来 源
:
|
新中国产业与区域经济研究70年 \ 上篇 产业经济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4 | ||
摘 要
:
|
如陈小洪和金忠义的《企业市场关系分析— —产业组织理论及其应用》 、王慧炯的《产业组织及有效竞争— —中国产业组织的初步研究》 、马建堂的《结构与行为— —中国产业组织研究》 、夏大慰的《产业。包括国有企业管理者在垄断竞争市场上追求销售收入最大化和在一般竞争市场上追求费用支出最小化的目标本质,国内银行产业较高集中度,金融资产配置效率、技术进步等因素与产业组织结构安排的内生现象,政府管制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都得到了研究者们的关注。 | ||||||
关键词
:
|
产业组织 产业组织理论 垄断 学科发展 市场结构 学术论文 教材 规模经济 博弈论 出版 journal |
在线阅读
第一节 产业组织学发展历程
字体:大中小
理论对客观世界的研究伴随社会分工和社会化商品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当产业与产业之间、产业内不同企业之间的关系日趋复杂,客观需要理论对运行规律进行探索。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亦是如此。作为一门学科,产业组织理论首先产生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并于改革开放之后逐渐在中国起步发展。
一 国外产业组织学科发展历程
总体来说,可以将国外产业组织学科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30年以前的萌芽阶段,二是1930—1970年的形成阶段,三是1970年以后的深化阶段。
1.1930年以前:萌芽阶段
产业组织理论根源于社会分工的发展与新产业的不断产生,研究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等问题。如早在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自由竞争市场中的厂商行为问题就被论及,而在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中,组织作为第四种要素及企业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竞争活力的问题被提出。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后来经济学家们围绕著名的“马歇尔冲突”所产生的旷日持久的辩论、探索和研究,才逐步形成了产业组织理论。然而,在1930年以前,自由竞争市场经济仍占据统治地位,垄断性的经济组织还未大面积形成,产业组织学科发展仍处于萌芽期。
2.1930—1970年:形成阶段
20世纪30年代,美国工业发展处于大规模生产阶段,学术界开始关注规模经济、企业与市场边界等问题。1933年,以爱德华·张伯伦《垄断竞争理论》和琼·罗宾逊《不完全竞争经济学》的出版为标志,不完全竞争市场中的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竞争逐渐走入研究者的视角。紧接着,以爱德华·梅森和乔·贝恩为代表的众多研究者继承前人的大量研究成果,在总结美国几十年来产业组织政策的实践基础上,运用经验分析、案例分析和经济计量方法,分析了大规模生产条件下的产品市场价格与生产成本的关系、大型企业对市场均衡价格的影响以及可竞争市场均衡的条件等问题,形成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完整体系。1959年,乔·贝恩的《产业组织》出版,书中不仅明确了产业组织研究产业内不同企业之间各种交易、资源占有、利益、行为等市场关系的概念,还提出了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三者为一体的基本研究范畴和重点,构成了主流产业组织理论的“SCP”分析范式。1970年弗雷德里克·谢勒出版了《产业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提出更为完整的“SCP”分析范式,使得产业组织理论更加成熟。
3.1970年以后:深化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后,“SCP”分析范式进一步得到了完善。如在研究方向上,研究者们不再片面强调市场结构,而是突出市场行为;在研究方法上,开始运用数学方法以及博弈论建立一系列的理论模型,从而研究企业行为。由于将初始市场状况及市场中的企业行为当作外生,将市场结构看作内生,且将“SCP”之间的反馈线路隔断,从而修订和补充了传统的“SCP”分析范式。然而,以乔治·斯蒂格勒、哈罗德·德姆塞茨为代表的研究者却对传统产业组织理论进行了批判。如简单武断的“SCP”分析范式与现实相去甚远,双向的、相互影响的复杂多重关系才是较为符合现实的;由于竞争性企业之间存在差异,产品单位成本相同的假设在逻辑上不成立;企业规模扩大可能受技术因素或规模经济的内在影响,而不能简单将其与垄断势力等同。之后,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布局生产、拓展市场,使得产业组织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有关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作用、产业政策的效用等问题逐渐得到了产业组织领域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二 国内产业组织学科发展历程
国内产业组织理论内嵌于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尽管我国产业经济学的实践发展较早,产业组织理论研究起步却较晚。而总体来说,作为一门学科,国内产业组织学科与国外产业组织学科接轨、融合、发展之路始于20世纪我国改革开放。根据牛丽贤和张寿庭(2010a,2010b)的研究结果,可以将我国产业组织学科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80年代的引进学习阶段,二是20世纪90年代的体系形成阶段,三是21世纪以来的深入拓展阶段。
1.20世纪80年代:引进学习阶段
改革开放后,我国产业组织学科逐渐开始与国际接轨,早期主要受日本产业组织理论的影响,开始对中国当时的企业组织结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垄断问题等展开研究。如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企业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其组织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全”,造成我国企业发展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企业“放权”“搞活”的一系列改革又带来“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严重问题。如何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纠正企业在提升发展活力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这一时期,国外教材开始初步被引进国内。如1985年,世界银行和清华大学联合举办的讲习班中所用的讲义教材即是编印的《产业组织经济学》,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当时西方产业组织理论体系。1988年卢东斌翻译出版了日本学者的《产业组织论》,成为国内第一本结构清晰、框架完整的介绍国外产业组织理论的译著。1989年,美国学者的《产业组织:理论、证据和公共政策》《产业组织与政府管制》由上海三联书店翻译出版,对我国产业组织领域的学科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国内研究者的专著也开始涌现。如胡汝银的 《竞争与垄断:社会主义微观经济分析》被蒋学模评价为“我国第一部系统地研究社会主义竞争和垄断的专著,填补了一个空白点”。此外,国内学术期刊也开始不断发表产业组织领域的学术论文,包括《产业组织的转变与产权制度的改革》《改造产业组织 建立垄断竞争市场》等在内的一系列学术论文的出现,成为我国学者运用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中国现实问题的先河。
2.20世纪90年代:体系形成阶段
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我国开始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路程。这一时期,在我国商品经济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过程中,行业性的产能过剩现象出现,企业数量过多但产量的绝对水平较低,规模不经济问题仍然较为严重。对此,较为一致的观点是,必须要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产业集中度,从而实现规模经济,最终将企业做大做强。为此,我国研究者开始对包括市场结构与市场分割、产业运行绩效、市场集中度、反垄断与管制政策等问题开展了研究。
这一时期,国内研究者的教材开始大量涌现。如陈小洪和金忠义的《企业市场关系分析——产业组织理论及其应用》、王慧炯的《产业组织及有效竞争——中国产业组织的初步研究》、马建堂的《结构与行为——中国产业组织研究》、夏大慰的 《产业组织学》、王俊豪的《市场结构与有效竞争》等一系列教材得以出版。与此同时,国际上主流教材的译著也被引进国内。如让·梯若尔的《产业组织理论》、丹尼斯·卡尔顿和杰弗里·佩罗夫的 《现代产业组织》,这两部著作的中译版本都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组织翻译出版,书中大量应用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去研究产业组织问题,从而为我国产业组织理论界研究中国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此外,在学术论文方面,以规范性分析为基础的文献逐渐减少,以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为基础的逐渐增多,而包括市场进入与退出、反垄断、政府规制、垄断行业改革等问题逐渐进入产业组织领域研究者的视野。如在反垄断和管制政策方面,多数研究者都认为要以政府部门的行政垄断为突破口加大反垄断力度,破除多种限制市场公平竞争的政策与行为。
3. 21世纪以来:深入拓展阶段
进入21世纪以来,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博弈论被广泛应用于产业组织领域的研究中,包括企业竞争行为、战略选择、市场策略等领域的研究越来越普遍、越来越深入。对国内研究者来说,一方面,以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为时代背景,在理论架构的基础上,通过引入环境、制度等变量,开始对特定产业内的“SCP”分析范式进行实证检验和案例分析,另一方面,研究内容和方法也在电信、电力、水利、铁路等产业和贸易、金融、投资、劳动等领域内不断深入推进,有关垄断行业改革、政府规制体制改革、市场运行效率提升、产业竞争力提升等问题日益引起重视。
这一时期,国内外教材开始不断迭代。如朱·弗登博格与让·梯若尔的《博弈论》、让·梯若尔的《产业组织理论》等教材每隔一段时间便根据学科发展需要被重新组织翻译出版,成为国内产业组织领域学生培养的重要教材,这两本教材分别在2010年、2015年再版时,被列为“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张维迎的《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在1996年出版后,分别于2004年、2012年、2019年再版;李长英的《产业组织理论与应用》、吴汉洪的《产业组织理论》等都在国内产业组织学科领域引起了较大反响。与此同时,在学术论文方面,国内研究者不仅在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众多学术论文,在包括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ame Theor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Review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等在内的国际学术期刊上也发表了一些有分量的学术论文,包括国有企业管理者在垄断竞争市场上追求销售收入最大化和在一般竞争市场上追求费用支出最小化的目标本质,国内银行产业较高集中度,金融资产配置效率、技术进步等因素与产业组织结构安排的内生现象,政府管制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都得到了研究者们的关注。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