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放权让利”背景下的财政政策探索
来 源
:
|
新中国财政学研究70年0 \ 第二篇 改革开放起步时期的财政学(1978—1992年)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2 | ||
摘 要
:
|
本节展示了改革开放起步时期财政政策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的相互融合。这不仅很好地推动了改革事业向前发展,也把中国财政学研究乃至经济学研究范式推向了一个实事求是的高度。在这一新的阶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力度趋小,调控手段也逐渐由直接转变为间接。中国政府灵活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调控手段,对经济运行中的周期性波动进行了有效的宏观调控。政府会依据上一年度的宏观经济形势和本年度的宏观经济发展目标来确定本年度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取向,并在宏观经济遭到较大冲击时,依据实际情况调整政策取向。与此同时,借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如何处理和运用财政赤字成为一些学者的研究重点[ ※注] 。 | ||||||
关键词
:
|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改革开放 经济过热 宏观调控 中央政府 财政赤字 宏观经济 放权 松紧 国内生产总值 |
在线阅读
一 “放权让利”背景下的财政政策探索
字体:大中小
1978—1993年,政府为了激发各利益相关主体的改革积极性,促进经济增长,实行了一场“放权让利”式的制度改革。沈立人(1987)将其总结为中央让渡了更多的利益给个人和企业等市场微观经营主体,同时下放更多的决策权给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以提高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1980年,政府以财政体制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以扩大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财权为起点,实行了以“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为主要内容的财政体制改革。此次改革使财政体制由原来中央政府“一灶吃饭”转变为中央政府和地方的“分灶吃饭”[※注]。各级政府明确划分收支范围和权限,充分发挥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但与之对应的是中央政府自身财力被削弱,导致中央政府财政赤字严重。以“利改税”为中心内容的税收制度改革使中央、地方、部分和企业的分配关系发生了变化。从1985年起,我国开始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新的预算管理体制。1986年后,中国还采取了多种形式的地方财政包干体制[※注]。这一时期的各项财政制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相关制度存在一定的局限和不规范性。权力分散的同时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被削弱,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也不稳定。根据崔建军的看法,在国家财政的财权不足时,财政政策难以对经济运行发挥调控作用[※注]。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