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非洲国际关系研究
来 源
:
|
新中国国际问题研究70年0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1 | ||
摘 要
:
|
非洲国际关系涵盖非洲与外部世界关系,外部世界与非洲关系及非洲国家间关系三个层面的内容,但中国对上述三部分内容研究的起始时间是不同的,用力也并不均衡。比较而言,中国学者更多关注域外国家与非洲之间的关系,其中又以大国与非洲关系特别是中非关系居多。冷战时期更多地关注非洲与原宗主国法国、英国等的关系,美国、苏联在非洲的争夺及其对非洲的影响。冷战终结后的研究主题是大国对非洲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政治变革的态度。进入21世纪,随着非洲与新兴国家关系的热络特别是中国在非洲活动的激增,学界在将视线投入非洲与大国关系的同时,也更加关注大国在非洲关系问题,而中非关系及中国与其他大国在非洲关系问题则成为重中之重。 | ||||||
关键词
:
|
中国学者 非洲国家 非洲 大国 关系史 学界 层面 合作论坛 宗主国 专著 外部世界 |
在线阅读
第四节 非洲国际关系研究
字体:大中小
非洲国际关系涵盖非洲与外部世界关系,外部世界与非洲关系及非洲国家间关系三个层面的内容,但中国对上述三部分内容研究的起始时间是不同的,用力也并不均衡。比较而言,中国学者更多关注域外国家与非洲之间的关系,其中又以大国与非洲关系特别是中非关系居多。中国的非洲国际关系研究虽然主要聚焦非洲与大国关系,但不同时期的内容又有所侧重。冷战时期更多地关注非洲与原宗主国法国、英国等的关系,美国、苏联在非洲的争夺及其对非洲的影响;冷战终结后的研究主题是大国对非洲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政治变革的态度;进入21世纪,随着非洲与新兴国家关系的热络特别是中国在非洲活动的激增,学界在将视线投入非洲与大国关系的同时,也更加关注大国在非洲关系问题,而中非关系及中国与其他大国在非洲关系问题则成为重中之重。
一 非洲与大国关系研究
中国对非洲国际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最初是由翻译或编译外国学者相关著述起步的,进入20世纪60年代才真正开展学术研究。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大致分为三类:其一是以欧洲前宗主国掠夺非洲为主题的学术论文,如《关于殖民主义者贩卖黑人的若干史实》等[※注];其二是服务于政府决策的学术资料,如《非洲手册(概况部分)》(第三章和第五章)、《苏彝士运河问题文件选辑》等;其三是发表在《人民日报》《大公报》等载体上的评论文章。[※注]上述研究成果所涉及的研究主题虽然很窄,也不系统,但它拉开了中国非洲国际关系研究的帷幕,为中国学者日后深入研究非洲国际问题奠定了基础。
20世纪80—90年代,鉴于欧美是影响非洲地区局势发展的主要外部力量,中国学者由此持续关注大国与非关系。中国学者一方面追溯历史,探究了欧洲列强的殖民侵略对非洲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杨人楩、张文淳、陆庭恩、郑家馨等学者从国际关系史角度对比、分析了英、法、德、比等列强在非洲殖民统治时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政策取向、特点及治理方式的异同性,揭露欧洲殖民列强与非洲国家间的矛盾与斗争。另一方面,由于这一时期非洲国家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阶段,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与非经济关系渐入中国学者的视阈,吴兆契、汪勤梅、夏吉生、张宏明等学者发表了一系列围绕世界格局变化对非经济关系影响以及苏非(或俄非)、美非、法非、英非、日非等大国对非经济合作的学术论文,拓展了大国与非关系研究视阈。[※注]
进入21世纪以来,非洲的战略地位上升,日本、印度、韩国等国也加大对非洲的关注和投入力度。由此,中国学者在继续追踪研究美、法、英等国对非政策的调整变化的同时,也将日本、印度、韩国等国与非洲关系纳入研究视野。这一时期开始有大国与非洲关系研究的学术专著问世。[※注]梁根成在《美国与非洲》一书中评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对非洲政策,这是国内首部系统研究美国对非洲政策的学术专著。值得注意的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国与非洲经济合作议题热度上升。《中国和世界主要经济体与非洲经贸合作研究》一书全面评析了7个发达国家和5个新兴国家与非洲的经济合作关系,内容涉及经济政策、合作领域和成效评估等。[※注]
二 非洲对外关系研究
由于非洲在国际关系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在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学者以非洲为主体研究其对外关系的著述较少,议题集中在非洲为维护民族权益与其利益攸关域外大国的矛盾与斗争。代表性研究成果系陆庭恩的《非洲与帝国主义(一九一四—一九三九)》,这是中国首部研究非洲与帝国主义关系的专著。该书运用历史分析法,提出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对非洲的经济掠夺加速了非洲各国社会结构的演变,孕育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洲人民的民族独立运动。[※注]
冷战结束后,伴随着非洲国家联合自强、谋求发展的主张和实践,中国学者探究非洲对外关系的学术成果增多,议题包括:一是思考非洲在国际政治或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与国际学界对非发展悲观论不同,中国学者不仅正视非洲大陆在新世界格局的边缘化态势,而且还看到了非洲复兴思潮的内源动力与其在世界资源市场的巨大潜力,认为非洲在国际体系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注]中国学者的观点主要是基于国际合作是国际关系发展的趋向,特别是在反恐、气候变化等新的国际安全议题方面均需要非洲国家的通力合作。
二是探讨非洲参与全球性事务所持态度与立场。在联合国“增常”问题上,中国学者就非洲国家缘何成为日本等国欲争夺席位国家的角逐对象,非洲国家对于“增常”问题上有何利益诉求,共同立场是什么,非洲国家能否争得席位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注]非洲国家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的立场也引起中国学者的关注。[※注]此外,中国学者还就非洲国家与国际组织合作在非洲实施反恐维稳行动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非洲世纪的到来?非洲自主权与中非合作研究》《非洲集体安全机制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困境》等著述,既指出非洲国家寻求安全治理自主性的利益诉求,又分析了其依附欧洲、美国、联合国等外部力量的现实困境。[※注]
三是研判非洲国家外交政策与政治精英的外交思想。除了《列国志》非洲国别卷分别简介了相关国家的外交政策外,中国学界开始探究埃及、南非、尼日利亚等非洲地区大国对外关系问题,如陈天社的《埃及对外关系研究(1970—2000)》、方伟的《新南非对外关系研究》、杨广生的《尼日利亚对外关系研究》等著作,系统分析了相关国家对外关系的发展历史、影响因素与政策内容。
三 非洲国家间关系研究
中国学者对于非洲国家间关系的研究主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专题。一是非洲国家的边界与领土争端问题。基于历史遗留问题与现实利益关系,独立以来非洲部分国家间的边界与领土纠纷不仅困扰着非洲国家间关系,同时也对相关非洲国家的民族国家建设产生负面影响。据此,中国学者采用政治学、民族学、历史学、国际法等多学科研究方法,从宏观和微观视角评析了非洲国家边界与领土纠纷的产生原因、演变过程和解决方案。其中关培凤的专著《非洲边界和领土争端解决模式研究》采用历史学与法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全面梳理了非洲边界和领土争端问题产生的根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路径。
二是非洲国家与其周边邻国关系及地区大国间关系。中国学者在这方面的著述,除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列国志》非洲国别卷“外交”部分设有“与周边邻国关系”专门章节加以论述之外,还有高晋元的《东非三国关系浅说——坦、肯、乌的合作与矛盾》,郝望的《南部非洲国家与南非间的不平等“伙伴”关系的形成》,李鹏涛的《“静悄悄外交”的困境——评析姆贝其时期南非对津巴布韦政策》和延飞的《埃塞俄比亚与厄立特里亚冲突的根源——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联邦始末》等学术论文,重点剖析了相关非洲国家同周边国家间关系的特点、利益汇合点与冲突原因。此外,周玉渊结合非洲大国南非和尼日利亚两国在全非经济总量中此消彼长的变化,分析了两国在非洲地缘政治关系中的“竞合”态势。[※注]
三是非洲一体化组织的内在机制建设及功用。在全非层面的一体化进程,中国学者探究了从泛非主义思潮到非洲统一组织,再到非洲联盟的演化过程。内容涉及非洲一体化缘何兴起,非统或非盟在非洲国家内部或国家间冲突管理、安全建构、经济合作方面有何作为,其在参与国际事务时能否承担共同外交政策之使命等。唐大盾的《泛非主义与非洲统一组织文选(1900—1990)》、舒运国的《泛非主义史1900—2002》、罗建波的《通向复兴之路:非盟与非洲一体化研究》等著述,均围绕上述问题进行了各有侧重的分析。在非洲区域一体化层面,一些学者解析了非洲区域一体化组织的运行机制、成效、困境和发展前景。
四 中非关系研究
中国与非洲关系始终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从历史与现实,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学科,以及合作机制、战略构想、政策措施等不同的层面或视角加以研究。在非洲国际关系研究中,国内学者有关中非关系研究的著述最丰厚,其主题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非双边关系史研究。中国学者对于中非关系史研究注重系统的资料整理与历史文献考证。张星烺的《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二册)、方积根的《非洲华侨史资料选辑》、艾周昌的《中非关系史文选(1500—1918)》以及李安山的《非洲华人华侨社会史资料选辑(1800—2005)》为中国学者进一步研究中非关系提供了扎实的文献资源,而张铁生的《中非交通史初探》(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中非关系史著作)、夏鼐的《作为古代中非交通证据的瓷器》、许水璋的《中国与亚非国家关系史考论》、沈福伟的《中国与非洲:中非关系二千年》、艾周昌和沐涛合著的《中非关系史》、李新烽的《郑和与非洲》等大量著述以史为据,丰富与推进了中非关系史研究。总体来看,中非关系史研究在20世纪后半叶较为兴盛,进入21世纪后这一专题研究相对弱化。
二是中国对非战略与机制研究。2000年以来,随着中国走进非洲步伐的提速,中国在非海外利益扩大,需要学界厘清中国对非政策的原则、目标、基础条件、实现路径等问题。中国学者应时而需,遂围绕上述问题展开讨论。其中,刘鸿武、罗建波的《中非发展合作理论、战略与政策研究》,杨立华等的《中国与非洲经贸合作发展总体战略》,张春的《中非关系国际贡献论》和罗建波的《中非关系与中国的大国责任》等专著,以及张宏明的论文《中国对非洲战略运筹研究》和《中国在非洲经略大国关系的战略构想》等,对该专题研究较为深入。2000年创立的中非合作论坛是中非双方开展集体对话的重要平台和务实合作的有效机制,因此,论坛也成为中国学者研究的对象。张忠祥的专著《中非合作论坛研究》,李安山的论文《中非合作论坛的起源——兼谈中国非洲战略的思考》和周玉渊的《中非论坛15年:成就、挑战与展望》,李新烽、吴传华、张春宇的智库报告《新时代中非友好合作:新成就、新机遇、新愿景》等著述,论及了中非合作论坛机制的缘起、演化、特点、成效等。
三是中非合作各领域研究。与中非关系发展进程相一致,中国学界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明显地加大了对中非关系议题的研究广度、深度,开始从更加具体的合作领域观察中非关系,并且在研究中突出问题意识。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成果包括《中非合作能源安全战略研究》《中非低碳发展合作战略背景研究》《中非经济外交及其对全球产业链的启示》《中国中央企业走进非洲》《非洲开放式自主发展与“一带一路”中非产能合作》《国际发展合作与非洲——中国与西方援助非洲比较研究》《中国与非洲国家教育合作与交流》《中非人文交流与合作》《中非减贫合作与经验分享》《超越非洲范式:新形势下中国对非传播战略研究》《非洲非政府组织与中非关系》等专著,以及《非洲安全治理困境与中非和平安全合作》等论文[※注]。以上著述涉及资源开发、环境、投资、援助、安全、文化、科技、发展经验分享等诸多领域。
四是中国与其他大国在非洲关系研究。中非关系的主体虽然主要涉及中国与非洲双方,但是在以全球化著称的国际政治时代,随着国际因素特别是“大国因素”的介入,中国在非洲的“利益攸关方”不断增多,中非关系业已超出了中非双方的范畴,越来越具有多边的性质。这方面的研究主题包括中美、中法、中英、中日、中印等在非洲关系,以及涉非三方合作等问题,体现了非洲对外关系各行为体之间的互动性特点。其中,张宏明在《中国在非洲经略大国关系的战略构想》一文中,论述了如何妥善处理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在非洲的关系,以维系中非关系与大国在非洲关系之间的良性互动,进而缓解中国“走进非洲”的国际阻力。
经过近70年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在经历了从资料分析到学术研究,从宏大叙事到专题研究的转变与升华之后,中国的非洲国际关系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同时也应清醒地意识到,中国学者在非洲国际关系研究理论与方法创新方面还存在缺憾;此外,对非洲国际关系各个层面研究的用力也还不够均衡,突出体现在对中非关系的探讨过多,对非洲国家间关系的研究偏少。
显示更多